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
作者:呂學敏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作為骨科一個亞專業,小兒骨科因其服務物件的特殊性,醫生每接診一個患者需要接觸兩個甚至更多陪同人員,從而使疫情防控更為複雜、嚴峻。在這種形勢下,國內小兒骨科醫生堅持以臨床需要為中心,積極探索,在學術研究方面仍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本文旨在盤點小兒骨科專業在過去一年中各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因時間緊迫,準備倉促,篇幅所限,且囿於資訊掌握不足,筆力不逮,難免掛一漏萬,但透過此簡略回望,也可管窺學科發展的積極態勢。
DDH等常見疾患研究——量的積累和突破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一直是小兒骨科臨床和基礎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近年來,國內外對DDH的研究進入平臺期,可學者們對其病理改變過程的深入研究及最佳治療方式的探索從未停止。2021年,國內各大兒童骨科中心在這一領域持續發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以下簡稱盛京醫院)劉佳輝,李連永等透過臨床連續性隨訪和動物實驗研究,對DDH閉合復位後髖臼盂唇內翻的病理轉歸進行了研究。認為盂唇內翻是導致髖臼發育不良,軟骨退變甚至早發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該系列研究發表於國際骨科核心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盛京醫院盧偉等人對DDH患者髖臼前傾角變化的對比研究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結果發表於Acta Orthopaedica雜誌。在早期治療方面,北京積水潭醫院呂學敏、陳濤等透過250餘例3月齡以上嬰幼兒DDH的治療方式進行回顧性對比觀察,發現Tubingen支具比Pavlik挽具3月齡以上DDH治療成功率更高,為早期治療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針對小兒骨科臨床最受關注的閉合復位後髖臼盂唇轉歸,及股骨頭缺血壞死相關風險等問題,天津市天津醫院孟祥紅、楊建平,付喆、王侃等在中華骨科雜誌分別進行了相關報道。DDH早期防治的推廣工作也呈燎原之勢,安徽省兒童醫院骨科孫軍教授等人主持的“安徽地區兒童DDH早期篩查和治療的推廣”專案,獲全國婦幼健康技術三等獎。
此外,在研究方式上,國內小兒骨科同行也逐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組織。比如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佛山市中醫院小兒骨科、湖南省兒童醫院骨科、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骨科、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小兒骨科、武漢兒童醫院骨科、深圳市兒童醫院骨科等單位聯合發起的中國兒童骨科臨床多中心研究協作組,在DDH、兒童肢體創傷等方面做了很多具有指導意義的工作。在一項由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牽頭的研究中,對506例經閉合復位治療的DDH進行了多中心研究,結果表明閉合復位5.5年後,髖臼指數發育將進入平臺期,這一研究結果有助於判斷和預測閉合復位的治療效果,發表於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回顧過去一年小兒骨科發表的相關研究報道,可以發現DDH仍是小兒骨科研究的主題。儘管尚未見到所謂“突破性”研究成果,但是對於DDH病理過程和治療選擇研究的不斷深入,量的積累勢必帶來質的突破,未來,值得期待。
股骨頸骨折併發症的預防是兒童肢體創傷治療難點之一,骨折不癒合、股骨頭缺血壞死等常見併發症的處理極為困難。北京積水潭醫院楊劼等人報道的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療股骨頸骨折不癒合,為這一類併發症的處理提供了寶貴經驗。福州市第二醫院汪文濤、陳順有等人於JPO雜誌發表的相關研究對空心釘的大小、位置、數量等因素與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更為最佳化的治療方案。
同樣,兒童肘部損傷是小兒骨科領域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引起嚴重後果的疾病。治療不當可能給患兒帶來終生殘疾,理解並認識一些相對少見的損傷,對於改善治療效果,規避治療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北京積水潭醫院楊徵等人關於兒童經鷹嘴肘關節脫位的研究報道,深入闡述了這類嚴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於防止誤診和漏診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發表於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雜誌。西安市紅會醫院吳永濤等人也關注到了這類損傷,論述了經鷹嘴骨折脫位的病理特點及治療方式,在中華創傷外科雜誌上進行了報道。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韋宜山等人關於尺骨鷹嘴操縱桿輔助閉合復位技術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報道,為微創治療複雜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骨科手術機器人等高科技手段的研究與應用
