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5日,在老山主戰場左翼者陰山方向,執行對越偵察作戰任務的昆明軍區第二偵察大隊(即武漢軍區43軍偵察大隊)第3連(即128師偵察連)進駐者陰山地區的江銃村,爾後在1047高地開設了觀察所。該高地的對面是越南河宣省安明縣江利村,兩地相距約2400米。江利村四面環山,背靠江貓埡口,東依990高地,周圍有12個村寨,鄉村小路較多,雜草叢生。
我軍於1984年4月30日收復者陰山之後,越軍為了增強其防禦的穩定性,在江利村、3號村(原公安屯駐地)部署了約2個班的兵力防守。1984年12月10日,偵察兵在3號村北側實施伏擊捕俘,越軍發現之後提高了警惕,並向江勒派出1個班的兵力。根據觀察發現,每天從江利至江勒的小路上有零星的越軍活動,警惕性不高,行動已經形成規律。為了進一步查明者陰山當面越軍兵力變化情況,3連決定在此進行伏擊捕俘。
在深入進行思想動員的基礎上,偵察科進一步組織連隊幹部、骨幹進行現地勘察,分析研究敵情、地形,在相似地形上進行臨戰訓練,擬製伏擊捕俘戰鬥方案,組織步炮協同。根據敵情、地形和任務,全連參戰人員共編成4個分隊。
捕俘分隊13人,分為3個組。副指導員黃若瑟率領偵察兵4人為捕俘組,配置在江利東北側約400米處小路的一側,負責捕捉押送俘虜;連長雷錫藩率領偵察兵3人為觀察掩護1組,配置在捕俘組南側約80米處,負責觀察敵情和阻擊江利方向增援之敵;1排長王啟東率領偵察兵3人為觀察掩護2組,配置在江利南側150米處,負責觀察和阻擊江勒方向增援之敵。
火力分隊12人,分為2個組。參謀陳小武率領偵察兵5人為火力1組,配置在1號村東側,負責阻擊從江勒增援迂迴之敵;2排長董玉率領偵察兵5人為火力2組,配置在3號村東北側,負責阻擊從江利和3號村方向增援迂迴之敵。
接應分隊26人,分為2個組。指導員胡靈聰率領偵察兵12人為接應1組,3排長孟小虎率領偵察兵12人為接應2組,分別配置在9號村、下龍消,負責救護傷員,機動掩護。
指揮分隊11人,由大隊副政委孫躍堂、偵察科長鄭龍康、通訊排長鄧玉林、以及2名通訊兵等組成,在2號村西南側開設,負責整個伏擊捕俘戰鬥的指揮。
1985年1月4日22時10分,按照捕俘分隊、火力分隊、指揮分隊、接應分隊的順序,利用小雨和夜暗的掩護,沿1047高地南側通路,秘密向伏擊陣地前進。5日凌晨4時前,各分隊全部到達預定位置隱蔽待機。
5日9時10分,4名越軍從江勒沿小路向1號村走來,當進至火力1組伏擊位置時,由於不便於捕俘,該組突然開火,當即斃敵3名,另1名被擊傷的敵人一邊喊叫一邊射擊。這個時候,江勒村出來6名越軍佔領了有利地形,與火力1組交火。根據戰鬥預案,火力1組隨即向後轉移250米隱蔽。同時呼喚炮火壓制江利、990高地、892高地、935高地及班蒙附近的敵人,造成撤出戰鬥的假象。
激烈的槍炮驚動了江利的越軍,敵人不斷射擊、喊叫。 捕俘組和其餘各組沉著冷靜, 繼續在設伏位置上潛伏,等待捕俘時機。11時,有4名越軍( 3男1女)從江利出來,端著槍搜尋前進,沿著捕俘組設伏的小路走來,從捕俘組旁邊0.5米處經過,但是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
到了第一次戰鬥的地點之後,女兵給負傷的越軍包紮,並找來木棍用藤蔓紮成擔架抬著傷員,沿著原路線返回江利村。在返回的過程中,1個人在前面搜尋警戒,2個人抬著傷員,女兵揹著2支衝鋒槍,端著1支衝鋒槍在後面跟進。
當這5名越軍進至伏擊區時,組長一個手勢,捕俘組突然躍起,6班長李延革先敵開火,消滅了第1名敵人,6班副田新民、3班長朱林猛撲上去按倒1名敵人,同時組長和3班副班長趙國州傷敵1名。那名女兵一邊逃跑一邊開槍,擊傷了田新民和俘虜。組長和趙國州見此情景,迅速果斷地將其擊斃。
緊接著,捕俘組迅速搶救傷員,押送俘虜。在撤離時,從江利和3號村分別出來幾名越軍,企圖切斷捕俘組的退路。火力2組立即開火,並呼喚炮火阻攔敵人和再次壓制990高地、892高地、996高地及班蒙地區之敵。在炮火掩護下,3連各出擊分隊交替掩護,於13時15分全部撤回境內。
3連此次江利東北側伏擊捕俘戰鬥,俘敵1名、斃敵7名,繳獲衝鋒槍4支、子彈600餘發,引導炮兵火力斃傷敵30餘名、摧毀倉庫1棟、公路橋1座。自身1人負傷。根據戰後總結,這一仗有三個方面的成功經驗。
嚴密組織觀察,正確選定設伏點。3連進駐江銃之後開設了觀察所,展開不間斷地觀察,查明者陰山當面敵情,地形及道路等情況。發現自1984年12月10日以後,在江利、江勒及附近每天都有零星越軍砍甘蔗,通常是1至2人,最多4人,警惕性不高,形成規律。
並在12月中旬發現,江利村越軍宰了1頭牛,然後分別送往江勒村、3號村。由此判斷該敵為1個排分駐在3個村莊,間隙較大,不便於互相支援,有利於秘密滲透設伏。為此定下了在江利至江勒的小路上伏擊捕俘的決心。還組織部分骨幹滲透到江利地區進行了2次偵察,查明瞭敵情、地形、道路,為實施伏擊捕俘奠定了基礎。
設想多種情況,周密擬定方案。在全面掌握情況的前提下,充分發揚軍事民主,確定在江利東北側設伏,立足於捕捉俘虜,爾後擴大戰果近戰殲敵。根據這一方案設想:各組發現敵人時,情況有利就抓,不利則打,其他組按兵不動,待機捕敵。
這次戰鬥,當4名敵人進入火力1組伏擊位置不利於捕俘時,突然開火,其他各組仍然隱蔽待機。敵人遭到打擊之後,通常要來出事點勘察、收屍或者搶救傷員,此時利於捕捉俘虜或者消滅敵人。因此第一次戰鬥後按兵不動,等敵人前來搶救傷員時再次採取行動。
全面進行戰鬥準備,做好各種保障。確定作戰方案後,組織工兵及部分掩護人員,用2個月的時間,利用不良天候,在越軍眼皮底下開闢了兩條寬1.5米,長3400米的道路,排除地雷90餘枚。為了搞好偽裝,全連經常早晨4、5點鐘起床,隱蔽到路旁的草叢、樹叢中,利用過往群眾檢驗偽裝效果。
戰鬥中,從江利出來的4名敵人,搜尋到距離捕俘手僅有0.5米處也未發現異常。根據戰鬥部署,共使用中、小型電臺24部,組成5個通訊網和1個專向,完成了通訊保障任務,解決了各組之間、偵察兵和炮兵之間的協同動作問題。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