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已經無法同時與中俄兩線開戰,美國鷹派政客罕見認慫服軟。日本媒體“落井下石”,美國已經無力與中國在臺海地區“單挑”。
從古至今,兩線作戰一直都是兵家大忌,因為將主要作戰力量分散投入到多個戰場意味著極有可能會被逐個擊破,最終導致全軍敗退。雖然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成為了全球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並且美國五角大樓也一直給美軍的定義標準為“能同時打贏兩場區域性常規戰爭”,但事實上美國整體軍事實力也仍然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擴張。無論是收縮第一島鏈的軍事存在還是倉皇從阿富汗地區撤軍都從側面說明美國軍事力量再怎麼強大都無法實現為所欲為。現階段,美國持續在東歐和亞太地區同時對中俄兩國發起挑釁行為,似乎也有要與中俄兩國同時較量的打算。
而據美國媒體報道稱,在前不久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舉行的一場題為“迎接中國挑戰”的線上研討會上,不少美國鷹派政客和官員都罕見承認,以美國目前的軍事力量,根本無法實現與中俄兩線作戰的情況。美國前政府官員科爾比認為,以目前美國在烏克蘭地區與俄羅斯交鋒的情況就可以清楚發現,美國基本上無暇顧及臺灣問題,這也意味著美國已經喪失了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能力,這對於美國家庭而言是一個好訊息,因為他們不用擔心自己的家人在戰場上喪命。但是對於美國政府和五角大樓來說,絕對是一個壞到極點的訊息,因為美國已經失去了威懾中俄兩國最有力的手段。
事實上,美國鷹派政客和官員都罕見認慫和承認美國無法同時應對兩線作戰行動,不僅說明美國整體實力的下滑,而且也表明美國與其盟友的親密度也在不斷降低。事實上,透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美國從一戰之後的大部分戰爭都直接或者間接得到了盟友的幫助和支援。在二戰中,中國和蘇聯為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牽制了大量的軍事力量,讓美國才能全力投入到對抗戰中。而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的盟友也是透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在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援,毫不誇張地說,如果缺乏了盟友的鼎力支援,美國即使可以打贏一場常規戰爭,但是也不會贏得那麼輕鬆和自然。
此前,克羅埃西亞總統米拉諾維奇已經明確表示,如果俄烏事態升級,那麼克羅埃西亞將從北約撤出最後一名士兵。並且,米拉諾維奇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的烏克蘭問題其實與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沒有任何關係,主要原因還是美國政府政策轉變所導致的。除了克羅埃西亞以外,不少北約國家也同樣已經明確表態,無意與俄羅斯爆發軍事衝突。換句話說,美國如果想要介入俄烏戰爭,那麼就只能單槍匹馬去跟俄羅斯較量了。同理 ,在亞太地區的臺灣問題上,能夠協同美國介入臺海戰爭的也只有日本、澳大利亞,畢竟韓國顯然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去激怒中國,而日本、澳大利亞在面對中國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威脅的時候,能出多少功和力尚且就不得而知了。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如果執意出兵介入臺海戰爭,阻止解放軍“武力攻臺”,那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和相關作戰部隊都將會成為解放軍的遠端火力打擊目標,這也意味著韓國和日本境內的軍事基地和港口碼頭都將會成為解放軍導彈武器的瞄準點,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那麼這些軍事基地或將直接遭受解放軍的“導彈洗地”,當然,如果韓國和日本不想自己的本土受到解放軍的攻擊,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中立,禁止美國使用這些軍事基地和相關軍事部署。這樣一來的話,意味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干涉和介入力量就將以航母和其他大型水面艦艇為主,但是在面對解放軍強大的區域拒止力量,美軍甚至可能連臺海都無法靠近,更別說“協防颱灣”了。
而在日本媒體看來,作為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如今已經無力與中國在臺海地區“單挑”。而這就是拜登政權為何急於打造所謂“對華包圍圈”的原因,因為美國不拉攏日本等盟友來應對中國所帶來的軍事壓力,美國真的可能要在西太平洋地區上與中國的對抗中落敗,這樣將會導致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被極大削弱,屆時中國也有望成為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而這也是美國和日本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