回顧21年小兒骨科研究領域所獲得的成果,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在於骨科手術機器人、三維步態分析、三維有限元分析、基因分析等成人骨科或遺傳研究領域常用的技術手段在小兒骨科悄然興起,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楊徵團隊在前期大量骨科手術機器人使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提出了機器人輔助兒童骨橋切除骨骺開放研究計劃,並獲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立項支援。在醫工企結合方面,楊徵團隊關於“磁力驅動置入式肢體延長髓內針的設計與研發”專案獲手術轉化醫學創新大賽二等獎。該專案的開展使國產磁力驅動肢體延長髓內針的臨床應用成為可能。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荀福興等人透過三維步態分析技術對馬蹄內翻足脛前肌外移矯正效果的精確評估、盛京醫院王恩波指導外籍研究生完成的肱骨髁上骨折穿針模式的三維有限元研究,均發表於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骨科SCI期刊。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達輝等人關於“兒童結構性出生缺陷的早期篩查和診療標準的研究和制定”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育健康及婦女兒童健康保障”專案立項。
兒童先天性脛骨假關節等少見病的研究——鑽之彌堅
先天性脛骨假關節是小兒骨科另一類相對少見、治療困難的疾病,這類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脛骨骨不連,患者行走困難,採用常規手術辦法無法癒合,很多患兒經歷了反覆多次手術最終仍不可避免截肢。國內多家醫院小兒骨科針對這一嚴重疾病開展了臨床和基礎研究,湖南省兒童醫院梅海波團隊多年持續發力,收穫頗豐,採用兒童可延長髓內針聯合治療脛骨假關節、先天性脛骨假關節病變骨膜組織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等研究在SCI期刊及中華骨科雜誌相繼發表,相關研究成果榮獲2021年湖南省醫學十大臨床創新技術。
其他相對少見的疾患,比如兒童軟骨母細胞瘤的治療,北京積水潭醫院黃聰等人對病灶刮除植骨後區域性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對於判斷預後有一定的幫助。此外,北京積水潭醫院、福州市第二醫院等同行在多發內生軟骨瘤手術延長、兒童骨纖維發育不良的個性化治療等方面也均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該類疾病的手術治療提供了很好借鑑。
然而,還應該清楚的看到,兒童先天性脛骨假關節及其他相對少見的類腫瘤疾患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是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難以在短期內一蹴而就,研究越深入,所面臨的問題越艱難,需要研究人員的毅力和耐心方可有所成就。
基礎研究蓬勃開展,新理念初見端倪
臨床治療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深入,過去一年裡,很多基礎領域研究課題的開展和立項,提示小兒骨科的基礎研究已然蔚為壯觀,具備了相當的規模。西安市紅會醫院頡強教授指導的OA軟骨退變過程中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先後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專案和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專案立項。湖南省兒童醫院楊戈等關於先天性脛骨假關節發病新機制:IncRNA-SMAD1-AS1靶向SMAD1調控骨膜祖細胞成骨分化的相關研究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立項。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趙振群等人關於激素性骨壞死的相關分子機制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
緊密結合臨床需求的基礎研究獲國家級科研課題支援,提示前期的研究基礎已達到一定的水平,新的理念初現端倪,祝願其研究成果能早日應用於臨床。
綜上,國內小兒骨科同道集體發力,臨床科研齊頭並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迎難而上,期待透過自己的努力為患兒解除病痛,並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可謂百花竟放,李豔桃芳,滿院飄香。然而,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迄今為止,所有關於小兒骨科領域的研究,仍然處於艱難爬行和量的積累中,需要所有同道在面對科學研究時既懷敬畏之心又有無畏之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開放視野,和遺傳發育、工程機械等不同領域的專家通力合作,共同提高我國小兒骨科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期待小兒骨科學術界來年能有更大的成果。
作者簡介
呂學敏
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醫師,副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社會兼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小兒骨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小兒骨科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委員,北美兒童骨科學會(POSNA)委員,歐洲兒童骨科學會(EPOS)委員,國際兒童骨科智庫(IPOTT)委員,中華骨科雜誌、北美兒童矯形骨科雜誌(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兒童矯形骨科雜誌 B(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Part B)審稿專家。
宣告:此文內容及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骨科線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