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近代後,帝國主義列強用炮艦外交開啟中國國門,掀開了新中國屈辱的近代歷史。據統計,從鴉片戰爭開始直至建國前夕,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不斷丟失中國國土。從1840年晚清政府割讓香港直至1946年外蒙獨立前,中國累計丟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建國之後,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再也沒有失去領土。毛主席努力之下,為中國收回了新疆、西藏、海南、雲南的一些領土,但最令毛主席揪心的無疑是外蒙。建國之初,中蘇關係比較親密,毛主席曾經為收復外蒙同蘇聯交涉兩次,但由於國民政府簽訂的條約,最後外蒙迴歸成為毛主席心中的遺憾!
那麼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外蒙的?新中國建立後,對收復外蒙進行過哪方面的努力?今天我們聊聊外蒙丟失始末和毛主席收復外蒙的努力。
大國交易犧牲中國主權
自元朝時期開始,外蒙已是中國的一部分。進入清代後,儘管晚清政府已經無力實現外蒙的管轄,但外蒙名義上依舊是中國的領土,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外蒙獨立出去的?
1924年,外蒙地方勢力在蘇聯的扶持下,宣佈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國對於外蒙古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對外蒙只能行使名義上的“宗主權”。當時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對內忙於派系鬥爭,相互吞併地盤,無暇顧及外蒙的獨立活動。
1927年,蔣介石建立國民政府後,先是忙於統一全國,後進行各派系之間的整合,緊接著開始“圍剿”紅軍,自是無暇顧及外蒙主權。緊接著抗戰爆發,國民政府不得不集中精力在抗戰上。
步入二戰後期,法西斯國家已經處於劣勢,歐洲、非洲、太平洋戰場上,盟軍已經開始反攻。但是中國戰場上,1944年春,日軍糾集兵力發動“一號作戰”,僅僅八九個月的時間,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一潰千里。經此一戰,羅斯福對於中國軍隊幫助盟國登陸日本本土,降低美軍登陸作戰的損失,已經失去信心。
僅僅依靠美軍的力量,登陸日本本土必將付出超過百萬的傷亡,為此羅斯福開始尋求蘇聯的幫助,以期迅速擊敗日本。在羅斯福看來,蘇軍的參與是必要的,即便是美軍攻佔日本本土,日軍依舊可以在東北頑抗,蘇軍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美軍的壓力。
軍事行動背後離不開利益的考量,羅斯福不得不開始考慮蘇聯出兵的條件。1944年12月,斯大林向美駐蘇大使哈里曼提出對日作戰條件:蘇聯租借中國旅順、大連兩個港口及其附近區域,租借中東、南滿鐵路,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歸蘇聯,外蒙古“現狀”予以承認,保持外蒙古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
1945年2月召開了雅爾塔會議,美、英、蘇三國就蘇軍對日作戰達成協議,最後簽署了《雅爾塔協定》,規定了蘇軍出動時間,出兵的條件,外蒙保持現狀等。可能是斯大林也覺得蘇軍參戰的條件過於苛刻,以自己的力量恐怕難以實現,便要求同國民政府關係不錯的英美,採取措施予以配合。《雅爾塔協定》是中國沒有代表參與,事先沒有經過中國同意,卻大肆干涉中國主權的決定,是美蘇強權政治下的結果。
雅爾塔會議的結果,影響今後世界格局的走向,國民政府自然十分關心。由於美、蘇、英三國的訊息封鎖,國民政府很長一段時間對協定內容一無所知。蔣介石看了雅爾塔宣言後,沒有看到遠東問題的說明,感到十分疑惑。
一直到3月12日,中國駐美大使向羅斯福詢問雅爾塔會議遠東問題決定時,羅斯福才含糊其辭說出,答應斯大林對日作戰的三點要求。15日,蔣介石得知了訊息,推測出蘇聯對日作戰已成定局,但對雅爾塔協議的具體內容依舊不甚瞭解。
為了探知雅爾塔協議關於遠東問題的詳情,蔣介石派出代表團前往蘇聯,力圖同蘇聯改善關係以期達到目的,但斯大林早已得知蔣介石的目的,拒絕了蔣介石請求。另一方面宋子文也竭力透過英美幫助,瞭解雅爾塔協定的相關內容,但同樣遭到拒絕。5月8日,德國投降,雅爾塔協定的執行被提上了日程。6月12日,蘇聯駐華大使將雅爾塔協定的相關內容,告知了國民政府,蔣介石看罷驚呼:“足以置中國民族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國民政府時期兩次中蘇談判
在美蘇大國強權政治下,蔣介石開始絞盡腦汁思考對策。為了爭取中蘇談判的主動,蔣介石提出可以將旅順口也可以供中、美、英、蘇使用,那麼蔣介石提出的多邊條約能否改變被動地位?
