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希希
主持事業需要傳承,一旦缺少新鮮血液的加入,無論是對節目製作方還是電視臺來說,都不是一件有利於發展的事情。
地方臺如此,央視同樣如此,而相較於地方臺,央視在年輕主持人的招募上具備更多優勢,除了自身能夠提供更多工作機會之外,對於年輕主持人業務能力的培養也是其優勢所在。
在此基礎上,有能力的年輕主持人大多會選擇將央視作為自己的工作舞臺,只有入職央視才能夠保證自己後續在主持圈中的影響力。
年輕主持人有想法將央視作為自己的工作地點,央視自然也有想法招募更多優秀的年輕主持人完成入職,董卿、康輝、任魯豫等門面主持人業務能力出眾不假,但總有一天這些主持人也會因為年齡淡出舞臺,而年輕主持人就是未來接替他們手中話筒的選擇。
未雨綢繆不是一件壞事,尤其主持人提高業務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央視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線來幫助年輕主持人成為門面。
央視重視年輕主持人的培養從近幾年的工作安排也能夠看出,製作主持人大賽也好、安排新面孔參與重要節目的主持工作也好,都是在為年輕面孔提供舞臺。
就拿春晚的製作來說,從張舒越初亮相,再到龍洋、馬凡舒相繼參與春晚的主持工作,都是央視在為培養年輕主持人做努力。
相信即便是普通觀眾,也能夠從這些重要舞臺的主持人選擇上看出央視的側重點。
既然已經確定央視新生代主持人被重用的基礎,觀眾的注意力不妨放在哪些年輕主持人能夠脫穎而出。
原因很簡單,央視門面主持人有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主持人數量同樣不少,想要獲得出眾的工作機會,這些年輕主持人無疑被放在競爭的位置上,只有持續保證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夠獲得更加出眾的主持機會。
年輕主持人的競爭力體現在市場口碑以及央視認可度上,而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對比的話,央視認可度需要放在市場口碑之前。
就是說年輕主持人只有首先得到央視製作方認可,才有機會在舞臺上展示自己從而得到觀眾的判斷。
舉例來說,觀眾會質疑年輕的張舒越無法駕馭春晚舞臺,但更多年輕面孔根本得不到主持春晚的機會,又怎麼能夠得到觀眾對於其能力的判斷呢?
從這個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央視新生代主持人的發展,或許能夠判斷後續的事業發展高度。
以春晚主持人身份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馬凡舒,相較於張舒越、龍洋兩人在口碑方面更加出色一些,主持表現沒有明顯失誤的情況下,她的顏值幫助自己成功出圈。
其實在一些央視所製作的公演舞臺上,馬凡舒的顏值就得到觀眾的熱議,而春晚的熱度再一次放大這一特點,幫助馬凡舒的人氣得到明顯提升。
對於馬凡舒來講,主持春晚是一個加分項:是央視幫助她獲得更多觀眾關注的舞臺,也是她事業發展獲得進一步提高的“跳板”。
央視同樣會根據市場觀眾的口碑來決定馬凡舒後續的工作安排,就觀眾反饋來看,馬凡舒的出鏡率將會出現明顯提高。
龍洋同樣是央視新生代主持人的代表,參與主持春晚之後,她還參與到《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國寶大會》等門面節目的主持工作。
工作機會增加的同時龍洋的口碑也在持續回暖,質疑龍洋的聲音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未來的她自然能夠得到央視節目製作方更多的認可。
除了馬凡舒、龍洋之外,能夠撐起央視門面的新生代主持人大多數來自主持人大賽。
主持新聞節目的鄒韻、劉妙然、白影等人,主持文藝節目的王嘉寧、尹頌、張舒越等,都是來自主持人大賽的新面孔,他們的出現幫助央視節目製作方擁有更多選擇,也幫助不同的電視節目增加活力。
主持圈的新老交替是在所難免的事情,看到新生代主持人的不斷成長,那些門面主持人自然能夠放心將自己手中的話筒傳遞下去。
觀眾同樣如此,在逐漸認可這些新生代主持人的表現之後,也會給予他們更高的肯定,從而幫助新生代主持人不斷接近門面主持人的高度。
當然新生代主持人之間的競爭同樣在進行,張舒越、龍洋、馬凡舒、王嘉寧這些主持人優秀不假,但門面主持人的數量有限,央視在她們之間同樣需要有所取捨。
至於未來哪位主持人能夠成為門面,目前無法定奪。
校對丨王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