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手槍,在中國最為家喻戶曉也是最為臭名昭著的是日軍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是南部陸式8毫米手槍的改進型,採用了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8毫米口徑,槍管長114毫米,全槍長228毫米,彈釐容量為8發,有效射程50米,大正十四年(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1927年日本海軍也採用了這種手槍。1926年未到1945年,日本總共生產了28萬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它是二戰期間日本正規部隊裝備的標準手槍,也是當時日軍軍官的標誌性裝備。這種手槍上到將軍、下到士官都在使用。由於在中國人們把裝在皮質或木質槍套中並用肩揹帶斜垮在肩上攜帶的手槍稱為“盒子槍”,且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槍套採用了圓形凸鼓面硬殼造型樣式,看上去極像王八外殼,兩者結合,中國抗日軍民就給這槍取了“王八盒子”這樣一個名字。
電視劇《亮劍》中,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組織全團以營連分散下去,在趙家峪開會時說:
這個場景其實與真實歷史不符。實際上國共兩軍繳獲了不少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但直接使用的非常少,原因倒也簡單,其一是8毫米子彈很難補充,而駁殼槍的7.63毫米毛瑟手槍彈就不同了;其二是該槍可靠性出了名的爛,官兵們瞧不上;其三就出在這個名字上。包括游擊隊和各種地方抗日力量使用該槍時,也不會與其原配槍套一起使用。
不配槍套使用時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咱們又喊做“雞腿擼子”。
簡單說,這槍在咱們抗日軍民手上叫“雞腿擼子”,到了日偽軍手上就叫“王八盒子”。
所以獨立團這個叫徐志耕的排長就是要掛兩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也不會與原配槍套一起用,誰願意被人說身上掛兩支王八盒子呢?,這不是罵人嗎?
拋開這個名字不談,八路軍這個排長為什麼要掛兩支王八盒子呢?
我們知道王八盒子在國共兩軍都不受待見,在民間同樣如此。大家聽說過雙槍李向陽雙槍老太婆,那雙槍可都是拿的駁殼槍。沒有誰拿著兩支王八盒子出去招搖的,那也太掉價了。至於獨立團這個排長掛著兩支王八盒子,倒不是因為這樣很威風很霸氣。他之所以這樣是出於保險起見。因為王八盒子的可靠性太爛,以至於日軍不得不隨槍配一根擊針以備更換,你見過其他手槍有這做法嗎?真到了戰場上打不響時還有功夫換擊針?所以這個排長掛兩支王八盒子是出於這個考慮。
王八盒子這槍很爛日本人自己也知道,只是日本資源匱乏,輕易不肯全面換裝,但是手槍上面還是想了辦法的。
九四式手槍依舊是設計王八盒子的南部麒次郎設計的,1935年開始生產,產量72000支。
這槍出名的地方與王八盒子相反,王八盒子是容易卡殼打不響,九四式則是易走火自己響。
日軍忍無可忍,走上了仿製(抄襲)之路:
杉浦式自動手槍也被稱為將官手槍,有6.35毫米和7.65毫米兩種口徑。這是直接抄襲的美國柯爾特M1903,就是在中國大名鼎鼎的“一槍二馬三花口”中的馬牌擼子。
接下來繼續抄襲勃朗寧M1910生產了濱田式手槍,具體生產數量不詳,據信超過3000支,並且全部派發給日本陸軍侵華部隊,
不過目前全球僅存27支的"濱田式手槍",在收藏界價值不菲。
一般人認為日軍不用駁殼槍,但史料表明,日軍還是使用了很多繳獲的駁殼槍,他們通稱這種手槍為“毛瑟十連發”。
日本關東軍士兵手上的駁殼槍,看槍管長度應該是毛瑟警用型,即俗稱的“三把盒子”。
說了這麼多,小編再告訴大家,什麼王八盒子、九四式手槍、杉浦手槍、濱田手槍都是要日軍軍官自己掏錢買的,至少在1943年之前是如此,也就是繳獲的駁殼槍不用自己掏腰包。
既然都是自己出錢,下面的低階軍官和士官如曹長軍曹肯定買便宜的王八盒子和九四式了,但有錢的陸海軍軍官都是選擇進口貨:
日軍軍官私人購買的勃朗寧M1910手槍,槍支序號412483
二戰期間,一些日本軍官私人購買的大部分美國手槍,是柯爾特公司透過不同的商業進口商出口並直接銷往日本的。經粗略調查,柯爾特公司船運記錄顯示,在1919~1939年間共有約20000支點32口徑(7.65毫米)的手槍運往日本。
日本軍官直到1943年仍需個人購買自己的武器,他們經常選擇外國手槍直到因為戰爭被迫切斷了供應。日本手槍不僅體積龐大而且效能糟糕,因此一些外國小型半自動手槍非常受歡迎,尤其是6.35毫米口徑的勃朗寧M1910手槍、7.65毫米口的毛瑟M1914手槍、7.65毫米口徑的勃寧M1910手槍和柯爾特M1903手槍。這些手槍透過在軍官俱樂部槍支櫃檯購買,日本還專門生產一些彈藥供這些外國槍支使用。
這支被收繳的日軍軍官配槍是柯爾特1903,槍支序號469758
由於這些外國手槍所用的皮槍套看上去與王八盒子的槍套差不多,至少與駁殼槍的木槍盒天差地遠,所以在咱們抗日軍民眼裡,鬼子軍官槍套裡面肯定都是王八盒子。實際上槍套裡面另有乾坤,很多鬼子軍官的配槍是歐美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