蔣介石向美國高層提出自己的建議後,遭到了拒絕。原因是美國急需蘇軍出動對日作戰。沒有得到美國支援的蔣介石感到十分沮喪,不得不重新尋找出路。蔣介石同宋子文等人商量,提出一個“外蒙問題暫不討論”的談判原則。顯然當時的蔣介石希望透過擱置外蒙問題,使用拖延戰術。但不久之後的事實證明,這只是蔣介石的一廂情願。
為了加快蘇聯參戰,美國向國民政府施壓,儘快與蘇聯締結條約。在美蘇的步步緊逼下,於1945年6月2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宋子文、蔣經國在蘇聯大使的陪同下,前往莫斯科開始第一次中蘇談判。
7月2日,中蘇第一次談判開始。斯大林當即表示不同意蔣介石提出的擱置外蒙問題,根據雅爾塔協定規定,外蒙古“現狀”一詞後面的括號有“蒙古人民共和國”字句,表明外蒙獨立的意思。
宋子文深知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不能輕易放棄,承認外蒙獨立必將導致政府垮臺,受到國內各方勢力的猛烈抨擊,當即表明了中國強硬的立場。外蒙問題談判陷入了僵局。會談結束後,宋子文向蔣介石問計。蔣介石同孫科、于右任、陳誠、顧祝同等國民黨元老商議,最終決定在外蒙問題上讓步。
隨後蔣介石回電宋子文,提出了外蒙讓步的條件:一、東三省領土、主權、行政權力完整;二、蘇聯不再支援中共;三、蘇聯放棄支援西北分裂勢力。
7月9日,中蘇進行第四次會談,宋子文將國民政府的立場一一表明,斯大林對於國民政府的三個條件表示同意,但雙方在兩國東北邊境問題談判進展不大。7月11日至12日,宋子文和斯大林進行了兩次會談,後宋子文回國請示,斯大林前往德國舉行波茨坦會議,中蘇談判第一次談判宣告結束。
談判終止期間,中蘇雙方圍繞中蘇邊界問題進行談判。7月17日,蔣介石約見了蘇聯駐華大使,提出了承認外蒙獨立的三個條件,以此為基礎進行中蘇談判。對於外蒙邊界,蔣介石提出以民國初年的地圖為準,因為在1919年之前,新疆阿爾泰地區屬於外蒙,想避免日後蘇聯勢力滲入新疆。
蘇聯大使將蔣介石的意見告知斯大林。至8月,國際局勢驟變,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政府已經流露出和談的跡象,形勢的發展導致中蘇開啟第二輪談判。由於第一次談判已對外蒙獨立達成統一意見,剩下的只有外蒙疆界問題。
8月7日,宋子文和王世傑兩人抵達莫斯科,當晚同斯大林進行談判,中國出示了舊地圖,斯大林表示細看之後再作答覆。8日,蘇聯已經等待不急立即向日本開戰。9日蘇軍攻進中國東北,中蘇兩國訂立條約勢在必行。
8月10日,中蘇再次舉行會談,但雙方依舊有許多問題爭執不下,其中關於外蒙疆界問題,斯大林不能接受中方的地圖,但是又拿不出自己的地圖。為了避免日後的糾紛,蔣介石命令宋子文、王世傑以強硬態度,如果外蒙疆界不劃界,則不惜停止交涉。
8月13日,王世傑電告蔣介石:此時百萬蘇軍已經開進東北,如果拖延下去,可能東北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當晚蔣介石授權王世傑,儘快達成中蘇條約。14日,王世傑致電蔣介石,表示外蒙以現有邊界為界。當天,《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附屬條約簽訂。
1945年10月,外蒙進行全民公決,在蘇聯的監督下多數人贊成。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釋出公告,承認外蒙獨立。自此,擁有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蒙正式脫離中國。
毛主席兩次提出外蒙迴歸
相對於蔣介石為了利益,輕易承認外蒙獨立,毛主席一直為外蒙獨立感到痛心疾首,所以同蘇聯的交往中,毛主席兩次提出外蒙迴歸中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毛主席願望沒能實現?
時間進入1949年1月,經過三大戰役,全國戰場上解放軍已經佔據優勢地位,出於拉近中國共產黨關係的考慮,1月30日,斯大林派遣米高揚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進行秘密訪問。
此次斯大林派遣米高揚訪問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考慮今後同中國締結邊界條約的可能性。雙方在談北方邊界問題時,毛主席提出了統一蒙古問題。毛主席向蘇聯提出這個問題,與蘇聯紅軍長期在外蒙駐紮離不開。
毛主席等領導人,希望建立新政權後能夠收回蒙古領土,但是蘇聯在外蒙問題上態度堅決。米高揚回答:“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早就有獨立權了。”之後米高揚對這件事向斯大林電告,斯大林肯定了米高揚的做法,並說道:“這件事決定權在外蒙古。”
顯然蘇聯這番說辭,只是推脫中國的藉口。當年外蒙獨立正是在蘇聯的監督下,進行的“民主”投票。由此也可以看出,蘇聯將外蒙保持獨立,至少在斯大林時期不會輕易改變。外蒙迴歸會談失敗後,毛主席沒有放棄。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接了斯大林的班,收復外蒙這件事再次被拿上了檯面。
1954年,此時恰逢新中國建國五週年國慶大典,赫魯曉夫親自前往慶賀。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爭取中國的支援,赫魯曉夫主動提出恢復兩國邊界歷史遺留問題的談判。赫魯曉夫的提議說到了毛主席的心裡,毛主席便想借著這個機會在外蒙迴歸上,作出一些努力。
當時的外蒙是蘇聯的衛星國,蘇軍一旦屯兵於中蒙邊境,就可以對中國華北地區,北京處於戰略壓迫地位,對中國產生巨大軍事壓力。所以當時外蒙是蘇聯手中重要籌碼,一直不肯輕易讓步的地方。
毛主席緊急找來周總理對這件事進行商議,毛主席感到赫魯曉夫很有誠意,決定讓周總理試一試。儘管這件事困難重重,但周總理表示即便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於是在毛主席的提議下,外蒙問題再次提了出來。周總理提出這個問題後,赫魯曉夫以早年間同蔣介石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予以拒絕,甚至赫魯曉夫表示,今後這一問題蘇聯將不再回應,直接斷絕了外蒙迴歸的可能性。
1953年,敗逃臺灣的蔣介石宣佈廢除1945年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拒絕承認外蒙獨立,進行了一番沉重“檢討”。外蒙由於蔣介石的一時之利,讓中國損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中華兒女不願提及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