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七夕”被炒作成了“情人節”,其實古人談戀愛,並不在七夕節。
所謂的“七夕節”是古代情人節,真的是史上最大的誤讀,事實上歷史上的七夕真的跟情人節沒半毛錢關係……
“七夕節”準確來說叫做“乞巧節”,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起源當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織女的傳說。
相傳,織女是天界的女神,她出身高貴,卻意外嫁給了出身貧寒、以放牛為生的牛郎。此後,小兩口過起了男耕女織、和和美美的小日子。
誰知,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這件事,不僅拆散了他們倆,還劃了一道銀河,一年只能見一次。
但這個傳說僅僅只是說織女和牛郎的愛情,並不是慶祝牛郎織女的“鵲橋會”,與大家理解的男歡女愛並無絲毫關係。
用現在的話來說,七夕應該是“女生節”,是和小姐妹們聚會的一天,並且這個節日僅限於未婚女性過節!
七夕節那一天,未婚的少女們會成群結隊地遊玩,向星空上的織女星乞求變心靈手巧,並且展開各種女工比巧的比賽,實打實的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玩的節日!
再後來,在城市商業發展較快的背景下,七夕節這天的晚上,街道燈火通明,在街市中還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市場,而少女們在這天的晚上是可以出來逛街買東西的。
這顯然違背了情人節的寓意了。
其實不用想也知道,在古代女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出一次門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特別是未婚女性,所以七夕節並不可能是和情人約會的節日。
那麼古代人就真的不過情人節嗎?
其實還是有類似“情人節”的節日存在的,元宵節和上巳節就比較符合“情人節”的標準。
在古代,女孩子基本上很難有機會出門遊玩的,特別是那些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既然連門都出不去,更別提談情說愛約約會了。
元宵節歷史非常悠久,東漢末年就有了,大概已有兩千多年了,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
那時的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
在元宵節期間,大城市都會張燈結綵,歌舞昇平。而官府則會下令特許開啟坊門,弛禁三夜,任由人們徹夜狂歡。
因為沒有宵禁,女人們也可以正大光明地出門,所以這天晚上已婚的成雙成對,兩情相悅但未婚的可以約會,單身的則可以物色物件。
元宵之夜,深閨中的女子可以結伴而出,賞月、鬧花燈、猜燈謎,為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提供了邂逅的良機。
即便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代,女孩子們依然能到街市去觀賞花燈,盡興遊玩,即便深夜不歸,旁人也不會多加苛責。因此,元宵節這天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不過男女相會,並非節日主題,只是個別情況罷了。
雖然元宵節的由來不是為了撮合男女相會,可從習俗來看,元宵節比七夕節更具有“中國情人節”的味道。
元宵節有著浪漫的韻味,上巳節則更像是正宗的情人節。
在古代三月三上巳節來臨時,不但青年男女到郊外遊春,官府更是鼓勵男女相會。早在周朝,“三月三”可以說有著法定情人節的地位。《周禮地官媒氏》中記載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大概的意思就是,在這個適合談戀愛的季節,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如果約定之後,沒去的缺席者,要遭到懲罰;而兩情相悅的參與者,就算是私奔,也不會遭到阻攔!
可以說,上巳節才是中國最正宗的情人節。
《古代風俗百圖》這樣描繪先秦鄭國民俗: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人們會在上巳節這天與愛人花下漫步、約會,未婚男女遇到心悅之人,則大膽私定終身,互贈一束芍藥花為約定。
而芍藥,也成為了中國的愛情之花,戀人別離時,常以芍藥相贈,深深淺淺的情意、百轉千回的思緒,都包含在這一朵芍藥花裡了。
當然古人結婚也不能只靠送芍藥花了事,相反,上巳節送芍藥定情僅僅只是開始。古人的婚俗禮節要比現代人複雜隆重得多,從請媒人提親開始;到雙方互通姓名八字;到去祖廟占卜合婚;再到送聘禮、擇日請期,之後才能正式迎娶新娘過門。
除了是戀愛的節日,上巳節也是一個多元化的日子。
早在巫蠱盛行的神秘上古,上巳就已經出現。
經歷了一窖冬藏,邪氣內沉,為祛除體內不詳,在專職女巫的領導下,大家夥兒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齊聚河濱,用蘭草濯洗,用柳枝沾著花瓣點頭身。
而上巳節中,“巳”的本意,指胎包中的小兒。已婚女子,在上巳節求嗣,或祭祀生育之神——高禖,或在水中浮雞蛋、紅棗;女子爭相撿食水中的雞蛋,吞食可以得子。
文人雅士則玩起了“曲水流觴”,把一個節日的內涵拔高到了極致。
大家坐在河渠兩旁,酒杯自上流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把酒吟詩。跟我們現在年輕人玩的漂流瓶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漂流的不是瓶子,而是酒杯!
古人如此形容上巳節:“上巳良辰近,三春淑氣妍。穠花輕著雨,細柳淡籠煙。燕翦當風掠,鶯梭拂露穿。”如此佳節,有許多浪漫,非常獨特。
上巳節就是我們現在的“三月三”。
從發展上看,三月三(上巳節)歷史悠久;
從習俗上看,三月三(上巳節)給古代男女提供了一個相會的機會;從時間上看,三月三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是最適合談戀愛的時候。
並且有一些學者認為,七夕時屬“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悽切的閨怨。而三月三正值萬物生長,青春萌動的時節,從某種程度上說,古人將三月三定(上巳節)為“中國情人節”,非常符合歷史傳統和自然規律。
由此在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女兒節”。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男女之間交往不能太過於親密,上巳節風俗由此就在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以至於現在的人們已經遺忘了它是一個最古老最正宗的“情人節了”。只記得三月三(上巳節)是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廣西農曆三月三這一天,會有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以歌傳情。
不止是上巳節,很多傳統的節日也逐漸被國人遺忘了,反倒是各種各樣的外國節日受到國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