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示了主席,今天晚上我要去看望金日成首相,想同他談些問題,你跟我一同去。你提前通知陪同我的蘇聯保衛人員。”
彭總身邊的工作人員孫立忠聽到這個訊息後顯得異常激動,馬上著手安排拜訪的相關準備工作。
此時是1957年11月16日,距離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已經四年有餘,自從志願軍回國,當年兩位並肩抗美的老戰友見面的次數已經很稀少了,如今能趁著訪問蘇聯的機會見上一見怎麼不讓人激動!
吃過晚餐,彭總乘車前往莫斯科郊區的一棟別墅,那裡是金日成下榻的地方。
當彭老總的汽車到達目的地時,發現金日成已經早早站在門前等候。
當下,正值莫斯科的寒冬,彭老總見到這一幕趕緊下車,加快腳步上前,說:“真不應當,您是領袖,怎麼能來門口接我。”
金日成曾經在東北吉林上過學、打過遊擊,中國話說得很好,他緊緊握住彭老總的手,說:“元帥來了,我得到門口迎接,況且我們又是老戰友!”
一個國家的領袖在莫斯科的寒冬,提前等在門口迎接彭老總,這是戰友情的體現,但其中更多的是對7年前那段血淚歷史的尊重,是對1950年中國出兵支援朝鮮抗擊美軍的行為的敬重!
但是隨著歲月的流失,現在很多年輕人似乎不知道那段滄桑歷史,甚至有些人認為抗美援朝是理所當然,是在美軍壓境情形下的倉惶抉擇,這種認知是荒謬的,是錯誤的。
在本篇文章,我將和大家重新認識一下我國老一輩領導人在五十年代時的艱難抉擇與慎重選擇!
要不要出兵
1950年9月15日,美軍如同毛主席預料的那樣參與了朝鮮戰爭,麥克阿瑟指揮美軍第10軍在朝鮮半島三八線附近的仁川登陸了。
至此,朝鮮戰爭出現了根本性的逆轉,10萬北朝鮮軍隊土崩瓦解般潰敗,金日成也放棄了剛剛奪回的漢城,帶領剩餘部隊出走避險。
若是任由美軍肆虐下去,民主朝鮮就要再度上山打游擊了,
金日成被迫向蘇聯呼籲援助,可是斯大林不願意公開卷入朝鮮戰爭,將這塊燙手的山芋丟給了中國。
1950年10月1日,正當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與首都群眾舉行國慶慶典時,一封加急電報由蘇聯南方的索契發往北京,斯大林要求中國“直接出兵援朝”!
3號,朝鮮使者也帶著金日成、樸憲永的親筆求援信來到了北京。
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其實,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我國領導層就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判斷,認為這場戰爭有兩種可能走向:
第一種是朝鮮人民軍速戰速決,統一半島全境,結束戰爭。這是最理想結果,對朝鮮最有利,美國想幹涉也很難出手。
第二種則是美國迅速投入大規模兵力干涉戰局,阻礙人民軍的進攻,甚至擊潰人民軍。
如今結果呈現,出現了中朝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第二種情景。選擇權一下子交到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手中:到底要不要出兵抗美援朝!
艱難的決定,三波兩折
在延安時期就擔任毛主席秘書的胡喬木,曾經這樣回憶:
“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他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46年我們黨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再一件就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
毛主席自己也講出兵抗美援朝是他這輩子做過的最艱難的決定,這個決定可以說是“三波兩折”,作出了三次出兵決定,其中兩次又否決。
第一波:“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越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這是毛主席的原話。
1950年10月1日,美軍支援南朝鮮軍越過了三八線,金日成使者帶著他的親筆信來到北京求中國“直接出兵援助”。
按照毛主席的預想,美軍越過三八線,已經致使新中國處於唇亡齒寒的境地,情形對我們十分不利,應該出兵援助。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召開的討論會議上,與會多數人忌憚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實力,不贊成出兵。
毛主席思索著後,決定服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將不出兵的初步決定透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斯大林:
目前最好還是剋制一下,暫不出兵,同時準備力量,這樣做在把握與敵作戰的時機上會比較有利。
這就是“第一次波折”。
第二波折是在10月4號到12號之間,毛主席高瞻遠矚,在擴大會議上,和與會者暢所欲言,權衡出兵還是不出兵的利弊。
此時,有些唯技術制勝論的林老總仍然堅持己見,說:“國家剛剛勝利,勝利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犧牲流血換來的,現在鋼鐵才幾萬噸,美國是幾百萬噸,相差幾倍,我們實力不如美國,不能引火燒身。”
毛主席聽後沉默片刻,隨後詢問彭德懷的意見。
彭老總在會前的夜晚,徹夜未眠,一直在思索是否應該出兵的問題,現在被主席問起,他稍稍沉吟,說道:“我的話不多,我認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
這句話讓很多與會領導感到意外,但是對毛主席一劑強心劑。
