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泌尿外科授、普外科二病房等多學科合作,成功為一名年近八旬的患者微創切除與十二指腸及周圍臟器黏連十分緊密的巨大腹膜後腫瘤,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出院。
群力院區泌尿外科任明華教授接診了的一名年近八旬的患者,經過觸診發現右後腰部長了一個巨大的腫物,足足有8公分以上,可以直接用手摸到。這個大包可給李阿姨“折騰”的不輕,患者在2014年和2018年兩次做過後腹膜腫物的手術,腹壁上可見兩條長長的刀口。基於當時的病理是脂肪肉瘤,任明華教授判斷此次發現的腫物極有可能後腹膜巨大脂肪肉瘤再次復發。
任明華教授介紹,據文獻報道,腹膜後腫瘤主要包括原發於腹膜後潛在腔隙的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原發性腹膜後腫瘤臨床上較為少見,佔惡性腫瘤不及1%。腹膜後腫瘤中惡性腫瘤佔80%,最常見為間葉組織來源的肉瘤,佔42%。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SEER資料庫的統計資料計算,我國每年腹膜後肉瘤新發病例應在10000人左右。
在進行了檢查與詳盡的術前評估後,任明華教授與齊奧主治醫師團隊判斷,由於患者歷經兩次開刀手術,CT顯示腫物與十二指腸及周圍其他臟器的黏連十分緊密,腫物切除難度極大。患者又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如果術後發生了十二指腸瘻,患者幾乎很難存活。但是如果不做,隨時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任明華教授邀請普外科白雪巍教授團隊共同為患者解決這個難度非常大的腫瘤。白雪巍教授與任明華教授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與反覆的討論,雖然手術目標區域的粘連導致的未知風險巨大,但考慮到是對患者康復有利,還是選擇了更有難度的腹腔鏡微創手術計劃,及圍手術期風險控制,術中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應對措施。ICU、麻醉科、血管外科、手術室及病房護理等科室均提前做好應急方案,確保做到患者手術安全最大化。
術中發現,患者腫瘤已經完全鑲嵌在了後腹膜和腹腔臟器中間,腫物不但與周圍黏連緊密,而且十分固定。
麻醉老師以及手術室裡的每一位醫護人員都緊繃著心絃,高度集中著精神,仔細的全面的思考著手術的每一步。術中的實際情況比預想的還要艱難,由於歷經兩次手術,在這種情況下,兩位教授沒有放棄,白雪巍教授,任明華教授,齊奧主治醫師沿著腫物一點一點鋭性分離,切割,小心防範周圍臟器的損傷。遊離到十二指腸時,發現腫物與腸壁完全黏連,牽拉成角。為了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術中切除部分十二指腸壁,白雪巍教授對十二指腸缺損處進行了細緻專業的修補,最終成功將腫物切下取出。
“謝謝,謝謝,除了感謝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聽到這句話患者女兒表達了自己由衷的感謝。
術後,透過ERAS快速康復理念,患者接受早期腸內營養、早期活動、基礎鎮痛等治療後,十日不到即康復出院。
白雪巍教授指出,十二指腸與肝、膽、胰及大血管毗鄰,因此,十二指腸損傷常合併一個或多個臟器損傷。十二指腸損傷後,多數患者立即出現劇烈的腹痛和腹膜刺激徵。未能早期發現的十二指腸損傷的死亡率高達60%-80%,早期預防和術前充分評估及術中的合理的處理是降低十二指腸損傷死亡率的關鍵。
任明華教授表示,腹膜後腫瘤發病少、病理型別複雜、治療難度高,外科治療方式主要是手術切除,需要多個學科共同協作,是患者獲得潛在治癒機會的最佳手段。由於腹膜後腫瘤在生物學特性、病理學型別等方面的特殊性,多學科協作的作用尤顯重要。任明華教授提醒患者腹膜後腫瘤一定要到有經驗的大型診療中心就診,進行規範化的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