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歷史
《三國演義》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取材於歷史,描述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鬥爭。雖然書名叫作《三國演義》,但最後勝利的桂冠卻落在了第四方的身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家歸晉”。
西晉真正的建立始於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讓位於他,但建立西晉政權的準備工作還要往上回溯,一大功臣就是司馬懿——司馬炎的爺爺,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位司馬昭的父親。
司馬懿輔佐了曹家的三代人,但始終不敢放肆,直到自己70歲,到了古來稀的年齡才真正篡權。他究竟是在害怕什麼呢?
曹丕與司馬懿
曹操是一個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在征戰天下的一生中,他還和一眾妻妾生育了很多子女,更為不凡的是,他的子女中繼承父親天賦,富有才能的人相當不少。除了和曹操並稱“建安風骨”風骨的曹丕和曹植以外,還有曹衝等優秀子弟。
膝下兒子眾多,又都很有才能,因此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曹操大有坐山觀虎鬥的意思,放任曹家公子們爭鬥。經歷了一番激烈的角逐後,曹丕最終勝出,繼承曹操成為新一任魏王。
曹丕的勝利中,除了他個人的勤奮努力,也有著司馬懿的一份功勞,每一次權力的更迭,都會隨之帶來人事的大洗牌。所以為了保障住自己的仕途,司馬懿早早就挑選好了要輔佐的物件,那就是曹丕。
在司馬懿的輔佐下,曹丕如虎添翼,力壓自己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曹植一頭,最終取得了曹操的認同,成為他的繼承人。曹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世時並沒有登基,曹丕做了他父親不敢做的事情,迫使漢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改國號為魏。
新生的曹魏政權持續多長時間呢,答案我們都知道,只有46年。
人生而為人,不能預知未來,曹丕也就絕不可能知道他逼迫漢獻帝禪位給自己,46年之後,他的後代魏元帝曹奐也會被迫讓位,皇位的新任主人是司馬炎,他的肱骨之臣司馬懿的孫子。
就像曹丕成為皇帝之後,追封他父親曹操為武皇帝一樣,司馬懿又是在司馬炎登基之後才被追封為帝王的,司馬懿一生沒有稱帝,但西晉政權的基業是由他建立的。
司馬懿所在的司馬家是河內的有名世家,與弘農楊氏和潁川荀氏同在頂級世家行列,東漢末年的亂世裡,王室衰微,世家大族紛紛崛起。
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長久支援,曹丕作出讓步,採取九品中正中正制,世家背景成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一時之間,朝中百官皆是出身世家,而司馬一族也藉著這股東風節節攀升。
在曹丕和兄弟爭奪繼承權,以及之後登基稱帝的征途中,司馬懿始終伴他左右,對於這樣一位有功之臣,曹丕自然也不吝封賞,司馬懿一度升任尚書,之後又成為尚書右僕射。
不過司馬懿主要的成就似乎都是在曹丕死後建立的,曹丕只做了六年的皇帝就與世長辭,任命曹叡繼位,輔佐大臣定了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可見對司馬懿的看重。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司馬懿的仕途開啟了新篇章,手握兵權的他一路克敵制勝,順風順水,幾乎到了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程度。
威脅曹魏多年的遼東問題也很快被司馬懿解決,局勢一片大好,但魏明帝曹叡卻突然病重。此後,年僅八歲的曹芳登基即位,司馬懿和曹爽成為託孤大臣,這時的司馬懿已經過了耳順之年。
司馬懿篡權 他在怕什麼
曹爽和司馬懿一同輔政,但曹爽畢竟是宗室子弟,行事掌權方面都多有便利,他和司馬懿之間本來應該平分秋色的關係,也變成了東風壓倒西風,司馬懿毫不在意,冷眼旁觀,甚至刻意縱容。
249年,為了祭祀魏明帝,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曹爽自然隨行,趁著曹爽遠離洛陽,司馬懿指示兒子司馬師領兵,剷除曹爽黨羽,將洛陽掌控。曹爽被打了個猝不及防,最後在遊說之下,他放棄抵抗。
遊說中像曹爽許諾的,最終都沒有兌現,司馬懿可不是斬草不除根的人,曹爽陪伴曹芳回到洛陽之後,司馬懿秘密使人舉報曹爽意在謀逆,之後名正言順地誅殺曹爽,自此,司馬懿成了曹魏政權的主要決策者,曹魏名存實亡。
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在世時,司馬懿沒有出格舉動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害怕,而是因為他確實沒那個想法。那是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臣子,遇上有能力的明主自然盡心竭力,悉心輔佐。
不過,人總是會變的,在經歷了兩次脫骨之後,司馬懿嚐到了了權力的美妙滋味,野心由此而生。
除此之外,局勢的改變也要求司馬懿想法的改變,輔佐了三位皇帝,司馬懿累積非常高的威望,而司馬一族勢力也在擴張,族中封侯者有十一人之多。
此時司馬懿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安於現狀,等抄家滅族的災難降到頭上時,不躲不避,另一個是在權力的階梯上更進一步,他選擇了後者。
小結:
弱者靜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司馬懿半生都在隱藏自己的鋒芒,十年磨一劍,最後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後代創立霸業提供了先決條件。由此可見,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隱藏自己的鋒芒,十年磨一劍,最後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後代創立霸業提供了先決條件。由此可見,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