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鴉
戰略核潛艇是什麼?它是搭載著十餘枚核彈頭的國之重器,是令人羨慕的“核三位一體打擊”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維持各大有核國家之間戰略核平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此,無論一個大國富裕與否,都會想方設法地打造自己的核潛艇。
美國正花費數千億美元巨資打造新一代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手頭緊張的俄羅斯也在下水更多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就連窮得連戰略轟炸機和陸基彈道導彈都沒準備的法國和英國,寧肯不造航母也要維持自己的戰略核潛艇部隊。
北風之神
畢竟對於大國來說,戰略核潛艇的核威懾能力就像是一條“底褲”,是絕對不能丟的底線。當然,除了聯合國五常外,有些“新興大國”覺得自己也能造出戰略核潛艇來稱霸一方,例如印度……
話又說回來,印度自研自產的武器是出了名的靠不住,連國產驅逐艦都被美國人吐槽得體無完膚,更何況技術水平更高的核潛艇。因此,當印度第一艘戰略核潛艇“殲敵者”號問世後,這“世界最菜核潛艇”的名頭自然就落在了它的頭上。
殲敵者號
手短
戰略核潛艇之所以能夠被冠以“戰略”之名,就是因為它揹著無比強大的潛射彈道導彈。這種潛射彈道導彈往往屬於洲際導彈的範疇,一枚就能攜帶可達10餘枚的分導核彈頭,只需要一枚導彈就能輕鬆夷平多個現代化大都市。因此,戰略核潛艇這種“千里之外送敵歸西”的武器,才被大國分外重視。
然而,印度的“殲敵者”號壓根就是個“手短的殘廢”。這是因為它的戰略打擊能力難以滿足需要,這也是它廣受詬病的最首要原因。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孟加拉戰爭等一系列衝突使得印度看到了核動力艦艇的巨大潛力,但受制於印度當時的核技術,想要打造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直到1982年4月,蘇聯向印度出租了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並同意向印度轉讓部分核潛艇技術,印度才得以重啟自己的核潛艇計劃。
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印度核潛艇發展方向一直是攜帶常規巡航導彈的攻擊型核潛艇。然而,隨著巴基斯坦的核打擊能力逐步增強,印度政府著急了,迫不及待地想把印度計劃中的攻擊型核潛艇改造為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戰略核潛艇,而印度海軍也非常希望具備核打擊能力。
因此,在1998年,印度將已經研發得差不多的攻擊型核潛艇強行修改為戰略核潛艇,這或許是世界上唯一一艘由攻擊型核潛艇改為戰略核潛艇的核潛艇了。
最終,這一計劃誕生了印度第一艘核潛艇“殲敵者”號。由於該艇最初的設計是基於前蘇聯“阿庫拉-1”型核潛艇修改而來,排水量僅6000噸左右,這不僅意味著它是世界上最小的戰略核潛艇,同時也意味著它的空間冗餘非常有限。
殲敵者號下水
印度人很清楚,大型潛射彈道導彈肯定是造不出來了(也研發不了),造出來了也裝不上,所以他們選擇退而求其次,選擇研發一種更小的、只能攜帶單枚核彈頭的輕型彈道導彈來滿足“殲敵者”號的需求。而這款導彈,就是如今該級艇上裝備的K-15型潛射彈道導彈。
相比起其他國家潛射彈道導彈6000公里起步的滿載投射距離,K-15導彈的射程僅有可憐的750公里,最大載荷也只有1噸。“殲敵者”號雖然靠這款導彈勉強具備了戰略打擊能力,但它實際上只能勉強威脅巴基斯坦的幾個大型城市,對於那些海岸線更長、戰略目標更多、戰略縱深更廣闊的潛在對手來說,“殲敵者”號基本上起不到什麼戰略威懾。
K-15導彈
相反,更短的射程會使得“殲敵者”號不得不更靠近敵方海岸線進行活動,這使得它更容易被敵方提前發現。而一旦它被發現,就憑它那24節的水下航速,被各種反潛艦艇和飛機“甕中捉鱉”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瘸腿
除了手短之外,“殲敵者”號還是個“瘸腿”。核潛艇最大的優勢,是它不受燃料限制,僅受艇內食物數量的限制。因此,美俄等國核潛艇執行海外戰略巡航,往往都是按月計數。然而,“殲敵者”號雖然曾大張旗鼓地進行了戰略巡航,但僅僅持續了20天。這正是因為它的“心臟”——核反應堆出了問題。
殲敵者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阿庫拉級核潛艇
毫無疑問,印度沒有獨立研發船用核反應堆的能力,因此“殲敵者”號所使用的80MW壓水反應堆表面上是印度原子研究中心的作品,但實際上它出自蘇聯/俄羅斯設計團隊之手。
有資料顯示,“殲敵者”號使用的還是蘇聯第二代核反應堆技術,這一技術的優勢是印度可以利用自己現有的低濃度濃縮鈾燃料,缺點就是很不靠譜——“殲敵者”號之所以無法維持長時間巡航,就是因為它的核推進動力包存在嚴重的耐用性問題,因此它的出航-維護週期要比一般的戰略核潛艇更加頻繁,同時航速也難以達到現代先進核潛艇的水平。
除此之外,“殲敵者”號面臨的問題還不少:水下噪音過大、自動化和資訊化程度有限、缺乏完善的超遠端通訊系統、和基洛級同一水平的水下感知能力……這一系列纏身的毛病,都讓“殲敵者”號難以摘下自己“世界最菜戰略核潛艇”的“桂冠”。
自我欺騙
全世界都知道“殲敵者”號很菜,中美俄等國壓根沒把它放眼裡,但印度人仍將其視為“王牌”。例如“今日印度”、“商業內幕”網站等印度媒體,曾毫不吝惜地將其稱為“印度的驕傲”、“亞洲最先進的核潛艇”。大量印度網友都認同它是“國家(印度)的巨大進步”、“對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利劍”。雖然也有少數比較清醒的印度人,例如印度前海軍上將維爾馬就承認它只是一艘“技術驗證艇”。
當然,客觀來說,在莫迪政府的宣稱下,“殲敵者”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印度的國民自信心。但是,“殲敵者”號到底能不能打,恐怕各國都已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