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熊貓貝貝的第903篇原創文章:
站在2022年年初的時間節點上回顧,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金融,資產維度,“四萬億計劃”絕對是一個具有濃厚節點色彩以及非凡意義,同時,也是頗為敏感的名詞。
簡單回顧一下,這個在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和對居民財富產生深遠和持續影響的關鍵詞:
四萬億計劃,在中國特指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起源就是2007年美國國內次貸危機爆發以後,透過美元全球化的環境產生全球範圍的經濟危機蔓延和持續爆發)以後,中國國家政府為了託舉維護國內經濟穩定,而採用的經濟策略和貨幣政策的組合:
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現負增長,大批農民工返鄉,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
為了應對這種危局,中國政府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
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政府不斷完善和充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
此後,一些媒體和經濟界人士仍將其簡單地解讀為“四萬億計劃”。
中國改開以來第一個四萬億,經過超過10年的消化和發揮作用,被普遍總結為“針對鐵工基的一次歷史大放水”。2008年的四萬億信貸刺激,對後來近十年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正面的意義和價值已經不用多說,非常敏感,也飽受爭議的一些負面作用也同樣詬病至今,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兩個:
一個是房價暴漲。08年底全國各地房價出現大幅下跌,甚至個別城市出現了一小波斷供潮。也是那個時候,打砸售樓部、抗議降房價成為各地售樓部一道獨特的風景。
可時間不長、情勢急轉,2009年春開始,信貸放水的效果已在樓市產生作用、房價不僅企穩並且開始上漲,到了年中後,房價如烈火烹油般的扶搖直上。在2010年,全國各城開始新一輪的樓市調控以控制房價,可很多城市的房價都已翻倍。
另一個是產能過剩。08年信貸放水,現在稱之為大水漫灌。錢不僅流入房地產,還大量地流入實體企業當中——很多人認為這是好事,其實不然。
因為信貸救命,很多落後產能得以存活,也因為貸款寬鬆,很多傳統企業借入大量的錢去擴充產能、去進入新行業新產業……結果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最大的風險不是在情況出現的時候,而是直接導致了中國各行各業競爭激烈,利潤持續下行,陷入惡性內卷的持續影響。
2015年底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及降成本和補短板),一定程度上就是解決2008年過度信貸刺激的後遺症。
進入2022年,第二個四萬億又出現了:
具有國家公信力背景給出的資料,又一次點燃了市場的熱情和關注,在路徑依賴和慣性思維之下,很多浮躁,片面的分析觀點和言論,開始出現,並且持續醞釀。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很多人認為,這一個“4萬億”是不是又會再來一次2009年房地產行情的翻版。
自從央行公佈了2022年首月的金融資料以來,我仔細看了很多相關分析的觀點,大致都是以上這套邏輯。
相較之下,我前幾天寫的分析內容,就顯得比較特立獨行了(“穩增長”預期的2022年首月經濟資料公佈,釋放了哪些重要訊號?)
