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血刃
近日,《軍事頻道》節目公佈瞭解放軍海航部隊殲-11BH戰鬥機(海軍航空兵型號)參加聯合模擬空戰、低空突防等演訓科目的畫面。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亮相的殲-11BH在尾噴口上有明顯變化,這表示該機已換裝了全新的國產太行發動機,因此這也是殲-11B系列戰機在換裝國產發動機後首次亮相。非但如此,該系列戰機還有全新的國產多普勒雷達、電傳操控/武器/航電系統,其技術水平早已今非昔比。
在捍衛祖國海空的任務中,殲-11BH有著傲人的表現,一架編號24的戰機(隸屬於人民海軍航空兵某團)更是被稱為“護國神鷹”,因為它曾在2014年8月冒著巨大危險攔截了美軍偵察機。當時,該機所在部隊出動了24號在內的兩架殲-11BH攔截了一架入侵南海的美軍P-8A反潛偵察機,24號戰機不但展示了機翼下的空空導彈,而且多次從對方下方擦著飛過,最近時距離甚至不足6米!
時至今日,不但殲-20、殲-16以及殲-10C形成了中國空軍現役戰鬥機的“三駕馬車”,而且新一代隱身艦載戰鬥機也已完成試飛,因此殲-11B系列難免與052D級驅逐艦一樣,似乎成了“過氣網紅”。然而殲-11B系列依舊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經過一系列國產化的升級和改進,它不但要在多條戰線應對不同對手,也將成為殲-20等尖端戰機的重要助手。因此無論從技術還是服役價值上看,都足以讓它的“技術東家”俄羅斯始料未及。
▲編號24的這架殲-11BH曾與美軍偵察機展開“生死對峙”
早期的殲-11系列並不完美
說起殲-11系列,就要從上世紀90年代初說起。當時中國空軍的技術水平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最好的殲-8系列不但數量很少,而且效能甚至還不如米格-21,而佔比最大的殲-5和殲-6的差距就更大了。由於此時和西方合作終止,因此中國只能在和蘇聯關係回暖後提出了購買蘇-27戰機。經過複雜的談判,第一批蘇-27SK最終在蘇聯解體後的1992年交付給中國空軍第三師,截止1999年底,中國相繼獲得了46架蘇-27SK以及28架蘇-27UBK(雙座)戰鬥機。
▲蘇-27SK/UBK的到來對中國空軍可謂雪中送炭
首批蘇-27來華後,中國又開始與俄羅斯就生產線的引入進行談判。直到1995年底,兩國才透過協議:俄方提供發動機、航電、武器系統和其他重要備件,以便瀋陽飛機工業集團5年組裝200架蘇-27SK,但中國不得出口本土製造的蘇-27。1998年底,最初兩架中國生產的蘇-27SK(殲-11A)正式完成,它們也由此展開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在那個中國空軍最困難的階段,它們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和後來的殲-20相比!以至於不少軍事類期刊連篇累牘地對其進行跟蹤報道。
▲蘇-27系列的雷達和火控系統是明顯短板
縱觀中國戰鬥機發展史,蘇-27系列的技術貢獻可謂舉足輕重。從脈衝多普勒雷達到光電探測系統、從頭盔瞄準系統到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都讓中國飛行員大開眼界,中國航空人也由此逐漸掌握了現代化戰鬥機的生產技術。然而中國也很快發現了其不足,例如跨音速狀態下最大過載不足、機體強度較低影響武器和內油攜帶量、機體材料落後等。而最主要的問題,恐怕就是其航電系統只相當於蘇聯8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火控計算機功能有限。這樣一來,面對機電效能優勢且具有遠端主動空空導彈的對手時,勝算就很低。
▲能在雷達協助下開殲-7P戰平殲-11A,巴基斯坦空軍的素質不可小覷
在國內外演習中,蘇-27SK和殲-11A也表現低迷。例如2005年和泰國空軍的鷹獅系列輕型戰鬥機交戰中,殲-11A就曾以一定點數差距惜敗;中巴演習時,對方看似落後很多的殲-7P也曾在地面雷達指揮下與殲-11A打平。在國內的跨機種演習中,該機對殲-7E的攔截成功率也明顯不盡如人意,在和後來服役的殲-10模擬對抗時更是以完敗告終。客觀來看,早期殲-11即便和印軍的蘇-30MKI對決,也未必有優勢,而美軍的F-15C卻可以碾壓蘇-30MKI。最可怕的是,2007年已形成戰鬥力的F-22能將F-15C在內任何對手輕易當靶子打。由此看來,當時中國空軍的差距不難想象。
知難而上,殲-11B開始脫胎換骨