彭老總很清楚新中國當前面臨的經濟和國防困境,但是他還是給出了三個出兵理由:
1. 朝鮮是鄰邦,唇亡齒寒啊,美軍虎踞朝鮮半島,新中國將南北受限。美國這頭老虎要此人,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2. 即使是從最壞的結局著想,我們被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不怕。
3. 不能讓美帝看社會主義笑話。
話語最後,彭老總定音:“我同意主席的決策,出兵援朝。”
毛主席很是激動,提高了聲音:“有你彭大將軍這句話,我毛澤東心中就有數了。”
最終,會議最後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因為林老總以身體健康原因表示無法擔任志願軍指揮員,遂決定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率志願軍入朝作戰,並派周恩來等去蘇聯同斯大林會談空軍支援事項。
軍情緊急,彭老總受命之後已然準備先行過江去會見金日成首相,以便儘快瞭解朝鮮局勢。
正在這個時候,突然接到了毛澤東的來電:
10月9日命令暫不實行,13兵團各部仍在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
一頭霧水的彭老總火急火燎地趕到北京後才知道,原來斯大林食言了,他不願意直接與美軍對抗,表示蘇聯空軍尚未準備好,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才能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的作戰。
要清楚,當時的我軍軍武列裝還處於“小米加步槍”的水平,而美軍已經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後勤系統,美國空軍完全控制了高空領域,而我國既無制空權也無制海權,再失去蘇聯空軍的掩護,志願軍的艱難處境可想而知。
基於此,毛主席懷著艱難的心情致電彭總,稱命令暫不實行,兵團各部仍舊原地訓練,不要出動。這是出兵的第二折。
彭老總趕回北京之後,毛主席問他,蘇聯出槍、炮、彈……但是不出飛機,可不可以打。
彭德懷回答:“蘇聯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
毛主席又找到在朝鮮待過的戰地記者,問他,究竟美國的炮火和空軍殺傷力哪個大?
記者回答,主要殺傷力還只是陸軍,不是空軍。
多方瞭解下,毛主席對陸軍充滿了信心,認為陸軍同陸軍較量,志願軍不一定處於下風。
在10月13日的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即使蘇聯不出空軍支援,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的情況下,我們仍應出兵援朝不變。
毛主席講:“我們出動到朝鮮,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
“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就此,最終確定出兵朝鮮。
組建“志願軍”時,周總理正著手安排140萬軍人復員
“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三個軍,後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總共有五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
這是毛主席的原話,他提到的擺在鴨綠江邊的五個軍就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前身——東北邊防軍。
正是因為有這個東北邊防軍的預先準備,才從金日成來北求援,到決定出兵的18天裡,出現的“天降神兵”。
兵法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東北邊防軍就是這句兵法的生動體現,是老一輩領導人在艱難處境下的高遠決定。
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在金日成使者來京求援之前,它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即1950年6月25日就開始籌劃了。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6月24日,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會議上,大家還在談論《關於人民解放軍1950年的復員工作決定》,決定指出:
解放戰爭已經基本結束……現在必須復員一部分人員,去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工作,以幫助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此,中央決定復員武裝人員140萬人。
這意味著諸多軍團中將有大量戰士放下鋼槍,脫下軍裝,投入到社會經濟建設中去,回到父母妻兒身邊,在至親身邊盡孝,在妻兒面前歡笑。
但在朝鮮戰爭爆發12天后,即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透過成立了“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決定,美國對朝鮮開始武裝干涉。
毛主席得知訊息,高瞻遠矚,一錘定音:即刻組建東北防衛軍。
這支身為志願軍前身的部隊一經組建便確定了幾個主力部隊:作為軍委戰略預備隊的第38、39、40軍和駐守東北的42軍。
這四個軍中,只有40軍沒有進行和平整訓,直接從國內戰爭轉入朝鮮戰爭。
其他3個軍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生產,並考慮復員一部分士兵。
