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的這個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人今天不打算講理,而是從宏觀的角度去闡述:
一、人與自然的矛盾:
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耕大國、生產力水平低下。在這裡,我簡單的形容一下:從秦朝開始農民一畝地能產出多少糧食,明朝的農民一畝地也同樣產出多少糧食,雖然歷代不乏有對農具改良的運動,並具有一定的積極性,但是並沒有質的改變。而一旦王朝的發展趨於穩定、人口激增之後,就只能選擇:
1、要麼向外發展,去了無人煙的地區開墾荒地。
2、要麼就透過內捲去消滅一部分人,然後由剩下的人重新洗牌、重新分配資源。
當然,這裡也有土地兼併,戰亂棄田的因素。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還有資源,縱使你兼併了一部分人的田地,放棄了一部分人的田地,這些人也可以依附於有田之家,朝廷還可以調控,至少溫飽可以解決,不至於發展到內鬥。但是人口的增長一旦超過了資源可分配的臨界點,就不是靠抑制土地兼併,開倉賑災就能解決的了了。
二、氣候變遷時的矛盾:
偉大的科學院院士、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總結了中國王朝興亡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對我影響頗深。在本研究中以科學的手段、宏觀的角度解釋了古代中國王朝的變更。
竺可楨先生認為:古代中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並結合氣象學分析,主要有三個寒冷乾燥期(寒冷乾燥期內又包含了相對寒冷和相對溫暖)。
1、西周時期:西周初期溫暖不久後氣溫就開始逐漸寒冷,漢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兩次結冰。最有名的《詩經》裡面就傳唱了當時的陝西異常寒冷。
2、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東漢時代,氣溫就開始逐漸寒冷,國都洛陽晚春還降霜雪(之後有過一段相對溫暖期)。等到了三國曹魏時,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廣陵視察十多萬士兵演習,由於天氣驟冷,淮河忽然結冰,演習只能被迫停止。而南北朝時,南京覆舟山竟築有冰房,用來儲存食物新鮮,那時南京的溫度比現在最少要冷2℃左右。
3、北宋-南宋-元朝-明朝:到了北宋末期氣溫開始逐漸寒冷(中間有過幾段相對溫暖期)。而相對寒冷期主要表現時期為:公元1112年(北宋末),太湖全部結冰,冰上還能通車。公元1153—1155年(南宋初),蘇州附近的南運河冬天結冰。公元1353年(元末),太湖結冰數尺,桔樹全部凍死。到了明朝中後期更是出現了千年難得一遇的“小冰河時期”。
我們透過氣象學家的推斷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溫暖時期北方遊牧政權攻擊性相對不強,他們跟中原作戰的目的往往是得了好處就走,吃了虧就溜之大吉。而到了寒冷時期他們的攻擊性相對較強,他們作戰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為了好處,更為主要的是需要有溫暖的新家園,因為他們沒有了退路。
要記住,古時的百姓是靠天吃飯!靠天生存!
三、階級矛盾:
分為三大類。
1、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三代以前(夏商周)政權非常鬆散、君主只是名義上的管理者,他們所能管轄的實際區域通常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時中國處在原始擴張初期,交通不便,地廣人稀,所以存續的時間才會那麼長。但是等到秦朝統一,實行中央集權之後,改朝換代就很頻繁了:因為對於中央而言,是想把地方上的權利控制的同時又不得不依靠地方,而地方為了自身的利益與管理,又必須會要求加強權力。這樣一來,地方與中央就有了矛盾。
2、君權與相權(官僚集團代表)的矛盾: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專制,但是秦始皇設丞相統領百官,管理天下大事。而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君主自然是希望自身權力被不斷加強,那麼相權就只能被不斷削弱。這樣一來,君權與相權也有了矛盾。
3、農民與地主的矛盾:古代中國的主要經濟模式是自給自足,自給自足主要靠的就是土地和紡織。面對資源分配,當資源緊缺時、農民與地主會進行鬥爭,當資源不足時、農民與地主會進行更加激烈的鬥爭。這樣一來,農民與地主也就同樣有了矛盾。
總結:古代頻繁的改朝換代其實可以概括成三句話:
就是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導致資源不夠分配,所以只能透過鬥爭解決。
就是經濟模式的單一導致不足以面對天災,所以只能透過鬥爭解決。
就是不科學的資源分配導致階級矛盾對立,所以只能透過鬥爭解決。
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我相信解決了這些問題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會承擔起歷史賦予他的偉大重任、即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