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4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查清了南黃海海域綠潮後期大量漂浮綠藻的沉降區,並揭示了沉降區生態環境在綠潮發生前後發生的獨特變化。相關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大規模綠潮暴發後期,會有大量漂浮綠藻在南黃海海域沉降、腐爛、分解。圍繞黃海綠潮對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海洋所於仁成研究員帶領有害藻華與海洋生態安全研究團隊,以石蓴屬綠藻中的主要成分28-異褐藻甾醇為標誌物,基於多年對錶層沉積物的現場調查資料,發現綠潮後期大量漂浮綠藻主要沉降在山東半島東南部海域(36-36.5°N,122-124°E)。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分析了綠潮發生前後沉降區浮游植物群落的變化,發現大規模綠潮消退後,沉降區浮游植物中抑食金球藻丰度及優勢度均有明顯增加。綜合相關調查結果,推測浮游植物群落變化受到綠潮發生前後沉降區環境變化和黃海暖流形成的雙重影響。
2007年,南黃海海域首次出現滸苔形成的綠潮,至今綠潮已連續15年暴發。每年綠潮發生過程中,都有大量綠藻在南黃海沿海一線堆積,對沿海地區旅遊業和養殖業等社會經濟活動構成嚴重威脅。
抑食金球藻是一種典型的生態系統破壞性藻華原因種,2009年以後在黃渤海海域多次形成褐潮,對海域貝類養殖及沿海地區經濟動物苗種孵化產業造成了巨大破壞。深入探究綠潮與褐潮之間的潛在關聯,有助於更加全面地瞭解黃海綠潮造成的生態環境效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作者:李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