組建時,這三個部隊的情況並不是很好,有些部隊已經不是戰鬥隊了,而只是生產隊;
武器長期擱置,導致損壞或生鏽,許多器具都用去生產了,現在要組建邊防軍,武器裝備都要拿去修繕或者補充才能形成戰鬥力。
其中最情況最突出的是39軍,原本是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戰鬥力強悍,在接到調令前正駐紮在河南漯河地區。
在河南,戰士們響應國家號召,放下鋼槍,拿起農具,搞起了農業生產。
部隊自給自足,還辦起來被服廠,皮革廠等,住所營房也是戰士們一起蓋起來的。
還有些被安排復員的戰士,在離開軍營時急得直落眼淚,捨不得戰友和部隊。
但是,組建邊防軍的命令一下來,一切都不一樣了。
安和的氣氛一下子變得肅穆,戰士們又端起了鋼槍,平整了軍裝,探親的、復員的一紙電報就收拾包袱,來追趕隊伍。
本來準備去學習的隊伍直接掉轉車頭,奔赴東北,守衛邊防,參加邊防軍。
周恩來總理親自抓起東北邊防軍的後勤工作。
除了武器彈藥,服裝、醫藥器材等由軍委直接補給外,其餘糧料、柴草及一切經常費與作戰費等,完全由東北人民政府負責供給。
東北人民也是拼,在全國經濟剛剛起步,各省都困難的時期,東北人民硬生生湊出1億東北幣,滋養數十萬邊防軍。
從7月7日釋出命令,到10月19日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2個多月的時間,邊防戰士迅速調整狀態,扛槍入朝。
彭老總在小山溝裡首次會見金正日,訴說決定之艱難
19日夜,志願軍秘密出征,偃旗息鼓,市民大多未發覺,很快大軍便根據命令完成隱蔽,直奔鴨綠江大橋。
先頭部隊還沒走上大橋,一輛蘇制的吉普車便輕輕鳴笛,漸漸加速,超越了長長的行軍序列,風馳電掣般衝入朝鮮國土。
車輛坐著的不是戰士們以為的隨軍師首長,而是親臨朝鮮戰場的軍事統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兼政委——彭德懷。
彭老總早就等不及了,在國內時,他就向毛主席強調過:“必須儘快與金日成同志見面,以討論具體事宜”,瞭解朝鮮戰局的情形。
在國內時,彭老總以為要到平壤才能見到金日成,可是外務相告訴他:情況已經發生變化,金日成同志已經轉移了。
彭老總頓時感到情況不容樂觀,推斷起了美軍的北程序度,這時外務相又接著說:“美軍是機械化部隊,推進得很快,我們已經安排所有外駐使館撤離平壤,金日成首相也撤到了德川。”
知道了金日成的位置,彭老總入朝後,直奔目的地,彭總的華沙吉普順著可以走過牛拉車的山溝,到達大榆洞金礦附近小村莊大洞,在附近的茅草屋裡見到了金正日。
一見面,兩人就像多年未見的老戰友一般緊緊握住了手。
彭老總快人快語,坐下後拿出了一份電文,這上面有洪學智將軍剛剛統計整理的資料:截至目前,有多少志願軍入朝。
雖說毛主席給金日成通報過入朝事項,可是並未提志願軍人數。
當金日成了解到入朝志願軍人數有十幾萬之巨時,倍感震驚,沒想到中國如此重視朝鮮戰爭的局勢,來的時間如此之早,人數如此之多。
誰知,接下來彭老總的兩段話,令金日成更為感動。
第一段話:毛主席下這個決心不容易啊。
確實很不容易,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卻因為一紙求援信,毛主席18個日夜輾轉反側,最終作出這個此生最艱難的決定。
第二段話:我們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
毛主席曾經預想過,參戰後最不利的情況就是兩軍打成僵局,美國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和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中國沿海地帶。
因為我們缺少空軍力量,空軍司令劉亞樓很是自責,為了減少可能的損失,曾請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沿海城市的航空學校、工業基地遷往內地。
彭老總是名將大將,身經百戰,又是最擅長打苦仗、惡仗的將領,能在他口中說出“我們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這句話,可見我國領導人在困境面前的勇氣。
金日成頓時感動不已,他站了起來!
“朝鮮人民不會忘記中國人民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無私援助我們國家”他再一次緊緊握住彭老總的手說,“朝鮮人民世世代代,永遠不忘記中國人民的恩情。”
勝利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勇敢的,是值得朝鮮人民讚頌的。
1953年7月27日,高傲輕狂的美國人終於不得不簽下停戰協議。
自當晚10點起,朝鮮全線的一切戰鬥完全停止,戰爭中共殲敵71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36.6萬人餘人,197653位志願軍英雄將鮮血灑在朝鮮,敵我傷亡損失比為1.7:1.
美國開支戰費400億美元,消耗物資7300餘萬噸。
我國開支戰費25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560餘萬噸。
美中兩國的這個比差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非常大了。這可以說是輕量級舉重選手打敗了重量級舉重選手!
由此可見,當時我們領導人和志願軍戰士的勇氣與艱難。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也忍不住說:我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將軍。
如此種種,我國志願軍戰士值得在朝鮮立最威武的紀念碑紀念感謝,彭老總值得金日成提前站在門口等待!
這一切,都是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