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曆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各不相同
“情人”本來就很正經
簡單來說,都怪“情人節”這個詞翻譯得太早了。
把Valentine's Day翻譯成情人節,起碼在民國時期就基本定型了。那時人們口中的“情人”就是正大光明的戀人、伴侶,通常也沒有偷情的意思。巴金《春天裡的秋天》十九:“啊,河那邊相對著的三顆星,頂上一顆青白色的大星不就是他的情人織女嗎?”在我們的傳說故事中,牛郎織女可是正兒八經的夫婦
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
情人節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中國將傳統節日七夕節視作情人節。
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據海外網2019年2月14日電,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國情人節的一項獨特傳統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聽到有人調笑:情人節是和情人過的,正經人不過情人節!
這個機靈,抖得有點令人不適:你這讓夫妻、愛侶過不過節了?你這讓準備今天賺錢的商家咋整?
雖然但是,好好的節日,怎麼會被某些人曲解成“出軌的節日”?叫“愛人節”,是不是就更省心呢?
1935年02月16日《大光明日報》宣傳、推廣情人節的文章。介紹文案中一直用“情人”一詞指代戀人。
“情人”一詞在當代變成渣,似乎是受了日語的拖累。日語中有“情夫”“情婦”等詞,其實就是漢語中“情夫”“情婦”等詞的祖源。而“情人”這個詞,長得跟“情夫”“情婦”很像一家子,未免有鍋一起背,有臉一起黑。
至於聽上去一身正氣的“愛人”一詞,其實也來自日語(愛人,aijin)。
魯迅名篇《我的失戀》講直男給戀人回禮:“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愛人”剛進入中國時,並不如土生土長的“情人”更通行,所以翻譯“情人節”的人沒用它。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愛人”一詞在解放區突然爆火,成了對妻子和丈夫的通稱
所以,“情人節”當今成為被調笑的物件,都是機緣巧合的錯。要是今天翻譯Valentine's Day,指不定翻譯成什麼呢。
那要怎麼稱呼伴侶?
所以,怎麼稱呼自己的伴侶才合適呢?“情人”不太見得光,“愛人”顯得過於一本正經。我們來多盤幾個稱呼看看。
高貴派:夫人
從詞源上看,“夫人”一詞來自對已婚女性的尊稱。這個詞最初指的是諸侯的妻子。
著名的戰國青銅器曾姬無卹(xù)壺的銘文一開頭就是:“聖桓之夫人曾姬無卹……”再如《論語·季氏第十六》上也說:“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
2月14號情人節馬上就要來了。
對於情侶們來說,這是一個特別且浪漫的節日。深燃和五位年輕人聊了聊,發現他們在剛開始戀愛時,為了營造儀式感,大多都會費勁心思給對方送禮物,或製造驚喜。這些過往,當然都是很美好的回憶,也是值得珍視的日子
可他們也在思考,專門在這一天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是否真的有必要?在這個已經被各路商家宣傳包圍的節日,去盲目跟風消費一些不適用的商品,是否真的能增進兩人的感情?
一些理智的情侶,開始拒絕掉入消費主義陷阱,從實際需求出發,即便只花了很少的錢,也達到了浪漫的效果,同時,他們也更在意感情需求,雙方在這一天互相陪伴,就是最好的情人節禮物
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有的是因為即便給對方精挑細選了禮物,大多並不適用,甚至還造成了浪費。有的是因為彼此表達愛意的“儀式感”,早已經嵌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中。
年輕情侶大多還在奮鬥期,彼此依賴互相扶持,為了將來打算,不再去外面逛街、吃飯,而是相約在家看電影、做飯,共享二人時光;而有的為表達心意買過貴重的手錶,卻發現還不如在家為對方做頓飯來得溫馨;有的則完成戀愛長跑,已經是“老夫老妻”的他們,不在意普通的送禮形式,而是直接給對方提需求了。
好在,儘管每對情侶的相處方式都有所不同,但他們在磨合中,已經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相處之道。
不在乎天長地久,
永遠銘記著曾經的擁有,
特別是孤寂時你牽過我的手。
不需要婚姻的義務及責任,
卻有一種深情的浪漫回味。
世上最舒服的兩性關係,
並非夫妻關係,
而是相通靈魂的伴侶。
沒有柴米油鹽的爭吵,
只是真心希望彼此能好!
不求一起慢慢變老,
想起時卻使人青春年少。
情,使人怦然心跳,
情人點綴著人生的美妙。
儘管法律道德倫理層層碾壓,
但卻是人性真情自由地釋放。
我堅信,
隨著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總有一天可以大聲說出來,
你是我的情人。
情人,情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