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禮物千萬條,保命第一條。送禮不規範,分手兩行淚。
情人節到了,你給自己準備好男/女朋友了嗎?哦不,你準備好要送給另一半的禮物了嗎?
送禮,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是約定俗成的社交禮儀,也是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
尤其對於處在親密關係中的小情侶來說,一件“正中下懷”的禮物不僅會帶來驚喜和浪漫,還會增強兩人的安全感、親密度,讓感情來個迅速升溫。
然而,最近幾年,網路上頻頻翻車的“送禮慘案”看得人瑟瑟發抖,我們越來越摸不準自己送出的究竟是“禮”還是“雷”。
可以預見這個情人節過後,有人在朋友圈美滋滋地曬出自己的心儀收穫,也有人因送禮奇葩被“公開處刑”,苦了自己樂了大家。
究竟送什麼,才能讓愛情小船安全地駛過情人節這個“雷區”?
沒送過這些奇葩,
你的青春不完整
在送禮這條路上,誰沒有求助過電商平臺?然而,電商平臺卻坑了太多有情人。
網易數讀2021年在某電商平臺以“七夕禮物男生”為關鍵詞搜尋,統計銷量前百的商品中,43%為各類定製款商品。
人們對“定製”一詞總帶有某種高階濾鏡——定製款商品是獨一無二的,在購買時需要融入自己的創意巧思,還需要投入一定的溝通成本。
然而,現實中的定製禮物卻多是定製易拉罐、定製相框、定製畫、定製牌匾,等等。定製的方式也很單一,或是刻名字,或是印照片,或是來段土味情話。
於是,可愛的水杯被刻上了名字,造型感十足的檯燈上寫著“這盞燈只為你亮起”,一件衛衣上印著兩人的大頭照……
恕我直言,這一系列操作只能拉低商品原本的檔次,實在無法體現出送禮者的濃濃情誼。
與圖省事的搜禮物不同,耗時又耗力的手工製品一直是情侶送禮清單裡的一股清流。
正巧處於冬季的情人節給很多人提供了送溫暖的機會:織圍巾、織襪子、織帽子……去年火了一段時間的DIY毛絨包包,做法簡單、造型百變,成為許多男同學的送禮首選。
前段時間有個熱度很高的影片,影片以室友視角展現一位高校男子在宿舍裡,一邊打著影片電話陪女朋友聊天,鏡頭之外的手還一邊在偷偷給她織圍巾。
這一畫面攪動了螢幕前的一眾少女心:“我一個女孩子都不會織圍巾,現在的男孩也太心靈手巧了吧!”“我要是有這樣的男朋友,吵架都得扇自己。”
通常來說,一件手工禮物通常要提前3天、一週,甚至一個月來準備,可以充分彰顯送禮者的用心。因此,手工禮物曾一度站在送禮鄙視鏈頂端。
然而,想憑藉一雙巧手走天下,每逢佳節都送手工禮物,也萬萬不可。
心意是一回事,表達過就夠了,對方是否喜歡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是對方想要的東西,傾注再多心血的禮物也只能被壓箱底。
小紅書博主“莉莉絲”發帖表達對男友的不滿,原因是她把春假在家熬夜趕工的十字繡送給男友後,竟看到了對方流露出失落的表情。
“男生就是這樣,只想著要些球鞋、遊戲機,根本不會想我為了這幅畫學了多久、繡了多久。”
網友的評論則比較理智。
大家在開導她時表示,送禮也該考慮對方的興趣愛好,熬夜做十字繡更像一種自我感動,強求對方喜歡也是在以自己的心意綁架對方,這都與送禮的初衷背道而馳。
比如,男生是工科生,於是給女朋友送上一塊價值不菲的“水晶元素週期表”,為她擺在床頭,時刻提醒她的初中化學不及格;
女生喜歡拍立得,於是男朋友就收到了一個粉粉嫩嫩、沒有多少專業度可言的照相機,從此淪為拍照工具人……
如果想給自己買禮物,請不要打著情人節的旗號!
2022年了,
能送出點新花樣嗎?
情人節到來的前幾周,社交平臺上已經聚集了許多投石問路的年輕人。
比如在小紅書,互幫互助的姐妹已經找到了給男友送禮的最佳單品——樹枝。
沒錯,這裡說的樹枝不是某個牌子,甚至不是商品,就是大自然中最原始的樹枝。
“樹枝禮物梗”的起因是一女生髮帖不知情人節該送什麼禮物給男友,評論區的一條回答火了:“給自己買件衣服買個包,然後在回家路上撿個樹枝子送他。拜託,樹枝當禮物超酷的誒!”
在笑點和爽點被雙雙戳到後,許多女生還真跑去問男友想不想要一根樹枝做禮物,得到的答案出乎意料:“有一說一,樹枝真的可以。”
從大家po出的男生回答中發現,他們對樹枝型別還有一定要求。
有人要枝頭有分杈的:“可以用它做彈弓。”
有人要直直的、長長的、表面光滑無凸起、粗細均勻的:“希望你能為我找到這把聖劍。”
還有人要許多蓬鬆的、細小的、輕盈的樹枝:“可以用來搭小棚子。”
看來今年情人節,許多男孩子都有機會圓兒時夢想了吧?
往年情人節大多與春節相撞,今年的情人節還趕上了北京冬奧盛會。
最近,“一墩難求”的情況不正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絕佳送禮選項嗎?
