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壩,大家都會想到著名的三峽大壩,那大家有沒有好奇過,該大壩是怎麼修建的?長江河流湍急又極深,該怎麼樣才能在江水裡建造起一磚一瓦呢?
三峽的龐大截流工程
這就要提到截流工程了,三峽的截流工程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不僅難度極大,意義也十分重大。三峽大壩修建時耗資達2000億,創造了數十個世界第一,解決了長江中下游洪水的威脅,但是如此巨大的水壩工程,修建的時候也是千難險阻。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就多次投入在三峽大壩建設的計劃當中,直到2009年該專案才全部竣工。三峽大壩的修建意義非凡,它所構成的三峽大壩景區也被列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而其中就有意義重大的三峽截流紀念園。
很多朋友要問了,什麼叫截流?其實就是截斷長江的水流,在修築的區域用沙土水泥製造的圍堰擋住水流,再抽乾施工區域裡的水,在無水的施工環境裡才能製造大壩。三峽截流紀念園就記錄了當時建設三峽大壩工作中艱苦卓絕的截流工作。
三峽所進行的是大江截流,這是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截流工程,水流湍急,浪花拍打,而且地質情況複雜,水流隨時可能沖垮圍堰,要在保證圍堰不被沖垮和滲漏的情況下成功截流,這既是修建三峽大壩的第一步,也是世界級的技術難題。
三峽截流的施工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造攔截江水的圍堰,在長江主河道上設立四個堤頭,順著兩道圍堰往中心推,只留下江中門口,然後投拋大量石料,將河床墊高,讓水深由60米減少到20米;第二階段再用相同的方法將江中門口再次收窄,形成截流的一個龍口;第三階段就是填補這個截流的龍口,這個範圍不大的龍口用了21萬立方米的石料才徹底堵住,如此循序漸進,才成功截流,阻斷了長江一邊的流水。而這些石料裡其中一種體積極大,重量極高的四面體石料獲得了極高的稱讚,被稱為三峽截流石,是三峽大壩修建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功臣。
截流石的來源
截流石呈現一個四面體錐形,像一座鐵塔,一般情況下單邊長度達2.5米,體重有將近23噸,是由混凝土澆築的,也被稱作“定江石”,是修建三峽大壩的“硬核科技”。那定江石為什麼是這種造型呢?在截流上又有什麼作用呢?這就要追溯到更早的1958年了。
黃河三門峽大壩,位於黃河之上,水流兇猛湍急,汛期氾濫,沖垮了建好的圍堰,截流工作辛苦異常,所有投擲到水底的石料剎那間就被兇猛的黃河水沖走。參加這項施工的“毛熊”科學家和我們的技術人員日夜不停地採集資料,核算情況,多方設計敲定,最後終於選中了這種重量高達15-25噸的四面體三角形混凝土澆築的鐵塊。這種四面體,無論如何將它丟入水中,最後都是大面落入水底。
而三角朝上,既能對水流的阻力達到最小,又能保證自身的穩固,不被黃河湍急的水流帶走,又可以和其他四面體形成交叉互補的作用。施工人員們日夜趕工製作了140多塊,最後在施工時也只用了80塊就成功截流,而這場本來計劃12天的截流工作僅用了6天完成了,真正達到了節省工期的實地作用。
這種四面體為江河截流提供了寶貴的截流經驗,在此後的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中都用了這種四面體作為截流工具,是我們現代人民水利發展的智慧結晶,切身實地的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縮短了水利工程的建造工期,降低了截流水系造成的威脅,是我們水利工程發展中當仁不讓的巨大功臣。
結語
為了紀念艱苦卓絕的截流工作,三峽大壩建造的舊址被劃分為三峽截流紀念園,紀念園裡分為四個區域,裡面有著紀念三峽截流建造的截流記事牆、演繹廣場、大型機械展示場等。
不僅如此,景區內設立了放映廳,播放著三峽截流的場面,讓觀看的遊客彷彿身處截流建設之中。整個景區設計儘可能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截流文化精神,緊扣截流主題,豐富了三峽工程的文化,為三峽旅遊線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文化交流。所以大家去三峽旅遊,絕對不要錯過這裡。
這種石頭厲害了!能堵住長江急流,是修建三峽大壩的“功臣”
三峽大壩修建的“硬核科技”,體重近23噸,卻能堵住長江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