事實上,2022年的四萬億,和2008年的四萬億,名義和量級上表面上高度相似,但是深層本質和意義,包括後續帶來的影響,其實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得上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在當下,一切基於2022年四萬億的任何浮躁,看好房價,鼓勵加槓桿,甚至鼓吹行情的分析,都是值得警惕的。
這篇文章,就從幾個理性和現實的維度,客觀,冷靜地為各位讀者朋友,針對2022年開年的四萬億金融和經濟訊號,進行有深度,有態度,有專業的全面解讀和分析。
內容硬核,錯過不再。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麼大路貨,也不是什麼看完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 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
(如果這篇文章在網易或者其它資訊平臺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選擇大於努力,思維決定層次,是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的重要規則。
1
2022年公佈的金融資料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指標
經歷了緊縮,甚至可以說得上艱難的2021年,其實從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國家政府對於經濟和貨幣環境的態度,就已經開始釋放暖意。
轉向說不上,但是態度緩和是肯定的,央媽和財爸的表達在2021年年底,其實有了一些分化的:從12月份開始,央媽開始頻繁降準、降息。各種釋出會,高級別領導頻頻發言放風。
這算明確打雷,但是沒有下雨,畢竟緊縮了一年的時間,聲音再大,效果也有限。
繼降息降準,各種預期管理手段和表現以後,2022年開年首月的金融資料出爐。
先看一下具體的幾個關鍵資料:
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43.1萬億元,同比增長9.8%,繼續抬頭上行。
2、狹義貨幣(M1)同比下降1.9%(剔除春節錯時因素,同比增長約2%)。
3、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98萬億元,為單月統計的高點;
4、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0.5%,超出預期。
從總量上看,確實可以說開門紅、超出預期。
在報告當中,央媽還特意加了一句“這是單月統計高點”,生怕大家看不懂、沒注意到,乾脆明文告訴大家。意思就是:
託底政策已經產生了明顯效果,大家不用擔心,我們還會繼續穩增長的。
一時間,各路在2021年被錘的死去活來的媒體,專家又死灰復燃,絲毫沒有人還躺在ICU的覺悟,不顧死活,無視風險的又開始振臂疾呼:“大放水,大通脹,房價要暴漲,行情要啟動,經濟要騰飛”!
如果大家看到這樣的言論,建議警惕理性冷靜一點,讓子彈飛一會,因為這樣具有濃厚慣性思維,脫離實際的觀點和邏輯,實在是經不起推敲和現實的檢驗。
1月金融資料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或許是被刻意忽視,或許是發出以上觀點的人根本不懂或者沒有認知基礎,釋放了非常重要的現實訊號。
那就是M1,這裡特別要強調和標註出來:M2升高了,M1卻在明顯下降。
簡單地說,M1是活期現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和定期理財)。這兩者的背離,直接表明的問題就是:
活期減少,定期增加;經濟活躍度不夠。
M1反映現實購買力,高了說明老百姓手頭寬裕,說明企業對未來看好,撥出大量的現金隨時準備採購原材料。
M2增加,M1下降,M1和M2出現了剪刀差,揭示了怎樣的真實經濟情況?
敢不敢說?那就是最現實的“資金空轉”!
央媽的錢是放出去了,大水也進入了市場,但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市場,協調統一,步調一致地選擇了節衣縮食,把進入市場的錢,又存回金融機構裡面去了。
M1走低,很現實的從資金流向上,說明了兩個現實情況:
- 能夠拿到錢的企業認為用於擴大生產還不如存在銀行拿利息來得穩。利息差比生產經營優先順序高
- 水是放出來了,但由於民眾對未來預期不佳,都去存了定期和理財,沒有投入生產,消費和創業。
(從近期金融機構的一個事件,就能得到佐證:中信證券在央行全面降準降息以後配股募資,結果錢到手之後卻拿了80億去華夏銀行存了個定期,券商吃利息?)
一句話概括:國家金融放水,經濟環境存錢。
特別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M1有資料歷史以來,首次負增長。
市場,企業,經濟個體,各行各業,左手拿錢,右手存入。
央媽釋放流動性,降息降準寬鬆釋放的貨幣,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滯留在金融系統裡空轉。
很現實的結論就是:M1這個關鍵資料的動態,將中國經濟環境中的信心和預期低迷,展露的如此真實,一覽無餘。
2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當下並不具備“大水漫灌”的可能和條件
2021年,中國國家政府在高級別會議和各種政策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規劃,那就是“以我為主”,尤其是貨幣政策和市場信心的維度,這個主要思路被反覆提及。
但是全球化經濟大環境,疊加疫情爆發以來拉動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對外貿易,以我為主,兼顧外圍,是不爭的事實。
以我為主,不是簡單粗暴的閉關鎖國吧?中國的國內經濟貨幣政策和經濟規劃,完全脫離國際經濟大背景,全球貨幣流通性和執行情況,可能嗎?
