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發現,將核苷酸藥物布喹那(brequinar)與瑞德西韋(remdesivir)或新冠口服藥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結合使用,可抑制人類呼吸細胞和小鼠體內的新冠病毒,且藥物組合使用比單獨使用更有效。該研究負責人、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Sara Cherry 稱,確定抗病毒藥物組合不僅有望提高藥物效力,還能降低能耐藥性風險。他們假設布喹那與核苷類似物結合可協同產生更有效的抗病毒效果,在肺細胞和小鼠中測試的結果表明這些組合對多種新冠病毒毒株(包括德爾塔變種)非常有效。該團隊目前正在針對奧密克戎進行藥物測試,並將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全球首個新冠人體試驗結果揭曉
2021年2月英國宣佈啟動新冠病毒“人類挑戰研究”,讓健康人吸入新冠病毒測試發病和後遺症風險。今年2月,該研究成果在預印本網站釋出,36名年輕志願者中共18人感染,16人出現症狀,無人死亡。本項研究選取了36名18—30歲之間的年輕志願者,他們身體健康,未接種疫苗且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研究人員向他們的鼻腔滴入低劑量的新冠病毒原始株樣品,隨後兩週在受控的環境內進行全程監測。結果發現,18名志願者被感染,16人出現輕中度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鼻塞、流涕、打噴嚏、喉嚨痛。還有人出現了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疲勞和發燒,沒有人出現嚴重症狀或死亡。早在2021年2月,該項研究在英國透過審批後,因其倫理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爭議。論文表示,本次資料支援了新冠人體挑戰試驗的安全性。研究團隊後續將開展更多類似實驗。
研究發現抑制癌細胞轉移的蛋白質
為什麼一些患者會發生腫瘤轉移,而另一些則不會?科學家對其中原因還不甚清楚。最近,奧地利科技學院研究人員在《腫瘤學前沿》發文指出,一種名為MFSD1的蛋白質會抑制癌細胞的轉移。MFSD1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種蛋白質。研究小組在小鼠體內製造了缺乏這種蛋白質的癌細胞。沒有這種蛋白質,癌細胞的移動速度要快得多,這表明MFSD1阻止了癌細胞的移動。研究人員在患有乳腺癌、結腸癌和面板癌的活小鼠身上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在缺乏MFSD1的情況下,轉移率有很大的增加。
超聲波首次成功控制哺乳動物腦細胞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培養皿中的人類細胞和活小鼠的腦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向其中新增通道蛋白TRPA1,首次用超聲波激活了這些細胞。這種新方法為實現無創性腦深部刺激,開發體外起搏器和胰島素泵鋪平了道路,有望更好地治療癲癇、心臟病等疾病。該研究負責人斯雷坎特·查拉薩尼說:“無線通訊是未來。我們已經知道超聲波可以安全地穿透骨骼、肌肉和其他組織,這使其成為操縱身體內部細胞的終極工具。”
研究發現首個相關證據:恐龍也會感冒
美國蒙大拿州大平原恐龍博物館的Cary Woodruff和同事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一頭幼年樑龍的化石殘骸或成為恐龍呼吸道感染的首個證據。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報告》。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恐龍所患疾病的認識。樑龍是一種大型、長頸的食草蜥腳類恐龍。此次研究樣本名為MOR 7029,於1990年在美國蒙大拿州西南部被發現,可追溯至侏羅紀晚期(約1.5億年前)。作者認為,如果MOR 7029確實感染過麴黴病,它可能曾出現了流感或肺炎樣症狀,如體重下降、咳嗽、發熱、呼吸困難。他們指出,由於麴黴病在鳥類中不加治療會有致命危險,因此這頭樑龍MOR 7029可能因感染而死亡。
科研人員克隆花生抗病關鍵基因AhNPR3
近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張新友院士團隊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興軍、趙傳志團隊合作,研究定位並克隆了花生抗病相關的重要基因AhNPR3,並揭示了該基因在調控花生WRKY和病程相關蛋白基因中的作用。研究論文發表於The Plant Journal(《植物雜誌》)。這項研究為花生抗病定向育種開闢了新路徑。
不需要干預,熱帶雨林可自行恢復
熱帶森林被砍伐用於農業和其他用途,這一事實不容忽視。儘管科學家表示,保護原始森林、阻止進一步砍伐至關重要,但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教授Saara DeWalt等國際熱帶生態學家團隊的研究表明,自然再生森林的恢復速度驚人,可以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研究人員分析了12種森林在自然更新過程中是如何恢復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關聯的。他們研究了南北美洲和西非熱帶森林中的77個地點和2275塊林地。結果發現,土壤肥力不到10年的時間就能恢復到原始森林的價值,植物功能運轉不到25年,物種多樣性需要60年,地上生物量和物種組成需要120多年。
新智慧手錶原型:可透過分析汗液來警告壓力增大
據New Atlas報道,對於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疾病的人來說,知道他們何時開始有壓力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就能啟動應對策略。一種實驗性的新智慧手錶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檢測汗液中的壓力荷爾蒙來警告他們。在該裝置的底部有一層薄薄的膠膜,它利用微流體通道從佩戴者的面板中吸入微量的汗水。汗液被帶到一個含有經過設計的DNA鏈的感測器,稱為適配體。汗液中的每個皮質醇分子都附著在一個適配體上,“就像一把鑰匙插入把鎖內”。適配體因此而改變形狀,改變相鄰電晶體表面的電場。一個微處理器分析這些電場的波動,用它們來確定佩戴者當前的皮質醇水平。這些水平顯示在手錶頂部表面的一個LCD螢幕上。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AI在賽車遊戲中擊敗人類