毫無疑問,殲-11A的技術差距會讓中國航空技術團隊高度重視。更重要的是,他們看到當時與俄方簽署的協議也有不利的一面:不但多種關鍵技術還在俄方手裡,而且後續升級也要依賴於人,而中國充其量只得到組裝許可,連製造數量也要看他國臉色。如果沒有自己掌握其核心技術並儘快拿出自己的獨立升級/生產/研發能力,中國花費巨資引入的生產線就只能繼續給俄羅斯充當提款機。最主要的是,當時俄羅斯有一定和西方靠攏的跡象,一旦國際環境有變,中國空軍都會因此面臨不利局面。
▲儘管依舊存在問題,但殲-11B的技術明顯得到提升
建國初期,新中國軍工專家就曾借鑑日美兩國火箭筒技術,迅速研發51式火箭筒並使其用於朝鮮戰場,由此形成良性化的設計思路。中國在自行組裝105架本土版蘇-27後,立刻停止了後續工程,並於2003年開始了技術升級方案。2008年,首批得到技術升級的殲-11B正式列裝部隊,它採用了當時國內最好的1493型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這種全數字PD雷達可以在150千米探測到RCS約為5平方米的目標,並同時跟蹤20個(可同時攻擊其中6個),此外它還具有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器和衍射平顯。這樣一來,原版的蘇-27SK最大的一個短板就得到了很大改善。
▲機體壽命提升後,殲-11B執行遠端任務時也有了更大底氣
此外,殲-11B的材料也有了質的飛躍。該機的主機翼、尾翼等重要區域大量使用新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機身蒙皮也換成複合材料。這種設計極大加強了整體強度,雷達隱身能力也有了明顯改觀。不久後,更好的鐳射增材製造技術也讓後續生產的殲-11B受益匪淺,因為這種技術打磨的材料比傳統切削的材料精度更高,重量也更低。在氣動外形和動力系統不變的情況下,殲-11B的重量明顯降低,因此無論是最大內油還是空空導彈的攜帶數量,都有了明顯進步。這樣一來,同樣面臨遠端任務或多個對手時,殲-11B的效率也要好得多。
▲殲-11B在雷達效能提升後,作戰能力有了質的變化
儘管蘇-27SK的機動性曾讓中國空軍大開眼界,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就此滿足。由於全新的數字化電傳操縱系統取代了原先的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因此殲-11B的機動性也有了新的變化。而且紅/紫外線導彈探測告警裝置也首次成為了其標配,同時國產的霹靂-8格鬥彈和霹靂-12主動中距彈的配備,結合比原先電子吊艙更好的內建電子戰裝置,更足以讓殲-11B的攻擊範圍和效率進步匪淺。例如霹靂-12的最大射程達到70千米,反觀號稱射程100千米的R-77,卻受制於隔柵尾翼,空戰狀態下的最大射程僅有50千米。
▲以殲-11B如今的水平,完全有把握擊敗印度的蘇-30MKI
對蘇霍伊公司乃至俄羅斯而言,中印兩國都可謂是自己的大客戶乃至徒弟,然而印軍的蘇-30MKI面對殲-11B時卻明顯處於下風。不少蘇-30MKI受制於印度本土生產線的水平,不但實戰最大速度大大縮水,而且可靠性堪憂。最主要的是該機配備的雪豹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在實戰中僅有135千米的最大探測距離(殲-11B約為150千米),加上導彈的差距,因此面對殲-11B時明顯處於被動。從這一點來看,蘇霍伊公司的產品在亞洲兩個國家的代表之作可謂高下分明。
殲-11B還有哪些上升空間?
按理說,殲-11B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進步,應當成為解放軍空戰武庫中的中堅力量。然而自2010年代開始後不久,中國空軍的技術再度有了新的飛躍,不但殲-20成功試飛並不斷完善,集各類先進技術的殲-16也逐步成型,西方的F-15以及陣風等非隱身戰機也逐步藉助航電、武器等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這一來,殲-11B系列就必須考慮後續升級,因為這款戰機本身裝備數量很大,機體壽命又遠比蘇-27SK長很多,總體佈局和設計也可圈可點,貿然轉入二線甚至徹底淘汰顯然太可惜,還會影響一線戰鬥機服役數量。
▲白頭版殲-11B可能在內部裝置和動力上有了新的進步
不久前,央視公開了全軍拜年的影片合集,而三架“白頭版”殲-11B很快引發了多方關注,它們隸屬於遼東雄鷹這支多次在“金頭盔”、“天鷹杯”等演習競賽中表現非凡的部隊,而這些改進版殲-11B可能已經完成了相當程度的改裝。有軍迷認為,它們可能配備了三面陣甚至數字陣列火控雷達,以便發射更新的遠端或超遠端導彈,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也會提升,以便在預警機協助下實現越級挑戰。考慮到目前中國周邊一些國家配備的F-35系列隱身戰機的數量提升,這種改進如果存在,自然意義非同小可。
