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專欄第331篇文章。
經濟政策的調整一定會產生某些影響,也會付出一定代價,但不要高估了影響,低估了代價,尤其是調整發揮影響的時間可能在以後,而代價眼前就發生了。
今天也不說長篇大論,就說一件事:為什麼大家寧可存錢而不花。
目前1月份統計資料出來,居民儲蓄暴增,同時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剪刀差,M2 增長 9.8% ,而 M1 -1.9% ,M1是在減少的。先解釋一下這意味著什麼,M1是比M2更具有流動性的貨幣,可以粗略理解為用於消費、生產交易和投資的現金流量,M2則包含了企業和個人的存款及等價金融產品+M1(以上均為粗略說法)。
M2代表了幾乎所有的貨幣供應,M1代表的是在用的,它們之間的差異近似於貨幣被儲蓄起來的部分。我們整天看貨幣超發、天量放水等等這些詞,對應的是M2這種被創造出來的全部貨幣,目前看今年初的貨幣供應仍然是非常寬鬆的,央行副行長髮聲的說法“貨幣工具箱用足、積極針對性上門、儘量前置”。
在廣義貨幣M2增速創出歷史新高的今天,在政策各種刺激下,開年股市一直不振,直到號召機構護盤這兩天在有些起伏;我們目前有2億靈活就業人口(統計局資料),其中應該有不少新增來自教培行業的轉行者,靈活就業大概的定義是非全日制工作、個體戶和“新就業形態”,可以說這個定義是很“靈活”了,作為一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為什麼大家放著穩定的工作不做,放著五險一金的工作不要,非得去靈活就業呢?靈活就業我寫過但發不出來就不多說了。2022年預計新畢業的大學生將超過千萬,且看吧。
開閘放水本意是刺激消費和投資,但是1月份我們的居民存款新增數量達到創紀錄的5.41萬億,同比多增加3.93萬億,這種遠超之前水平的資料顯示——大家都在存錢,抵禦未來的艱難階段做準備。一邊在拼命放水,一邊在拼命存錢,這事看起來就很離譜。
對投資和消費顯然市場上整個缺乏信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多的是來自眼下的處境。我跟朋友聊天說起來,房地產在過去一年經歷了近乎卡死現金流的操作,專案貸款、個人按揭貸款審批很慢或者拿不到,而像教培這樣的行業更是一瞬間灰飛煙滅,兩者都體現了一個特徵:沒有過渡和餘地。相比起來似乎房地產還好些,用了一年時間,但相對於這麼個龐大而上下游延伸影響的行業,1年的調整就是冰火兩重天,也是太快了。跟房地產相關的行業收縮、資金緊張、經營停滯帶來的失業遠超教培行業的幾百萬人。
即使去年出口增速創新高,也不足以抵消其他領域在疫情下的損失,大多數人面臨的就業和收入問題。所以藉助出口,藉助去年8.1%的GDP增速,可以有一定空間來搞改革,但是政策太狠了一夜之間打倒了太多人、太多行業的信心,這時候普通人誰還敢花錢?誰還敢負債?經營者也不敢投資。
把經濟幹進ICU了再說是不是給補充點營養,這就搞笑了,何必到這一步呢?在去年該放的時候不放,澆滅了預期和信心,現在放怕是也沒太多用處了。
而且美國面臨40年以來最高的通脹狀況,1月份CPI居然同比上漲了7.5%,接下來一輪輪的加息必然箭在弦上,中美貨幣之間的利差沒有那麼大,陷阱逆勢放水的空間也沒有那麼大。
現在無腦的輿論傾向太重,說話先看立場而不是看道理,如果說的不是他們想聽的,就給你扣個帽子。比如說房地產,我認為調控大方向是對的,但是這麼激進問題就來了,那些吶喊房地產崩了一切就好了,其他不好全怪房地產的人,包括買不起房的人,很多其實也從這個行業對經濟的拉動中受益了。但是輿論只接受一種說法:最好房地產和有房人都破產才好,房價大幅下跌大家就買得起房了。
其實不然,房價只有在經濟崩了的時候才會真的大幅跌落,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那時候將波及所有人。所以政策調控應該穩字當頭,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來讓泡沫逐步控制。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為過去多年經濟政策所付出的代價,我認為不確切,這是在為去年的政策付出代價。
更多專欄文章歡迎留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