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腫瘤(occupational tumor),又稱或職業癌(occupational cancer)。指在工作環境中長期接觸致癌因素,經過較長的潛隱期而罹患的某種特定腫瘤。
1775年,英國外科醫生Pott首次報告了掃煙囪工人中陰囊癌的高發病率,認為可能與接觸煙囪中的煙塵有關,並率先提出了化學物、職業與癌症存在關聯。
此後陸續發現了砷化合物(1822年)、煤焦油(1876年)、X射線(1879年)、紫外線(1894年)與面板癌,苯(1897年)與白血病的關係。
1895年,德國外科醫生Rehn首次報告染料廠工人因接觸芳香胺類物質發生職業性膀胱癌。
1922年,英國化學家Kennway從煤焦油中分離出多種多環芳烴,其中有幾種誘發出動物的面板癌,證實了化學物的致癌性。
1954年,英國學者Case對染料行業的膀胱癌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確認了β-萘胺及聯苯胺的致癌性。
我國職業腫瘤種類
- 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
- 聯苯胺所致膀胱癌;
- 苯所致白血病;
- 氯甲醚、雙氯甲醚所致肺癌;
- 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面板癌;
-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 焦爐逸散物所致肺癌;
- 六價鉻化合物所致肺癌;
- 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間皮瘤;
- 煤焦油、煤焦油瀝青、石油瀝青所致面板癌;
- β-萘胺所致膀胱癌;
- 放射性腫瘤:氡所致肺癌。
職業腫瘤的診斷原則
- 臨床診斷明確:必須是原發腫瘤,發生部位與暴露致癌物的特定靶器官一致,且經細胞病理或組織病理檢查,或經腔鏡病理確診;
- 職業暴露史明確:排除非職業暴露為致癌主因;
- 潛隱期符合要求:要符合工作場所致癌物的累計暴露年限要求,且需符合職業性腫瘤發生、發展的潛隱期要求。
常見的職業腫瘤
- 職業性呼吸道腫瘤
- 職業性腫瘤中,呼吸道腫瘤佔極高比例。
- 職業性有害因素包括:石棉、氯甲醚、二氯甲醚、砷及其化合物、焦爐逸散物、六價鉻化合物、毛沸石。
- 石棉、毛沸石所致肺癌、間皮瘤;氯甲醚、砷及其化合物、焦爐逸散物、六價鉻化合物所致肺癌。
- 吸菸對職業性呼吸道腫瘤的發生有明顯影響或相乘作用
- 職業性面板癌
- 最早發現的職業腫瘤,約佔人類面板癌的10%。經常發生在暴露部位和接觸區域性。能引起面板癌的主要物質:煤焦油、瀝青、蒽、木餾油、頁岩油、雜酚油、石蠟、氯丁二烯、砷化物等。煤焦油類物質所致接觸工人的面板癌最多見,其中致癌力最強的成分是苯並[a]芘。
- 職業性膀胱癌
- 膀胱癌死亡病例的20%有可疑致癌物的接觸史。
- 主要的致膀胱癌物質為芳香胺類。
- 高危職業:生產萘胺、聯苯胺和4-氨基聯苯的化工行業;以萘胺、聯苯胺為原料的染料、橡膠新增劑、顏料等製造業。
- 使用芳香胺衍生物作為新增劑的電纜、電線行業等。
- 職業性白血病
- 苯引起白血病多見於長期、高濃度接觸作業者。據文獻報道接觸苯後白血病發病最短者為4個月,長者可達23年,個別作業者停止接觸多年仍可發生苯中毒所致造血異常。
-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 一種極其罕見又很難診斷的高度惡性肝腫瘤,在一般人群中只佔原發性肝腫瘤的2%。
- 職業性的肝血管肉瘤主要與接觸氯乙烯有關,多見於接觸高濃度氯乙烯的清釜工,潛伏期10-35年不等。
- 職業性放射性腫瘤
- 指接受電離輻射照射後發生的並與所受照射具有一定程度流行病學病因聯絡的惡性腫瘤。職業性放射性腫瘤可因工作中意外性受照,也可因醫療或其他情況的意外性受照或職業性照射而發生。輻射所致腫瘤中,白血病的發生率高、潛伏期短、發病率與受照射劑量呈明顯的正相關。
職業腫瘤的預防原則
- 加強對職業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 發現病因:對化學物質,尤其是新的化學物質,應加強登記管理制度。對於已經使用的化學物質,透過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獲得有效的證據。
- 控制病因:對已明確的致癌物質應儘可能予以消除、取代;對不能立即消除的,應減少接觸;建立致癌物的管理登記制度;提倡戒菸。
- 定期監測:對致癌物濃度進行定期監測;對於確定的職業性致癌因素,要進行風險評估,推測其對社會與人群的危害程度,以權衡利弊,制定對策。
- 健全醫學監護制度
- 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面板、肺和膀胱是重點和詳細檢查的部位。實現“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有效手段。
-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 開展致癌風險評估,建立致癌危險性預測制度
- 開展化學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