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索尼通訊公司的Peter Wurman和合作者在一項報告中表示,一種人工智慧(AI)在對戰賽車遊戲Gran Turismo(GT賽車)中戰勝了世界冠軍級玩家。這個智慧體在遵守賽車規則的同時展現出了超凡的行駛速度、操控能力和駕駛策略。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這對自主導航以及基礎AI研究具有應用價值。作者認為,研究結果或讓賽車遊戲變得更有意思,並能提供用來訓練職業賽車手和發現新賽車技巧的高水平比賽。這種方法還有望應用在真實世界的系統中,比如機器人、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造了奇特的量子"域牆"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能夠在實驗室中隨意創造一種新的量子物體——"域壁"。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奇異的量子粒子--並可能為未來的新技術給出路徑,如量子電子學或量子儲存器。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上。在實驗中,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注意到在極低的溫度下,原子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適當的條件下,原子組可以分離成域,並在它們相遇的交界處形成一道"牆"。這個域壁的行為就像一個獨立的量子物體。
科學家用人類心肌細胞製成人造魚
近日,一項《科學》上的研究根據心臟搏動的生物物理學原理,設計了由人類心肌細胞搏動驅動的機械-生物混合體魚,有望為設計更好的人工心臟提供參考。科學家模擬斑馬魚的形態和遊動方式,將心肌組織、紙板和明膠等材料結合,製成了混合體魚,其尾鰭兩側各有一層由人類幹細胞分化而來的心肌組織。當一側肌肉收縮時,另一側就會被拉長並導致機械敏感通道啟用,從而使拉長側收縮,如此形成反饋環路。科學家還設計了可以控制收縮頻率和節奏的自動起搏節點,使尾鰭能夠自發、連續、協調地擺動。透過這樣一套系統,實驗中的混合體魚最多可以連續遊動超過100天,並且其遊動的速度和效率與自然界中的斑馬魚相仿。
天文學家發現比鄰星的新行星,或是離地球最近的宜居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的第三顆行星 Proxima Centauri d。比鄰星是離太陽最近的恆星,這個新發現的行星位於其主星的宜居帶內,比地球略小但質量不低於地球的 26%,意味著它可能有液態水海洋。研究者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使用 ESPRESSO 光譜儀,在兩年內對 Proxima Centauri d 的光譜進行了 100 多次觀測。ESPRESSO 所處的環境壓力和溫度均恆定,這確保了多年觀測結果的一致性的和可重複性。相關結果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 上。
陸地探測一號SAR衛星在軌成功成像
從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簡稱空天院)獲悉,我國1月26日成功發射的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LT-1A),於2月9日傍晚透過攜帶的合成孔徑雷達(LT-1 SAR)載荷首次實現在軌成像,影象質量優異。空天院有關專家表示,此次LT-1A獲取首軌高質量的影象,為後續LT-1衛星編隊執行奠定了良好基礎。結合雙基SAR干涉測量與多模式極化成像體制,LT-1衛星系統將成為國際上首個具備單軌多模式極化干涉成像能力的SAR衛星,其典型應用之一是可測量森林生物量,為實現碳迴圈監測提供有效技術手段。
Astra首次火箭發射任務失敗
Astra今日(當地時間2月10日)從佛羅里達的Space Coast發射了它的第一枚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第46號航天發射場升空。這是這家初創公司的第二次嘗試,此前的一次由於技術問題在週一被取消,這次火箭離開了發射臺——但不幸的是,有效載荷沒有進入軌道。據該公司稱,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它沒有機會將任何有效載荷送到目標目的地。這意味著NASA的四顆CubeSat將丟失。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正處於繼續冷卻狀態
雖然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團隊已經開始了對準望遠鏡鏡面的漫長過程,但韋伯望遠鏡“冷麵”(背對太陽的一面)的幾乎所有部件仍在繼續冷卻。在韋伯的遮陽板部署後的幾個星期裡,韋伯的鏡子一直在冷卻,但它們還沒有達到最終溫度。不同部分的溫度有差異,靠近遮陽板和航天器匯流排的部分溫度較高。團隊預計,這些鏡段都將再冷卻10開爾文左右,但它們的最終溫度仍將有15至20開爾文的差異。懸掛在其“蜘蛛”支撐結構末端的副鏡,溫度已經非常低了。
華中農業大學新增3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
近日,農業農村部正式發文,公佈“十四五”農業農村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名單,華中農大新增3家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分別為農業農村部非洲豬瘟等重大生豬疾病防控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設施工程重點實驗室和農業農村部智慧養殖技術重點實驗室。至此,華中農大現有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已達16個。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十二五”規劃起,原農業部啟動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經過多年建設發展,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復旦學子喜獲迪拜世博會Earth AI競賽冠軍
2月8日,迪拜世博會Earth AI(地球觀測人工智慧技術)競賽結果於線上直播公佈,復旦大學Holiday Coder(假日程式設計師)團隊榮獲冠軍。Holiday Coder團隊成員都來自復旦大學電磁波資訊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金亞秋院士團隊,分別為2021級碩士生蒲欣洋、宋婧多和2019級博士生賈赫成。迪拜世博會Earth AI競賽共有9支高校團隊參加,他們分別來自中國、義大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比賽於1月28日至2月4日舉行,為期一週。這也是世博會首次舉辦的人工智慧技術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