如果你在情人節收到一個冰墩墩,請一定要明白:
一個冰墩墩的背後,可能是你的ta在每天下午四點、五點、六點準時蹲守某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速與億萬網友博弈的“戰果”;
也可能是你的ta在凌晨跑去北京王府井大樓外排長龍,凍了一夜才捧回的寶貝;
還可能是你的ta動用自己的關係網,四處求爺爺告奶奶,斥資50元(冰墩墩鑰匙扣價格)或88元(冰墩墩擺件價格)或118元(冰墩墩盲盒價格)才撿到的“漏”。
這樣用心準備又受人喜愛的禮物,誰能拒絕?
在我們的慣性認知裡,收禮物要含蓄、要被動、不能表露心意,當對方送出正確的禮物時就理所當然地驚喜;當對方沒猜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變得失落甚至懷疑兩人的感情。
其實,情侶設定一個雙方認同的“禮物規則”可以更好地享受收送禮物這一環節。
比如自己列出“禮物清單”,讓對方給自己實現。這樣既能避免對方送的不適合的禮物變成一種浪費,也能讓對方慢慢熟悉自己的喜好,對彼此有更深的瞭解。
DT財經曾對1114位讀者發起過“送禮觀”小調查,結果顯示,00後中有接近一半的人認為可以透過送禮“瞭解雙方審美和經濟實力”,為雙方達成精神與物質的匹配提升確定性。
不少網友表示,設定送禮的價格區間也是保持感情和睦的重要方法。畢竟,價格、經濟、金錢,都屬於情侶間的敏感話題,在這一點上“看清對方”或“撕破臉”的人,實在太多。
隨著親密關係的提高與依賴程度的減弱,送禮人可以嘗試不再“謹小慎微”,而是進行適度的自我表達。
禮物價格對標感情深淺?
翻看豆瓣、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的“禮物吐槽大會”可以發現,人們在收到廉價禮物時會顯得格外暴躁:
“收到一盒沒牌子的巧克力,包裝樸素且吃起來齁甜,算它20塊錢不能再多了!”
“送我一套不知名口紅,上網搜同款發現5支只要66塊錢,真的不怕毒死我嗎?”
“已分!買了個不到200塊錢的水杯還要跟我AA……”
禮物價格實在難有固定的評判標準,但從個人經濟情況與禮物價值的同步程度中,可以窺見對方對待這段感情的態度。
知乎答主“與鯊魚同眠”講述,男友家境不錯,平時也是名牌加身、手機用iPhone、手錶戴萬國的“弄潮兒”,但偏偏給她送禮物時遞上了一盒60元包郵的氣墊粉底。
“我想了一個晚上沒睡著,到底是直男不懂女生的品牌,還是我變得太物質。”後來答主想明白,對方就是在敷衍她。
嫌棄禮物廉價不一定代表收禮者的“物質”或“虛榮”,有可能是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我願意陪你在腳踏車上笑,你不要覺得我只配得上腳踏車。”/《最普通的戀愛》
值得注意的是,廉價和敷衍是兩碼事。
朋友小鹿與男友戀愛五年了,從校園走到社會,兩人是朋友圈裡令人豔羨的模範情侶。被問及對於禮物價格的接受度時,小鹿翻出了自己2018年時的一條朋友圈——
在捉襟見肘的日子裡,喜歡你的人還是能想方設法地投其所好,或許是冬天的一杯熱咖啡,或許是文具店裡落了灰的水晶球,或許是沒有牌子的帆布包……
29元一杯的咖啡或許是小鹿收到的“最廉價禮物”,但在兩人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她也收到了“男友牌”的新手機,甚至鑽石項鍊——這些看似符合送禮“標準”的東西。
另一方面,雙方送禮價格懸殊也會給兩人的關係帶來諸多不適。
同事小榕表示,如果對方送給自己非常昂貴的禮物,自己會有很大的壓力:“我要回送同等價位的禮物嗎?”
他更加不理解那些動輒打一筆520元、1314元“鉅款”的行為:“這是什麼意思?”
在情侶關係的發展期裡,明碼標價的討好讓人接受無能。/圖蟲創意
在去年轟動全網的“拉菲草事件”中,釋出影片的男生還是在校大學生,一般來說,贈送價值百元的禮物也在情理之中,而他卻淪為眾矢之的。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送出的禮物和收到的禮物之間形成了對比。
在男生用拉菲草努力填充六層的箱子裡,是超市裡常見的小零食和自己穿過的棉衣。而女友送的禮物中卻有AJ球鞋、耳機、紀念相簿和小零食。
不論禮物本身的價格還是為準備禮物而投入的心血,都顯示著兩人在關係付出中的不平等。最後,兩人長達六年的關係也以送禮事件的發酵而告終。
作為局外人,網友不該隨意作出評判,但如果兩人關係長時間不對等,心裡必定早已留下裂痕。那些拉菲草,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味沉浸於禮物帶來的滿足中不能證明兩人愛情的甜蜜,沒收到朋友圈裡刷屏的名牌也並不代表自己的感情卑微。
禮物是相互表達愛意的方式之一,僅此而已,對其投入過多注意力反而會消耗親密關係本身的美好。
話說回來,為情人節送禮而糾結也算是種“甜蜜的負擔”,不像我們這些單身貴族,空有一身送禮本領卻無物件可送。大家還是且行且珍惜吧!
參考文章:
[1]人類高質量七夕送禮指南,必看 | 網易數讀
[2]“六週年拉菲草”:在網路愛情故事中窺見平等與自我 | 知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