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而言。常見於西醫的內科腹痛,如急性胰腺炎、胃腸痙攣、神經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腹痛等。
臨床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疼痛為特徵,有急發者,亦有久痛反覆發作者。
腹部切診,有喜按,按之柔軟者,亦有拒按,按之痞硬或可觸及包塊者。若按之全腹如板狀,且疼痛劇烈,或有反跳痛者,則屬外科腹痛,不屬內科腹痛範圍。
常伴有噁心嘔吐、瀉洩或便秘、納呆等症。
腹痛病因為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素體陽虛等,導致氣機鬱滯,脈絡痺阻或經脈失養。但其病因病機,不外寒、熱、虛、實四端。
臨床辨證應辨別其寒、熱、虛、實,在氣在血,在腑在髒。一般而論,實痛拒按,虛痛喜按;飽則痛為實,飢則痛為虛;得熱痛減為寒,得寒痛減為熱;氣滯腹部脹痛,痛無定處;血瘀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從部位辨證,小腹疼痛,掣及兩肋,多屬肝膽病;小腹痛及臍周多屬脾胃、小腸、腎、膀胱的病。治療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實證重在祛邪疏導,虛寒當溫補陽氣。
屬於太陰病虛寒證,出現腹中隱隱而痛者,用理中湯;拘急而痛者,用小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用附子粳米湯;“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用大建中湯;“寒疝,繞臍痛”者,用大烏頭煎;兼有表證,身疼痛者,用抵當烏頭桂枝湯。屬於太陰病,寒實證,“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屬於陽明病實熱證,出現腹部疼痛、脹滿、大便秘結者,根據不同情況,用三物厚朴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
屬於少陽病的腹痛,偏於上腹部,用小柴胡湯;腹痛,“氣上衝胸”、“往來寒熱”者,為奔豚病,用奔豚湯。
腹痛偏於右下腹,為腸癰。屬於陽明病,實證者,“按之即痛如淋”,用大黃牡丹湯;屬於太陰病,虛證者,“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用薏苡附子敗醬散。
婦人、孕婦腹痛,屬於太陰病,用當歸芍藥散;腹痛、漏下,用膠艾湯。產後腹痛,屬於虛證者,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小建中湯、內補當歸建中湯;屬於氣滯者,用枳實芍藥散;屬於血瘀者,用下瘀血湯。
治療原則
腹痛以“通”立法,但決非單指攻下通利,而是根據寒熱虛實不同,分別施以“實者攻之”,“虛者補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滯者通之”,“積者散之”。同時注意通補關係。“不通而痛”,為實證疼痛的病機,治當通利祛邪;“不榮而痛”為虛證疼痛的病機,治當溫補扶正。
分證論治
寒凝腹痛 證候 腹痛,痛勢急暴,遇冷則重,得溫則痛減,口淡不渴,怕冷蜷臥,小便清利,大便溏,苔白或白膩,脈沉緊或沉弦。
證候分析 外受寒邪或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於腹,使寒凝於腹內,腹中陽氣不通,氣血不暢絡脈被阻,故腹痛,痛勢急暴;遇冷助寒收引則痛勢加重,得溫暖則陽氣通,寒氣散,故痛勢緩而減;陽氣不能外達則怕冷蜷臥;寒為水之性,寒盛故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皆為寒凝內阻之象;苔白為寒,白膩為寒溼,脈象為寒凝內阻之象。
治法 溫中散寒。
熱結腹痛
證候 腹痛腹脹,硬滿拒按,身熱,口乾渴,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幹或黃膩、或焦黃起刺,脈洪數或弦數、或沉實有力。
證候分析 本證常由平素嗜食厚味醇酒辛辣烤炙,外受暑季溼熱燻蒸,致腸道積熱,熱鬱結於腸中,腑氣不通,故腹痛腹脹,硬滿拒按,大便秘結不通;熱積滯壅於腸胃,灼傷津液,故口乾渴,身熱,尿黃赤;舌苔、脈象均為腸胃實熱之象。
治法 清熱通腑。
虛寒腹痛
證候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得溫則舒,按之痛減,氣短祛寒,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 中陽虛寒,脾陽不振,氣血不能溫養臟腑,腹部經脈失於溫養,絡脈不和,不榮而痛,故腹痛綿綿;正邪交爭,正勝則痛止,邪盛則痛作,故時作時止;寒得溫則散,故按之溫之痛減;氣短怯寒,神疲乏力乃陽氣虛之徵;中州陽氣不足,不能溫化寒溼,則大便溏薄;舌苔、脈象均為虛寒之象。
治法 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氣滯腹痛
證候 腹脹悶痛,痛無定處,痛引兩脅或少腹,噯氣、矢氣則舒,情緒變動而發作,舌苔薄白或白,脈弦。
證候分析 氣機鬱滯,升降失司,故腹脹悶痛;病在氣分,氣聚則痛而見形,氣散則無痕跡,故痛無定處;肝主疏洩,氣機鬱滯則疏洩之職失司,肝鬱氣滯則有痛引兩脅或少腹,噯氣、矢氣後則氣滯有所通暢,故痛勢稍減;情志變動則 加重氣滯,故疼痛發作;舌苔、脈象均為氣機鬱滯之象。
治法 行氣解鬱。
血瘀腹痛
證候 腹痛拒按,呈刺痛,痛處固定,經久不愈,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沉細或澀。
證候分析 瘀血阻滯腹部血脈故腹痛,呈刺痛,痛處固定;血瘀為有形之實證故痛而拒按,經久不愈;舌、脈均為瘀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
食積腹痛
證候 腹脹痛拒按,惡食噯腐,大便或秘或痛而欲瀉,瀉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證候分析 食積停滯於腸中,腑氣不通,故腹脹痛;食積為有形之實邪故拒按;食積停於腸中不化故噯腐惡食;腑氣不通,升降失調則大便秘,痛而欲瀉乃食積下行之象,瀉後腸中食積減,故腹痛亦緩;舌苔、脈象均為食積之象。
治法 消食導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