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軍裝修理軍車的伊麗莎白二世。
1945年19歲的伊麗莎白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在部隊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二世中尉。
照片是1945年4月,服役的伊麗莎白獨自在給一輛軍車換輪胎。
毫無畏懼的玻璃清潔工。
1931年一位玻璃清潔工正在紐約帝國大廈上工作,在看到攝影師要給他拍照後,他張開雙臂擺了一個毫無畏懼的造型。
1931年埃及人看著一個飛艇飛越金字塔。
在20世紀初,飛艇是十分時髦的交通工具,商界富豪、社會名流和政界大佬都以坐飛艇為榮。但是,1937年興登堡號飛艇發生事故導致35人喪生後,飛艇的發展就陷入了停滯狀態。
1918年,一戰時期的一位法國放射技師穿戴著防護服和麵罩。
今天的放射線成像裝置長得沒那麼可怕了,打扮怪異的操作人員也不會再讓你感到恐懼,但醫學掃描機器仍然會發出沉悶的嗡嗡聲和奇怪的響聲,讓人覺得不安。
1943年,紐約第一批女性海軍陸戰隊成員。
這批濃妝豔抹穿著高跟鞋的女隊員正在對著美國國旗宣誓效忠。渾然不知即將要面對的是多麼殘酷的訓練。
1899年阿道夫·希特勒的小學畢業照。
最後一排中間的那個就是11歲的希特勒。根據當時畢業照拍照的慣例,拍照的位置是按照學習成績來排列的,成績好的學生坐在第一排老師身邊,成績中規中矩的在中間,成績差的在最後一排,11歲的希特勒是班裡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所以站在最後一排。
1944年8月,法國平民在巴黎街頭使用繳獲的德國武器對德軍作戰。
一位本應該操持家務的中年婦女也加入了戰鬥,她頭戴繳獲的德軍頭盔,身前放著兩顆德制M24式手榴彈,腰上挎著一個手槍套,不知道里面有沒有手槍。
1930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正在建設的88層,一名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建築工人坐在鋼結構上向他的同事揮手致意。
帝國大廈竣工於1931年4月11日,是美國紐約的地標建築物之一。1931-1972年這41年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運往前線的蘇聯重型坦克。
1945年初,在莫斯科附近的杜博塞科沃,一輛滿載著剛剛出廠的蘇聯IS-2重型坦克的火車正準備運往前線。
該重型坦克一共生產了2250輛,它擁有強大的火力和堅強的裝甲防護力,德軍統帥部甚至曾專門對歐洲東線戰場的部隊下達指示:德軍坦克應當避免與蘇聯紅軍的IS-2坦克正面交戰,儘量採取設伏或在有掩蔽物的地形上對其射擊。
除四害時期的無蠅食堂。
1958年吉林通化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除四害運動。一家公私合營的食堂在除四害期間被通化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頒發了“無蠅食堂”的榮譽牌匾。
1994年我國臺灣省桃園縣(現桃園市),一名檳榔西施在街邊招攬顧客。
檳榔西施是一種在我國臺灣省特有的職業,特指年輕漂亮的女性穿著時尚的服飾,在路邊攤位販賣檳榔。
值得注意的是摩托車牌照上寫著臺灣省三個字。
晚清時期,人力車伕拉著遛鳥的八旗子弟。
頭戴瓜皮帽、戴墨鏡愜意地坐在人力車上的八旗子弟,穿著破舊衣服和草鞋一臉愁容的人力車伕,車旁邊跟著幫主人拿鳥籠子的奴僕,後面還尾隨著一個拉垮的跟班。 就是這樣一幅“盛世”景象,奏響了大清帝國的末日悲歌。
穿著和服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1893年奧匈帝國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坐在正中)在日本。他與同行的侍從和友人都穿著和服。
21年後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視察期間被刺身亡,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07年,正在充電的電動車。
這是在倫敦聖潘克拉斯車站充電的電動卡車。當時大清還沒有滅亡。
1972年,美國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的空姐服裝。
上世紀60、70年代,各個航空公司都在相互競爭,絞盡腦汁兒吸引那些做生意的男性客戶。小短裙是那個時代的標準穿著,於是航空公司將空姐制服設計成小短裙,來吸引更多的乘客。
焚燒自己祖宗牌位的臺灣青年。
臺灣日據時期,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加入日本軍隊的臺灣青年全部改成日本姓氏。圖為即將改姓日本姓氏的臺灣青年,手捧祖先牌位去焚燒。日本人這一招跟挖人祖墳沒啥區別。
1900年,一位美國印第安婦女抱著她的孩子。
照片拍攝者是愛德華·柯蒂斯,這是一位以拍攝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而著名的攝影師。他用了30年的時間探尋印第安人,給印第安人拍了4萬多張照片。雖然現在這些作品常常以高價拍賣,但直到去世愛德華仍是一貧如洗。
1992年,克羅埃西亞,一名士兵扮演聖誕老人為戰爭中的孩子們帶來禮物。
當時克羅埃西亞正在爆發戰爭,這名善良計程車兵在戰爭間歇打扮成聖誕老人給孩子們分發聖誕禮物。扛著槍的他仍然沒有忘記身為一個士兵的職責。
1943年,南斯拉夫游擊隊戰士勒帕·拉蒂奇被德軍執行絞刑。
此前德軍對她威逼利誘,甚至告訴她只要供出她同志們的藏身地點就可以饒她不死,並且還會給她提供優厚的待遇。拉蒂奇言辭拒絕,並表示“我的同志們在哪裡?當他們來為我報仇的時候,你們就知道他們在哪了!”,隨即英勇就義。
60年前的人力代駕。
1960年,那時候在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的酒吧會僱傭人把喝醉的人裝在籃子裡揹回家。這可能是最早的代駕吧。
19世紀60年代獵鴨的平底槍。
這個加長版的大傢伙一次性可以打出一斤的鋼珠,如果鴨群密集的話一槍可以打中50多隻鴨子。
1961年,美蘇兩國軍隊在柏林的邊境線兩邊對峙。
當時柏林牆尚未建設。美蘇兩國因為意識形態等問題經常在柏林發生這種對峙事件。兩國士兵也對此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