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網友都說,不論“偶爾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這話是是誰說的,不能否認,它說出了醫學的真相。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不然!
“偶爾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從來就不是醫學的真相,從來就不是!
“偶爾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只能是沒有醫學年代醫者的一種哀怨
不管這話是出在希波格拉底,還是愛德華·利文斯頓·特魯多,抑或是其他什麼人,無疑都是“沒有醫學年代”一些醫學從業者無奈的哀怨罷了。
到了今天,還有人說這句話說出了醫學的真相,即指醫學幾乎不能治癒任何疾病,則是對現代醫學極大的褻瀆。
假定這話真的出自特魯多之口……鏈黴素之前,結核病沒有治癒,連偶爾也沒有
如果真的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偶爾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那麼,他哀怨的應該是身為醫生對結核病這種“白色瘟疫”的無可奈何。
儘管特魯多醫生是美國結核病“露天”療養療法開創者,美國專門針對結核病的胸科協會的創始人,但是,他首先是一個結核病病人,也是一個眼睜睜看著這種病魔奪走數位親人的病人家屬。
早在特魯多進入醫學院學習之前,他19歲的哥哥就被診斷出患上了肺結核,於是,他擔負起了照顧生病的哥哥的重任。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還沒有人知道結核病是會傳染的,這一發現是1868年的事情。
或者正是由於這種“無知”,特魯多極有可能在與患有結核病的哥哥的朝夕相處中被不知不覺地傳染上結核。
現在我們知道,不同人對結核桿菌的易感性存在巨大差異;感染結核桿菌後不同人的反應和病情,以及病程和預後也都存在巨大差別。
有的人感染後疾病進展極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喪命;有的人疾病進展則緩慢得多,還有的人甚至可以依賴自身免疫而完全痊癒。
不幸的是,特魯多的哥哥是第一種情況,在獲得診斷後短短3個月就去世了;而特魯多則幸運得多,屬於第二種,疾病反覆遷延多年,直到1915年67歲的“高齡”才死於肺結核。
正是哥哥的死,改變了特魯多的志向,從原本計劃進入海軍學院改學了醫學。
然而,哥哥和特魯多本人,並非其家庭中死於結核病的唯二,至少特魯多三男一女四個孩子中有兩個男孩同樣死於結核,唯一的女兒於3歲時早夭,未明確是否死於結核。
總之,特魯多4個孩子中僅有一個得以倖存,並繼承特魯多成為了後來的特魯多療養院的院長。
特魯多於1868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1871年畢業後不久也被診斷出了肺結核。
彼時,肺結核可以傳染的知識已經得到廣泛傳播,社會上對結核病產生了巨大的恐慌,很多患者被驅逐出城市。
儘管是醫生,特魯多也不能例外。
到1873年,他26歲時,結核病病情惡化,被認為只剩了半年的生命,並被勒令離開城市,出走阿迪朗達克山脈的薩拉納克湖去“等死”。
離開城市後,特魯多的病情沒有繼續惡化,反而逐漸好轉,身體也開始變得強壯了,並於1876年重新開始執業行醫。
到1882年,由於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德國醫生赫爾曼·布雷默有關在寒冷、晴朗的山區空氣中所謂“露天療法”成功治療肺結核的經驗,“照樣抓方”建立了阿迪朗達克鄉村療養院,開創了美國結核病的“露天療法”,並獲得了成功,贏得了巨大榮譽。
然而,現在我們知道,特魯多的所謂成功不過是結核病自然病程中那些進展緩慢或者自愈病例被當成“偶爾治癒”的例子而已。
當時,所有針對結核病的療法說到底不過都是“安慰”,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忽悠”。
如果特魯多真的說過“偶爾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這話,我們只能理解為他對當時醫學無能,自己無力,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以及每天無以數計的人們死於結核病(19世紀,人口僅有3-5千萬人口的美國,每天平均有400多人死於結核,明顯高於今天的新冠大流行)的“哀怨”。
而且,所謂“偶爾治癒”也不過是部分自愈病例造成的錯覺。
事實上,直到1940年代,鏈黴素和對氨基水楊酸被用於結核病治療之前,沒有哪怕一例結核病是被真正治癒的。
我們知道,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我們的漢代就有對這種疾病的記載,並且知道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主要認為是接觸死者的遺物,尤其是接觸到死者死亡時撥出的最後一口氣——被稱為“殃”,特別容易傳染,並可以致死——這也是“遭殃”一詞的來源。
由於結核病通常以長期消瘦、出汗為特徵,因此,也被稱為“癆病”,在西方被稱為“消耗”(consumption)。
