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電技術領域,中國近年來可謂是捷報頻傳,除了華龍一號與全球首座球床式氣冷反應堆外,還有一項技術突破,可謂是令國人真正揚眉吐氣了,它就是全球最大直徑核反應堆支撐環,對於我國鍛造出全球最大的核裝備,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為這標誌著中國打破西方半個世紀的壟斷,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在看到中國取得如此成就後,印度還表示不服,認為自己也行,核反應堆,是能維持可控自持鏈式核裂變反應,以實現核能利用的裝置。核反應堆透過合理佈置核燃料,使得在無需補加中子源的條件下能在其中發生自持鏈式核裂變過程。
支撐環說簡單點,就是一個超大直徑的金屬環,為何這一裝置如此難製造呢?要知道15米直徑,光高度就有5層樓房那麼高,以往在製造這種金屬環時,工程師往往會採用分段鑄造的方式,然後對各個分段進行焊接,從而獲得一個完整的環形零件,但在核反應堆支撐環上,這一招顯然行不通,因為它是確保核電站能否安全平穩執行的關鍵,如果採用焊接的工藝,那麼焊縫就會成為薄弱點。
要知道核反應會釋放大量的熱量,同時還有放射性物質產生,如果這些放射性物質順著焊縫滲出,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而且支撐環還必須做高高度耐腐蝕,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發生形變,這些都對中國冶金工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無法生產出這一裝置,那麼國內的第四代反應堆將無法順利完成安裝,尤其可見這一金屬環的重要性。
此前,在核電領域,提及更多的是C形密封環,它主要作用於核反應堆的密封功能,如果沒有這一裝置,那麼也容易導致放射性物質外溢,由於早期中國無法自行生產核電站的許多配套裝置,所以只能從國外高價引進,美國甚至還玩起了捆綁銷售,單一零件不賣,中國必須成套引進,這也導致中國採購一部C形密封環的價格,就高達300萬,而國產的密封環成本僅為30萬,價格相差10倍。
然而跟核反應堆支撐環相比,C形密封環簡直就是小兒科,因為C形密封環可以做到定期更換,而支撐環卻需要長時間使用,對其壽命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它質量如果不過關,那麼很可能釀成核事故,能夠掌握支撐環的整體制造工藝,已經充分證明,在冶金與大型金屬結構件的製造上,中國已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核電強國,儘管國內的核電起步時間比較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尤其是在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上,中國更是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而作為最早一批開發核電技術的美國,至今仍然沒有解決核廢料處理難題,甚至還希望中國能夠對其分享核電技術,足以證明中方現在的實力,印度認為自己也行,不過是它的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