▲霹靂-15如果列裝殲-11B,將再度拓展其有效打擊範圍
近年來,陣風系列這種號稱四代半的戰鬥機成為熱銷品,更讓印軍的底氣驟增,也必然是解放軍不可小覷的新對手。但該機的機鼻直徑相對殲-11B明顯較低,因此雷達天線陣面也較低,自然影響其總體探測效能。如果改進型殲-11B更換霹靂-15這樣的遠端彈,即可在全新雷達的協助下增大自身的探測效率優勢,有論文表示霹靂-15的最大射程甚至可達200千米。這樣一來,即便對方配備最大射程190千米的流星式衝壓中距彈,也依舊無法保證自己具有絕對優勢。因此從面對陣風時的對戰相性來看,改進型殲-11B甚至早已不是俄羅斯原產蘇霍伊戰機所能企及的。
▲近日參加南部戰區聯演的殲-11BH很可能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
時至今日,中國戰鬥機的航發一直是不少網友口中繞不開的難題。誠然中國軍用航發技術的確和發達國家依舊存在差距,但從殲-11B的改進來看,也可以看到希望。最早批次的殲-11B依舊在使用俄羅斯引入的AL-31F發動機,而最早期的WS-10A發動機後來又存在大過載狀態下的技術問題,加上它們的四餘度數字電傳飛控系統也有待改進,所以依舊無法讓解放軍徹底滿意。從白頭版殲-11B的航發噴口來看,其形狀有了變化,因此這無疑也彰顯了其發動機的變化。目前最新的WS-10C已在推力、推重比、壽命和可靠性方面進步不小,也推出了特殊改型,如果列裝到改進型殲-11B,自然就會根本性改善其最大的不足。
為何依舊要發掘殲-11B的潛力?
近些年來,不少關注中國軍用航空器的網友難免對沈飛的評價不甚良好,他們認為殲-11B甚至其未來改進型無非就是蘇-27系列換湯不換藥的產物,甚至表示沈飛相比於因殲-20出名的成飛差了很多。部分人更是直言殲-11B早已沒有必要大量列裝,而是應當將產能全部集中到其他型號的戰鬥機。然而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解放軍未來戰備的角度看,這些建立在刻板印象基礎上的判斷都有些欠妥當。
▲目前,殲-11B的服役數量依舊很大
早在2009年,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總經理阿納託利.伊賽金就曾表示,儘管中國的同類產品在外觀上與蘇-27十分近似,但仿造不等於完全的照搬,因為它們的內部裝置很可能因此而產生極大不同。根據當時中俄兩國簽訂的協議來看,也不難發現俄方根本沒有提供蘇-27的原始設計圖紙這樣的硬核資料。近年來中國很多武器讓俄羅斯這個曾經的老師難免嫉妒,因此往往話裡話外表示一些中國武器與俄羅斯技術的關係。但具體到殲-11B這個問題時,俄羅斯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改進完全是自我完成的。換而言之,沈飛在多年的歷練摸索中早已吃透了該系列的核心技術,並結合中國的一些優勢技術專案,使其真正適合解放軍的需求,這幾乎是蘇霍伊公司乃至俄羅斯全國目前幾乎難以做到的。
▲更好的雷達,也會是殲-11B升級的目標之一
目前中國空軍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數量幾乎比肩最頂級的美國,自2008年量產至今,殲-11B/BS的產量超過了300架,在中國空軍內所佔比重不可小覷。中國空軍的實力增長,也和地緣戰略有很大關係。縱觀中國周邊的14個陸地鄰國和6個海上鄰國,不乏一些空中力量不可小覷的潛在對手,例如日韓兩國就擁有500多架F-15J、F-15K、F-2等三代戰鬥機,而印度自己的三代機數量也已超過300架。最主要的是,第一島鏈還遍佈大量美軍基地,這裡不但會有數量可觀的戰鬥機,也會有很多P-8A或EP-3這樣頻繁騷擾中國領海領空的偵察機。
▲殲-11B還會承擔重要的遠端戒備巡邏任務
從表面看,中國現代化戰鬥機的數量的確在某區域上具有優勢,但即便如此,也要做好面對意外的準備。從歷史上看,某些南亞國家往往會在中國面臨困境時趁機蠢動,這就導致中國不得不做好兩線甚至多線戒備的準備,因此無論哪個方向,都要保留相當一部分現代化戰鬥機作為預備力量。面對攔截他國偵察機或實戰對地打擊等任務時,一些戰鬥機依舊要做好相應的準備。而殲-11B全面升級後,就可能“解鎖”更多更新的精確打擊彈藥,加上其出色的航程以及機動性,依舊可以發揮巨大作用。有了這樣的兵力分配,殲-20等更先進的戰機自然可以從容執行更適合它們的其他任務。
▲關鍵的“心臟”技術不再有求別國,對殲-11B來說十分重要
縱觀殲-11系列迄今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中國軍工團隊的努力。從最初的直接引入,到隨之而來的仿造和逆向研究,再到最後青出於藍的自主升級,都彰顯著他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