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博簡科學
研究微觀物質世界的科研人員都知道一個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 早期科學家在研究光的電子現象時,發現了一個世紀大秘密——被測試的電子,透過專業機器射出粒子,在雙縫情況下投射出的不是兩條直線,而是多個線條;而當實驗者搭上了攝影機,螢幕竟然從多條直線忽然變成了兩條合理的直線。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沒有觀察者的時候,電子透過雙縫時呈現反常的“波”的性質,而當有觀察者的時候,電子彷彿知道有人在看它似得,“主動”呈現出粒子形態!
我們是被宇宙這個超級計算機模擬出來的嗎?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一個隨著計算機應用越來越深入的問題,再一次擺到了人們的面前,那就是: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所在的宇宙,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我們有可能是類似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產物嗎?
有哈佛大學的哲學家斯特羅姆甚至認為,我們百分百生活一個虛擬世界中。
而科學家則設想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超級計算機所模擬出來的虛擬世界中,其根據在於,一些不符合常識的客觀現實,在計算機世界卻很容易進行“常識性”驗證:
比如,為什麼物體運動速度越快時間就越慢呢?現實中我們很難解釋這個問題,但是放在電腦程式中就很好解釋——因為計算機的計算是有上限的,當超出負荷的時候計算機執行速度就會變慢;
又比如,為什麼能量存在一個最小單位,而不是可以無限細分下去的呢?現實中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放在計算機世界中卻容易理解——由於一個模擬程式不可能擁有無窮的計算能力,為了事物看的更真實、精細,必然會在某一方面出現節約記憶體或者節約能量的行為,就像人開發電腦遊戲一樣,因為考慮到記憶體容量和cpu運算能力,程式設計師們不會將畫面無限細化,而是隻要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即可。
再比如,為什麼光速無法突破?科學家們透過控制各種變數試圖讓光速突破300000000m/s這個極限,但是都失敗了,光速成為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無法突破現實中我們找不到原因,但在計算機中卻能找到可能的原因——因為電腦cpu重新整理頻率是有上限的,光速之所以不能超過上限,有可能是受宇宙這個超級計算機的重新整理頻率影響,也就是說光速是宇宙這個計算機支援的最大速度。
不僅如此,量子力學各種匪夷所思的結論,大多都可以用計算機技術給以解釋。
由此看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超級計算機所模擬出來的虛擬世界中的設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科學追求的是確定性,提出假設是科學的前提,只有實證才是科學本身。
那麼,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從空間維度來說,一維是個點,二維是個面,三維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個建立在二維空間上的三維投影,但是卻被限制在三維世界裡,如果宇宙實際上是一個三維以上的多維空間,是否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實證被我們無意中觸控到的多維世界投影到三維世界的蛛絲馬跡?就像螞蟻作為二維空間生物,永遠不會理解我們的眼界。
有物理學家推算宇宙有11維,理論上越往上維越接近“造物主”,因此有人不得不驚奇地說,越是深度物理學就越接近神學。
但是【博簡科學】認為,不論是科幻還是假設,我們需要知道的不是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喚起我們的思考。科學精神在於理性、懷疑、批判和實證,如果說平行宇宙可以是一種有待實證的假設的話,建立在主觀意念中的所謂神學,只不過是一種自我麻痺的幻想而已!
那麼,真實的世界是什麼?
【博簡科學】認為,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應該是最表面的現象,包括我們的世界觀,都是來自於我們五種感官的結論。但是視覺、聽覺、觸覺這類感官一定準確嗎?科學告訴我們,肯定不是。比如紅白藍綠紫……任何一個顏色,都只存在於視覺當中,我們視覺感受到的光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因為電磁波的波長長短不一,所以我們的視覺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顏色,而在“原始”的世界中,根本不存在顏色。為了獲得自己喜歡的顏色,我們甚至願意花很多的錢購買,而這種行為不過是拿錢去買自己的視覺罷了。
物質世界中的任何一個運動或靜止的物體,都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嗎?
顯微鏡可以說明,微觀世界下物質與我們肉眼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因為它們是一堆原子分子組成的東西。而在量子力學的世界,它們則又成為粒子、波、或者不同振動模式的弦,它們是高速運動的!但我們感官卻無法識別,因而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在我們感官的反映下就成為一種相對靜止的固態結構。而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看到的同一人和物都在快速變化,牆壁在磨損,孩子在長大,我們在變老,每一天我們相處的親人都是全新的,每一刻,我們的思想意識都在外界的反映下發生裂變,因此,我們的生活,實際上充斥著種種的不確定性。
當有人剛剛認識到“世界是由波組成的”,波是能量的震動,關於波粒三象性的弦理論就橫空出世了,根據弦理論:宇宙的基本構成要素不是點粒子,也不是二象性的波,而是有點像細橡皮筋上下振動的一堆“絲線”——弦,才是構成原子粒子的超微觀組成的原始能量!
與其說世界是人腦對波的反映,不如說世界是人腦與人的感覺器官對弦的反映,說到底,世界就是由我們的意識組成的,就像莊周夢蝶,很難說夢裡夢外誰是莊周誰是蝶,因為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實際上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過濾或異化而呈現出的映像。
意識組成的世界,需要由共同的意識來改變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是同一物種,我們具有同樣的遺傳基因,因此我們眼中的場景具有相似性;雖然我們的意識由於外界作用的不同呈現出差異化特點,但是認知的結果卻大體相同。正是因為相同的環境和歷史記憶,我們才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行為偏好。
只有在認知結果上的最終相同,我們才能擁有和諧相處的可能。只是,這種認知差異的補足,付出的代價太過慘烈,回眸人類的歷史,無不是血淚斑駁的紐帶投影。
個人的意識決定個人的行為方式,群體的意識組成共同的行為方式,人種的差別根本在於意識反映的不同,而人類和平相處的終極源泉,在於意識的大同。
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只能先改變他的思想,想要改變一個群體、一個社會或者說一個國家的行為方式,也只能先去改變他們的文化。但是,文化是歷史的記憶,記憶的差異導致意識的差異,不同族群文化只能是彼此吸引融合的結果,而去偽存真的邏輯定力,在於排斥貪婪暴力。
因此,人類共同的文化,只能是有差別的意識記憶彼此碰撞融合的再生結果,任何一個族群都無法改變得了另一個族群的思想和文化。
和平,寄寓於人類共同的思想意識中,當今天的我們已經在三維的末端窺見四維的一縷光線時,【博簡科學】相信,推開四維之窗,那片絢異的風景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 撰文:博簡科學融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