所以,2022年首月,中國金融資料開門紅的背後,其實還要看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中,具有關鍵和直接影響意義的幾個因素:
第一個就是美聯儲的加息預期日益強烈,特別是隨著美國通脹持續加劇,非農人口強勢超預期反彈,疊加美國國債突破30萬億美元等等現實壓力和需求的擠壓,美聯儲的加息鷹派態度,越來越清晰,當下比較明確的,是3月份採取動作。
美元加息,美元必然走強,美元的購買力上升,美元迴流美國,這就是美元潮汐邏輯,而在這個潮汐沒有正式啟動以前,中國沒有可能提前在國內製造通脹,讓迴流的美元收割,或者是讓走強的美元殺個回馬槍抄底的做法和理由吧?
第二個是疫情的不確定性,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在疫情面前躺平,中國的動態清零,全面抗疫的態度,絲毫沒有轉變,這需要巨大的財政支撐,在國家態度堅決的抗疫大計和必須的預備情況下,是無法兼顧經濟環境的流動性和活力的。
美國可以用人命換經濟,但是中國的選擇永遠都是經濟沒有人命重要。
第三個是複雜多變的大國利益博弈,區域性地區動盪,不具備穩定安全的放水條件和背景。
隨著哈薩克的暴亂開啟的2022年,美國為了實現對全球資本的流向管理,持續不斷地在全球製造事端,挑起矛盾,試圖透過營造危機氛圍和混亂局面,引導全球資本和儲蓄迴流美國,為美國因為疫情造成的經濟大窟窿虧空進行填補。
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和不可以說的事情,而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烏克蘭局勢也是如此,而且,已經形成了一種明顯的趨勢。
這對於中國來說,同樣是一種嚴峻的經濟形勢挑戰,作為美國最理想,也是長期覬覦而不可得的終極收割目標,美國是絕對不可能死心和放棄向中國轉移通脹和收割中國財富的打算的。
這個底層邏輯就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走2008年的老路,放棄匯率,讓人民幣貶值,承接美國的超發的美元,讓美國收割中國的財富。
三個外圍環境因素,直接決定了當下的中國並不具備現實意義上進行大水漫灌,全面刺激的貨幣政策條件和環境,基於中國2021年年底到2022年開啟這段時間的政策表達和現實情況來看,對國內經濟執行環境和市場的預期以及信心的扶持和支撐,遠遠大於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刺激。
3
從內部環境來看,2022年中國大放水的目的其實非常明確。
當然,對於具有國家公信力權威給出的資料,沒有任何去質疑的動機和必要,2022年中國金融的開門紅,也需要得到充分的承認,也是好兆頭。
對於當下的中國經濟社會,認知的不足絕對不是最大的問題,哪怕趨勢看不準都不重要,最麻煩的,其實是極端思維,要麼就是無腦看多,衝動魯莽,要麼就是極度悲觀,就地躺平。
回到中國國內的經濟現實情況來看,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國家從2020年下半年就開始選擇主動緊縮,遏制經濟流動性和活力,並且憑藉外貿絕對優勢支撐,大刀闊斧治理中國經濟結構中的問題,可以說人為製造了經濟下行,環境蕭條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認知非常關鍵,而且並沒有什麼玄乎,那就是對美元通脹,海外資本,以及投機資金的反向收割。
一個有形之手能夠決定生死的環境,資本能玩出什麼花樣來?
而且這是有前車之鑑的,1997年美國資本打手代表索羅斯,在香港鎩羽而歸,舉國體制,開什麼玩笑?
