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7號已經有訊息傳出),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結束,此時八路軍、新四軍面對的形勢也不一樣了,為了應對以後的形勢,中共中央決定對軍隊進行整編,以適應未來的戰爭形勢。
8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其中要求八路軍、新四軍迅速集中主力,脫落分散的遊擊狀態,迅速組建正規兵團,以便在解決敵偽時保證我軍取勝。在中央的要求下,各解放區抽調一半左右的兵力,實施“三三制”整編組建野戰兵團。
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央軍事委員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陳毅、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林彪、葉劍英為委員,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同時彭德懷兼任總參謀長。
8月12日中央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局,徐向前為書記,因病未到任,由鄭位三代理。10月30日改稱中共中央中原局,同時成立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整編時擁有野戰軍兩個縱隊,共計6個旅。
8月18日中央成立中共中央晉察冀局,書記聶榮臻,成立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1945年開始整編時,一共有野戰軍20個旅,後來調往東北以及自身整編,到1946年只有9個旅。
8月20日中共中央撤銷北方局,成立晉冀魯豫局,鄧小平為書記,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其中野戰軍下轄7個縱隊,共計21個旅,後調約一個旅的人員前往東北。
8月21日中共中央成立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政委林楓。後來這批人員成為了最早進入東北的一批,由賀龍擔任司令員,其中野戰軍下轄4個旅。
8月21日中共中央重新規劃了陝甘寧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代政治委員高崗,副司令員徐向前。到1946年3月,野戰部隊一共6個旅。
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饒漱石為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陳毅為新四軍軍長。28日華中局北上山東,11月13日任命饒漱石擔任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12月3日,任命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其中野戰軍下轄兩個縱隊加兩個師,共計10個旅。
10月24日,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蘇皖軍區,隸屬於華東局,由張鼎成為司令員,鄧子恢為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野戰部隊下轄5個縱隊,每個縱隊相當於2個旅,共計10個旅。
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彭真任書記。10月9日,成立東北軍區,司令員程子華,政委彭真(此時林彪在路上)。10月31日,進入東北的部隊改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司令員,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為第二政治委員。來年1月4日,改名東北民主聯軍。整編後野戰軍總數為19個旅,總人數11萬多,另外還有各方支援幹部20000人。
在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間,經過整編,全軍的野戰軍共有24個野戰縱隊和相當於縱隊的師,以及11個旅和相當於旅的師,全軍野戰部隊共計61萬人。
從全軍的整編過程中看,1945年,整編開始實力最強的當屬晉察冀野戰軍,但隨著調往東北,以及整編結束之後,晉察冀只剩下9個旅。剩下最強的當屬晉冀魯豫野戰軍,共計21個旅,這也是其三戰三捷的本錢。
到了1946年中期,隨著晉冀魯豫野戰軍整軍結束,雖然當時東北民主聯軍彙集全軍精華,但是由於部隊來自各解放區,無法形成統一的戰鬥力,所以實力最強的當屬其晉冀魯豫野戰軍,其次是東北民主聯軍,然後依次是山東軍區、華中軍區、晉察冀軍區和陝甘寧綏聯防。這種排名一直到華東、華中合併,東北開始土改之後才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