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今年24歲,一直以來脾胃都不太好,稍微吃一點涼的,辣的東西就容易腹瀉,而且一到冬天就容易手腳冰涼,晚上睡覺被窩怎麼暖都暖不熱,還愛出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中醫角度來說,冬天手腳容易出汗屬於虛,脾胃不好,易腹瀉一般為脾腎陽虛的情況。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
人體的陽氣,就像太陽一樣,如果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使脾陽不振,或脾陽久虛,進而就會損傷腎陽,最終導致脾腎陽虛。
這種情況常見的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不注意飲食,喜歡吃辛辣、冰冷、肥膩食物,或者是飢一頓飽一頓,就像有的人一直說減肥,但是總是餓一頓,下頓又吃的很多,這樣是最容易傷害脾胃的,久而久之,影響了脾陽,腎陽,逐漸形成脾腎陽虛。
第二就是寒邪入侵體內,尤其是冬天,天氣寒冷,如果自己又不注意,使寒氣入侵,腎陽受損,不能溫暖脾陽,就會導致虛寒從內而生,出現以上的情況。
那麼這種情況,需要怎麼辦呢?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四味中藥:茯苓、淮山、芡實、蓮子,和不同的食材搭檔,可發揮不同的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
《本草衍義》說:“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也就是說茯苓不但可祛溼還可補益心脾,《和劑局方》上也曾寫道: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以人參、白朮、甘草。
淮山,藥性味甘、平,入脾、肺、腎經,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之功,主要就用於脾虛證,腎虛證。
《本草綱目》記載:“益腎氣,健脾胃,止洩,化痰涎,潤皮毛。”
臨床上也常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沒有胃口,便溏久瀉、小兒營養不良等情況。
芡實, 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具有滋養、滋潤、收斂的作用。
古書有記載,若脾虛溼盛,久瀉不愈者,常與白朮、茯苓、扁豆等同用;脾腎兩虛之帶下清稀,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藥同用。
蓮子,味甘、澀,性平;歸脾、腎、心經。
具有補脾止瀉,益腎養心的功效。主治脾虛久瀉,食慾不振,腎氣不足,
《本草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止脾瀉洩久痢”。
如治脾虛久瀉,食慾不振者,也可以與黨參、茯苓、白朮等同用。
這四種藥材都是比較常見的,俗話說藥食同源,家中很多食材其實都可以和他們一起搭配食用,今天先簡單給大家介紹兩種。
1、茯苓、淮山、芡實、蓮子、黨參、黃芪、烏雞
煮湯喝尤其適合脾肺虛弱、內熱消渴、虛喘咳嗽的人群,還可以幫助祛溼氣。
2、茯苓、淮山、芡實、蓮子、冬瓜、排骨
如果你有四肢無力,脾虛腎虛,體質較弱,溼氣重等情況都可以嘗試這個膳食湯,孩子喝了也可以養脾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