但是這樣的勝利,包括對金融市場的如臂使指,是有代價的,那就是會對國內經濟造成必然的遏制效應。
國家要在大局層面集中力量,必然需要從市場中抽水,形成合力。
2021年輸入性通脹,原材料大宗商品的衝擊,沒有傳遞到中國的民生經濟領域,國家承受了多少次挑戰和危機,恐怕不是國內經濟環境中的個體甚至是公司能夠理解和想象的。
邏輯沒問題,但是即使這樣,中國國內經濟環境和市場的寒蟬效應也還是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一方面,是銀行面向市場的埠,終生責任制,追責到90歲,信用埠層面的堵塞必然存在,相較於去充滿風險的市場裡面去冒險,還不如銀行之間互相拆借,或者和不需要錢的企業玩一出短貸換存款的遊戲。
另一方面,曾經主要的放水埠房地產遭遇調控重錘,金融上級態度謹慎,地方監管全面加強,也堵上了,2022年首月的金融資料,一目瞭然:
居民短期貸款,同比少了2272億;
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少了2024億;
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了600億。
最後一方面,是國內實體商業,經濟迴圈,在疫情的反覆和缺乏流動的環境中,持續萎縮,這也是我近期文章中總結的2021年經濟最大的堵點:預期和信心受損。
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從銀行責任,到貨幣渠道,再到市場情緒,事實上整個2021年以來,已經陷入了一種從緊縮到蕭條的迴圈,而這樣的迴圈對於經濟增長來說,是負面的,甚至可以說是惡性的。
2021年全年GDP輝煌之下,是逐季度下行的經濟趨勢。
所以,從2021年年底開始的貨幣寬鬆表達,以及2022年信貸規模放大,目的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重新給市場注入動力,重塑信心和預期。
有形之手,真金白銀的開始往市場放水,但是遇到了堵點,需要時間和過程,包括預期和信心的復甦支撐,而這樣的放水,和2008年那樣,沒有堵點,直接釋放,有著天壤之別。
國家的不容易就在於,精準滴灌效率太低,就加大了放水力度,但是又遇到水是放出來了,但是暫時性地淤積在了出口,還沒有廣泛的擴散開來。
能夠看懂上面邏輯的朋友,一定具備不錯的經濟素養,並且能明白這樣的觀點,是基於現實得出的真實結論。
4
影響分析:2022年的四萬億,從樓市和金融市場的角度如何理性看待?
2022年的4萬億規模流動性,就算還沒有真正開始進入市場,還處於金融空轉的情況之下,但是這個規模和力度,是有的。
無非就是過程和後續刺激的力度把控問題,說到底,中國這個國家想要做成的事情,除了時間,沒有懸念。
那麼這一次的4萬億,會不會重演當年股房雙嗨的資產膨脹盛況呢?
個人的觀點,是不會,而且這個觀點非常的清晰堅決。
首先看中國的樓市:
當前中國經濟調速換擋,恢復健康最大的風險,其實就是房價的穩定,4萬億即使部分進入樓市,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將當前存在持續下行壓力和已經開始下跌的房價大盤給穩住,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幾個支撐樓市房價繼續上行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人口支撐不存在了,這個不用多說。
國家對於房地產經濟的去槓桿,擠泡沫,降風險,房住不炒,住有所居的主線路沒有絲毫的偏移改變。
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整個社會賺錢效應必然經歷低谷,哪有閒錢去炒房?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行情預期,已經完全被國家的指導價和房地產稅,給拿捏的死死了,再大的資本炒作慾望,放在國家意志面前,說句螳臂當車都是抬舉了。
然後再看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就是股市:
同樣沒有什麼強烈刺激,拉動行情的利好,這一點恐怕股民基民這樣的市場參與者群體深有體會,從2021年年底金融寬鬆延續到2022年春節以後,中國股市啥行情心裡沒有點素麼?
其實從美國資本,貝萊德,黑石,以及A50被套牢,就能看懂中國國家在金融市場的明牌策略,那就是海外資本,想來中國金融市場裡面搞風搞雨割韭菜,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資格和國家資本比鋒利的資格和分量。
誤傷在所難免,大環境使然,中國不可能犯土耳其,越南,阿根廷這些國家的錯誤,讓金融市場成為外國資本收割的空子。
這個邏輯就決定了,水進不到股市,即使進去了又如何?中國國家資本一個回購逆回購吞吐,盤前盤後動動指頭,多大體量的市場資金還不是灰飛煙滅一瞬間?
