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隨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介入,朝鮮半島呈現一邊倒的局勢。考慮到唇亡齒寒,1950年10月9日,我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啟了抗美援朝新的篇章。這場戰爭的勝利讓中國徹底擺脫了東亞病夫的罵名,從此在國際社會上,全世界都看到了站起來的新中國對自身利益保護的態度。
這場戰爭,我軍以極度劣勢的裝備,抗擊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及美帝僕從部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而我們到底是如何戰勝美國這一強大敵人,又是發生了什麼,讓16軍入朝時,美國如臨大敵呢?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朝鮮戰場局勢出現不可逆的反轉,美國在宣佈參加朝鮮戰爭後,以極其精妙的登陸戰術,以仁川作為跳板將朝鮮人民軍後路徹底封堵。仁川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本來處於絕對優勢的朝鮮人民軍喪失了戰場主動權。
後路被徹底堵死的前提下,朝鮮人民軍一路節節敗退,美國也一度將戰火燒至鴨綠江及中國邊境。此時,邊境居民生命安全得到了極大威脅,許多人民無辜死於美國飛機的轟炸之下,美國無視中國政府警告,跨過38線,殺害中國人民,讓中華兒女極度憤恨。
但是我國與美國科技對比相差太大,單從鋼鐵產量來說,我國一年的製造數量不及人家三天。如此巨大的生產力差距,毛主席依舊認為抗美援朝是必要的,不能讓日本以朝鮮作為跳板,侵略中國東北的悲劇再次上演。
雖然我們沒有飛機大炮的掩護,但是毛主席始終相信,戰場的任何態勢是由人來創造的,而不是飛機與大炮。就這樣,毛主席任命彭德懷元帥為司令員,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第一、第二階段我軍就對美國士兵從頭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羨慕得流口水。當時我們使用的大部分都是二戰時期日本投降後遺留下的武器,還有一部分是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美械裝備。
後勤工業跟不上,武器落後是每位志願軍士兵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但是我們即使拿著這些老掉牙的裝備,依舊在第一次、第二次戰役中,憑藉著頑強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將美國的戰線沖垮。
但是每次戰役的勝利,都是以志願軍士兵的生命為代價換取的。後方毛主席深知前線的艱難,於是多次向蘇聯尋求幫助,蘇聯在戰爭開始前,其實並不願意援助中國,他最想看到的結果就是蘇聯在中國建立軍事基地。
這樣,他就可以保證再中國有著最大化的利益。但是毛主席對主權問題非常敏感,堅定地否決了蘇聯這一決策。蘇聯計劃破產,而朝鮮戰爭,蘇聯也看不到中國可以戰勝美國的苗頭,對於中國援助自然並不是太主動。
所以,在朝鮮戰爭開始前,我軍沒有任何空中部隊保衛後勤以及國內安全。但隨著朝鮮戰爭態勢逐漸向我軍利好,蘇聯也開始對中國進行大量援助。也正是這些援助,讓我們在朝鮮戰場上有了底氣。
蘇聯援助,緩解壓力
蘇聯到底給到了我國什麼援助呢?首先,我國深知軍事裝備根本不及美軍,於是,蘇聯向我國援助了大量蘇械裝備,許多蘇械部隊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其中,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11軍33師、第1軍、16軍均完全配備蘇械裝備,戰鬥力大大增強。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配備全蘇械的16軍,其下屬連隊僅僅用了兩個小時,就先後全殲美國、荷蘭、韓國三支連隊。可見當時蘇械部隊對於美軍的威脅到底有多大,可以說配備蘇械的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所向披靡。
除了槍支彈藥的援助以外,蘇聯還向我國援助了大量坦克以及汽車。尤其是這些汽車,當時我國沒有別的物資運輸手段。我們的空軍還沒有出現,不能像美國部隊那樣,動不動就可以呼叫空中支援,將物資精準投放到連級及以下作戰部隊手中。
我們只能依靠著卡車一輛輛將物資拉到各個作戰單位手中。這些卡車的消耗量是巨大的,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期,美國空中火力時常將炮火蔓延至我軍後勤補給線,這些卡車兵往往要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去運送物資。
往往能活下來的卡車兵寥寥無幾,運送到志願軍手中的物資更是不足百分之30,可見卡車的消耗對於我國來說是巨大的。蘇聯援助的上千輛卡車,可以說就是我軍的救命稻草,沒有這些卡車,我軍的後勤有多麼困難可想而知。
另外,蘇聯援助的坦克也是我軍重要的戰鬥力,蘇聯一口氣就向我國援助了三個坦克裝甲師,我國也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擁有裝甲化部隊的國家之一。這些裝備猶如雪中送炭一般,在我軍危難之際送到了部隊手中。
除此之外,蘇聯還幫助我國建立了第一支空軍。我國空軍在蘇聯的幫助下,駕駛飛機捍衛後方領空,我軍飛行員更是敢於向美國空軍拼刺刀。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空軍建成之際,美國就不再是天空的主宰,他們也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轟炸我軍補給線。
蘇聯的援助大大增加了我軍的戰鬥力,但隨之而來的也帶來了美國的採集。在16軍全員配備蘇械裝備入朝後,美國就如臨大敵,更是無數次指出我國有擴大戰爭規模的心思。那麼16軍到底為什麼如此恐怖,讓美國如此忌憚呢?
