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這塊土地,似乎與共產主義再無聯絡,尤其在葉利欽主政初期,俄羅斯共產黨一度被視為非法組織。
然而,事實上,俄羅斯共產黨一直活躍在俄羅斯政壇,並且擁有數量龐大的擁躉。
比如最新舉行的俄羅斯第八屆國家杜馬選舉,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斬獲49.83%的選票,緊隨其後斬獲18.95%的選票的政黨,便是俄羅斯共產黨。也就是說,俄羅斯共產黨是俄羅斯議會的第二大黨。
其實,熟知俄羅斯政壇格局的朋友,不會對俄共的老二地位感到意外。
俄共可不止是老二,在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杜馬中,它一度是國家杜馬最大的力量,如今成為老二,還是退步了!
俄羅斯共產黨的老二地位,在2003年即已確定下來,當時的所佔席位,也在20%上下。
須得指出,俄羅斯共產黨的綱領依舊沿襲蘇聯時期綱領,主張的社會制度也是蘇維埃式整體,黨員也是以共產主義為奮鬥理想,從繼承關係上來說,黨史可以追溯到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可以說是根正苗紅。
這一現象引起國際政治學界的注意:何以一個主動放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重新擁抱社會主義?俄羅斯距離重新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究竟有多遠?真的只差20%的選票?
想要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得了解俄羅斯共產黨的歷史興衰。
1990年,蘇聯風雨飄搖,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觸手,伸到了組織領域。當年6月20日,蘇聯共產黨不復存在,俄羅斯共產黨成立,在俄羅斯民眾眼中,這支政黨,即是蘇聯共產黨的直接繼承人。
1991年八一九事件後,俄共被當局停止活動,直至1993年,才被允許恢復活動並准許參加杜馬選舉。
俄共的政治主張,仍是蘇聯式的,意識形態也保持著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在葉利欽時期,隨著俄羅斯深陷休克經濟泥潭,國民經濟持續惡化,民眾對蘇聯的懷念,達到最高峰,此時的俄共號召力巨大,並一度成為國家杜馬的最大力量。
1995年第二屆國家杜馬選舉中,俄共獲得22.3%的選票、157個議席,成為國家杜馬中的第一大黨。
在1996年的總統大選中,俄共領導人根納季•久加諾夫以“公民的福祉高於一切”為口號,在一度贏得32.04%的選票,只略低於葉利欽的35.28%。
當時,俄共如日中天,以推翻現政權為黨的主要任務,並以議會鬥爭和街頭抗議作為主要鬥爭方式,按理說,裹挾著巨大的民意,俄共本有可能再造蘇聯的。
然而,俄共內部,卻爆發了內鬥。由於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領導,俄共連黨綱都敲定不下來,到了2000年,才勉強確定下來黨綱。
而此時,普京已經接手葉利欽留下的爛攤子,並縱橫捭闔經營西方關係,借力國際油價的高企,改善民生,贏得巨大的民意支援。
普京大帝冉冉升起,俄共,再無挑戰的能力。
更讓人唏噓的是,此時,俄共內部也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共產主義工人黨”等左翼政黨拒絕和俄共聯合,2000年7月,以俄共中央委員奧列格為代表的“列寧派”退黨,並組織“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聯盟共產黨,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央委員謝列茲尼奧夫,另組建了“俄羅斯運動黨”,其後發展成為俄羅斯復興黨。
意見分歧和權力鬥爭,徹底撕裂了俄羅斯共產黨,此後,俄共再未主導國家杜馬。
換句話說,如今俄共的老二地位,只是個空架子,組織內部仍有難以彌合的路線及權利分配問題。
一個沒有強大組織力的政黨,哪怕擁有先進的理論及充分的實踐,仍然無法撼動既有的社會結構。
就連俄共內部,也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的環境下,哪怕俄羅斯發生十分劇烈的政治變動,俄共也很難在這種變局中擔當起更重要的角色。
蘇聯共產黨的衰敗,揭示出,改革的基礎是強大的組織力。如今的俄共,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步了蘇聯共產黨的後塵,只說改革,卻不注重組織。
如果沒有組織上的脫胎換骨,那麼,俄共也只能守著千年老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