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勝利後,全國並沒有完成全部解放,還有部分地區還沒有獲得解放,西藏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大量頑固力量紮根西藏地區,和平解放的難度很大。從解放四川的過程來看,如果派解放軍入駐西藏作戰,將會使得局面更加緊張,還可能會傷害到群眾的生命安全。組織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派遣工作組入駐西藏,進行和談工作,爭取透過和平方式解放西藏。
經過工作組的不懈努力,西藏於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這也證明了工作組的能力出色。工作組中有一位周總理親自安排的一位地方工作人員,也是後來的國家副總理,他就是楊靜仁。在此次任務中,他表現突出,沒有辜負周總理的信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前國家副總理楊靜仁。
楊靜仁出生在甘肅省,從小在西北環境中長大的楊靜仁,對家鄉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在解放戰爭結束後馬不停蹄地回到西北,加入到建設家鄉的隊伍中。早在解放戰爭中,黨組織就安排楊靜仁前往西北支援地方工作,負責動員群眾。面對盤踞西北已久的地方勢力,楊靜仁沒有絲毫畏懼,不僅親自深入基層發動群眾,還主動承擔起為解放軍作戰提供後勤保障的任務,及時為解放軍解決後顧之憂。
西北地區解放後,周總理把楊靜仁送到青海解放工作組中,在新中國成立後又安排他進入西藏工作組。楊靜仁一直留在西藏工作,直到西藏和平解放。他在基層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得到了黨組織的認可和讚賞,而後將楊靜仁調往寧夏主持工作。楊靜仁剛上任的時候,困難重重,但是他並沒有畏懼困難,而是迎難而上,帶領寧夏開展建設工作,使得寧夏走上了高速發展階段。
楊靜仁在主政寧夏的過程中,意識到西北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大原因是歷史遺留問題。西北地區在清朝年間曾大力建設基礎設施,但是民國時期,戰火紛飛,地方軍閥為了避免交通要道被敵方爭奪,竟然自己炸燬一些能夠正常使用的基礎設施。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僅剩不多的工業基礎設施也被軍閥的殘存力量毀壞殆盡,這使得西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倒退數十年。
楊靜仁在寧夏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俗話說得好,想致富先修路。在楊靜仁的帶領下,寧夏新修了多條公路和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飛躍般進步,基本上與全國水平相持平,寧夏也因此成為了西北地區在改革開放中的優秀省份。楊靜仁在寧夏的突出政績,得到了黨組織的高度讚賞,將他提拔至北京,負責少數民族的專項工作,後來進入國務院工作,他一步步晉升,當選為國家副總理。
成為副總理後,楊靜仁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認真研究適合中國的經濟改革,領導中國市場化經濟的發展,指導國有企業進行改革,讓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越走越好。楊靜仁不僅在工作上表現出色,在家庭管理方面也嚴格要求自己。他認真培養自己的四個子女,教育他們要愛國,為祖國建設做貢獻。雖然他的四個子女都沒有從政,但是都在各自的工作領域有所成就。
楊靜仁作為一名人民公僕,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在子女面前以身作則,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工作者,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