蘇械16軍,勢如破竹
剛剛我們提到過,配備蘇械裝備的16軍入朝首戰就取得了開門紅。在陣地戰中,16軍下屬連隊僅僅用時兩個小時就全殲美軍、荷蘭、朝鮮三支聯隊。其火力之強大,是自朝鮮戰爭以來我軍史無前例的。
要知道,當時我軍剛剛入朝時,美國一個班的火力,甚至要強於我軍一個排。在我軍一線部隊補給供應最困難的時期,甚至美國部隊的一個班就堪比我軍營團級別的火力。尤其可見,當時志願軍一線部隊經歷的戰場有多麼殘酷。
而反觀美國,他們下屬連隊居然可以直接呼叫空中支援,更是可以依靠裝甲化優勢在極度劣勢的地形環境下與我軍展開激烈的抗擊。陣地戰中,他們瘋狂的火力,我軍在前線陣地一個連的作戰單位僅僅幾輪轟炸就打沒了。
漢江阻擊戰中,50軍3萬將士為了減少敵人火力,甚至不得已採用人員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打法,一個班一個班的戰士推向戰場。這一舉措雖然大大減少了美軍火炮集中傷害,但也讓志願軍犧牲非常大。
但是16軍在加入朝鮮戰場後,其猛烈的火力超越任何一支部隊,這讓本就艱難維持平局的美軍不堪重負。我軍在火力加強、空中力量加強後,後勤補給大大提高,甚至在短時間內利用喀秋莎火箭炮能與美軍來一場勢均力敵的炮戰。
這就讓美軍一直賴以生存的唯一優勢蕩然無存。美軍的戰鬥意志本就比我軍薄弱,在我軍越戰越勇的前提下,最終只能承認自己的失敗。然而為了讓我軍再次回到談判桌前,美軍依舊不能丟棄自己的面子。
於是,美軍就認為16軍的出現,是我國想要擴大戰爭的表態。然而對於我國來說,毛主席就曾說過:“抗美援朝到底打到什麼時候為止我想不要我們說的算,而讓美國來說。也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奉陪多久”。
現在,美國已經出現頹勢,而想要繼續與中國就朝鮮問題上達成和談,對於我國來說也是一件好事。這也就是說美國已經被我軍強大的戰鬥力徹底折服,他們已經知道,在朝鮮戰場上,如果與中國一直糾纏下去是不利的。
雖然16軍並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真正地打過癮。但是他們手持蘇械已經給美國非常大的壓力,迫使美國回到了談判桌前,與中、朝兩國協商。最終,在不斷的協商下,美國終於不再有高傲的架子,不敢說那些狂妄且不公平的協議,與中、朝兩國達成協議,雙方在38線上停火。
而我國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也在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後,大聲的說出:“以前西方國家架起幾門大炮就能征服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將中華大地百年屈辱全部發洩出去,新中國自此站起來了。
結語
抗美援朝戰爭獲得最終的勝利,蘇聯的援助功不可沒,我軍許多第一次都是與蘇聯一起合作完成的,比如我國第一支空軍、裝甲部隊等等。但是正如毛主席說的那樣,戰場上決定勝負的因素永遠是人。
我軍就是用血肉鑄成一道鋼鐵的防線,阻止了美國霸權主義可能在未來威脅我國邊境的一切可能。這一戰,打出了我軍威國威,讓全世界都再也不敢輕視、小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