在歐美,18世紀結核病的流行最為猖獗,進入特魯多患病的19世紀,死亡率已經開始下降。
但是,由於缺乏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這種下降趨勢極其緩慢。
據文獻記載,19世紀初,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死亡登記的每4個人中就有1人死於結核病。
人們開始真正認識這種高致死性疾病需要等到1882年德國醫生科赫發現結核分枝桿菌,以及1895年倫琴發現了x光。這2種科學發現被應用於臨床醫學中,意味在進入20世紀,醫生才可以對這種疾病做出精確的診斷。
但是,診斷不等於治療,當時“露天療養療法”儘管大行其道,從1884年特魯多建立第一家結核病療養院開始,到1904年-1905年,美國全國結核病研究和預防協會,以及美國療養院協會(美國胸科協會的前身)成立時,全美已經建立了106家療養院,床位數達到9107張;到高峰時的1954年,床位數超過了10萬張。
通常被治癒……鏈黴素和異煙肼的“橫空出世”
但是,今天我們知道,這種“露天療養療法”對結核病根本沒有真正療效,結核病真正得到控制需要等到結核疫苗和有效抗結核藥的“橫空出世”。
結核桿菌是一種非常適應於在人類宿主體內長期生存的細菌,其堅固的蠟質細胞壁為它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可以有效的抵禦人體分泌的酶、抗體,和細胞免疫,以及外來化學物質的攻擊。
在鏈黴素被發現之前,人們曾經嘗試使用包括黃金、砷、汞、鈣、碘、奎寧、雜酚油、松節油、魚肝油和大風子油等很多化合物來治療結核,卻無一有效。
直到1944年,可以有效抑制結核桿菌的鏈黴素和對氨基水楊酸幾乎同時被發現可以有效結核病,併成功治癒了垂死的結核病病人。
1944年對整個人類來說一個大的福祉年,不要忘記,青黴素也是在這一年獲得量產的。
但是,這兩種藥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都極易產生耐藥性。
但是,科學家很快發現,將兩種藥聯合使用,可以有效避免產生耐藥性,提高治癒率。
時間到了1951年,德國拜耳化學公司,美國施貴寶和羅氏公司的科學家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現了一種完全相同的神奇藥物——異煙肼,才真正實現了人類可以從根本上治癒結核病的夢想。
不久後,大多數的肺結核患者都可以透過聯合使用異煙肼、鏈黴素、對氨基水楊酸的所謂“三聯療法”獲得治癒。
具體的治療方案是,具有明顯耳神經和腎毒性的鏈黴素肌肉注射幾個月後停用,並繼續口服異煙肼和對氨基水楊酸,總療程為18至24個月。
這就是歷史上結核病的長程療法,是此後十餘年人類對付結核病的標準療法。
“三聯療法”的推廣,不僅讓大多數結核病獲得真正的治癒,也證明了“露天療養療法”實際上的無效,此前人們以為的“偶爾治癒”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和安慰,從而導致結核病療養院的大規模破產關閉——特魯多療養院也在1954年關閉。
到1960年代,利福平和吡嗪醯胺的推出,讓在數月內治癒結核病的現代“短期”抗結核化療得以實現。
預防重於治療……卡介苗的出世和推廣
要從根本上控制結核病,單純依靠有效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效的預防。
今天我們知道,預防傳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是有效疫苗的使用。
人類第一個使用的是一種“天然疫苗”,即預防天花的牛痘。
1880年代,偉大的巴斯德首先搞清楚了疫苗預防傳染病的基本原理,並設計出了透過減弱活微生物毒性的原始方法成功生產出了針對禽霍亂、狂犬病和炭疽等傳染病的疫苗。
從1908年開始,艾伯特·卡爾梅特( Albert Calmette)和卡米爾·蓋林( Camille Guérin)借用巴斯德的技術創造了一種抗結核病的疫苗。
在偶然的機會得知在牛膽汁生長可以降低牛結核桿菌的毒性後,他們透過對分離出結核桿菌菌株在牛膽汁中進行230次連續的培養傳代,從而獲得了喪失在多種動物中導致致命性結核病的能力減毒菌株,作為疫苗接種後可以在人體誘導有效的保護性免疫力。
但是,這種疫苗的推廣極其困難,直到很多年後其預防作用才得到公認,疫苗接種才得到推廣。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家喻戶曉的卡介(蓋)(疫)苗vaccine Bacille Bilié Calmette et Guérin——由卡爾梅特(Calmette)和蓋林(Guérin)聯合發明的來源於膽汁(Bilié)菌株(Bacille)的疫苗(vaccine),簡稱卡介苗 Bacille Calmette Guérin。
有趣的是,卡介苗與今天我們正在廣泛接種的新冠疫苗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就是預防感染結核病的效率並不高,僅有50%左右;但接種後的獲得性免疫卻可以幫助嬰幼兒獲得免受粟粒性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結核病的保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