還是那句話,美國國家資本白手套索羅斯,包括各路不懷好意的資本,在中國金融市場上面都撈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在對美國金融和資本的入侵沒有絕對把握以前,4萬億的流動性,流不進金融市場。
這或許會打臉很多鼓吹4萬億大牛市的觀點和經濟學渣,沒關係,行情和現實來證明。
透過從樓市和股市兩個維度來看,其實可以發現這一輪的放水,並沒有真正的開始,而且本質和意義,和08年那一次的4萬億,完全不一樣。
還有一個值得指出的區別,那就是量級意義完全不一樣,08年的4萬億,和2022年的4萬億,名義上量級相同,但是實際上對標房價和股市,房價已經經歷幾輪保障,而註冊制擴張企業數量的股市也絕對不是08年的價值情況,舉個最簡單的對比,大家一目瞭然:
讓80年代的萬元戶,和日進斗金的90年代下海群體,還有和2022年當下的貨幣環境去對比,同樣是一萬元的標準,卻是完全不一樣的購買力吧?
2022年的4萬億,能夠發揮曾經08年4萬億多少比例的作用和力量?
這是一個好問題。
寫在最後:
看清中國經濟和貨幣的真實,警惕浮躁言論的刺激鼓動
嗯,這篇文章寫到這裡,我個人是非常滿意的,因為透過現象,尊重事實,講究專業的情況之下,用接地氣和直白的語言把中國經濟當下的真實情況說清楚,和各位朋友進行條理清楚的科普,並不容易。
建議各位朋友對這篇文章的內容,要有耐心,從頭到尾,沒有水分,都是乾貨,值得大家一字一句仔細閱讀,並且進行思考理解。
文章的最後,基於以上的分析和判斷,分享幾點作為普通個體面對當下中國國內經濟現實情況,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1、節衣縮食沒有必要,開源節流才是正道。
還是那句話,經濟社會,最怕的就是走極端,對於個人也好,對於行業公司也是一樣,面對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都不能太極端。
什麼是極端?要麼就是徹底躺平,自暴自棄,要麼就是無腦躁動,盲目擴張。
都不可取,面對不確定,少折騰,保持生存活力,才是智慧。
居安思危,厚積薄發,中國傳統生存智慧,難道都是虛假的大話道理?
2、大環境的降槓桿,結構最佳化,對於個體而言,同樣適用。
2022年,對於槓桿和一切債務擴張,都需要有充分的警惕和理性心態去面對和考量。
如非剛需,謹慎買房,如非必需,理性消費,如非閒錢,不搞投機,如非必要,降低慾望。
現金流,是2022年生存的關鍵。這個不多展開,如果有所共鳴,點個贊呼應就好。
3、對中國的未來有信心,對價值資產保持樂觀。
困難和緊縮必然是階段和短期的,中國的經濟和發展不用拉多遠去說事情,2022年,等著美國經濟的一哆嗦,局勢逆轉,全面發力,真正的貨幣刺激力量和效率,恐怕會超過很多人的預期。
預測行情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條件和環境還不成熟,現在的一切的短期行情預測和表現,都沒有意義,當然除非割肉離場,否則對於中國資產,經濟發展,金融行情的這條主線思路只要堅定,怕什麼?
只有韭菜才怕,一驚一乍,只能賺的起,受不了虧,所以才叫韭菜,當然,永遠都有韭菜,每一次的下行行情都是洗牌,永遠也洗不乾淨。
毋庸置疑的是,2022年中國經濟和金融資料開門紅的背後,還有很多問題,風險,困難,阻礙等等的不確定現實存在,但是至暗時刻已經過去,剩下就是時間的問題。
理性預計和判斷,2022年,在貨幣寬鬆和中美經濟關鍵博弈必然出現的大背景下,絕對值得樂觀和充滿想象力。
面對緊縮下行,最好的策略,就是潛伏,蟄伏,佈局,而不是躺平。
《易經》有云:“潛龍勿用”。
如此智慧的中國文明,有什麼理由不期待能夠順利度過困難階段,最終實現“飛龍在天”呢?
以上,就是對2022年開年四萬億訊號的分析解讀,和各位朋友們分享,共勉。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於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