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2022年1月6日參加“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網路研討會,就中美關係問題發表演講。他指出美國並不尋求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發揮主導作用,而是尋求與中國在該地區共存。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轉變。
美國總統奧巴馬聲稱,自己是“太平洋總統”。美國試圖把中國排除在外,建立一個沒有中國的太平洋秩序。美國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增加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條款。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共和黨總統特朗普入主白宮之後,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位美國總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爭、技術戰爭、金融戰爭,甚至要求加拿大警方扣押中國第五代行動通訊網路技術擁有者華為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接受審判。可是,經過長達四年的折騰之後,中國華為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最終還是回到中國。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爭,非但沒有使中美經貿“脫鉤”,反而使中美經貿關係更加密切。
美國民主黨總統上臺之後,試圖建立聯合抵制中國的戰略同盟,不顧老邁年高,先後兩次到歐洲訪問,試圖與歐洲國家協調立場,制定共同的政策,遏制中國的發展。可是,美國民主黨政府的一系列操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美國民主黨政府的高階官員如走馬燈似地訪問亞太地區,試圖拉攏亞太地區的國家,建立一個沒有中國的戰略同盟。然而,美國處心積慮,試圖將中國孤立起來,亞太地區國家卻沒有跟隨美國的指揮棒轉,他們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東盟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隨著區域全面合作伙伴關係協定正式實施,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係更加密切。
經過反覆折騰之後,美國民主黨政府不得不承認,要想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把中國排除在外,是典型的異想天開。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印度洋和太平洋事務的協調員”坎貝爾才會強調,願意在亞太地區與中國平起平坐。
這標誌著中美關係即將進入第三個階段。中美關係的第一個階段是,美國主動進攻,中國被動防守。2020年之前,這種現象尤為明顯。第二個階段是中美之間相互對峙,針鋒相對。美國民主黨政府組建以來,不斷向中國施加壓力。美國外交官甚至赤裸裸地提出“以實力地位”對待中國。美國試圖高高在上,對中國發號司令。可是,在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會談中,中國外交官直言不諱警告美國,中國從來不承認美國“以實力地位”對待中國。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恐嚇徹底破產。中美外交官在瑞士蘇黎世舉行會談時,形勢已經發生變化。中國外交官明確表示不承認中美競爭關係。這是中國出於中美關係發展大局,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向美國提出的忠告。
可惜的是,美國始終沒有意識到,中美相持階段,美國並不佔上風。中國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但是,美國必須放棄盛氣凌人的架勢,學會與中國和平相處。
現在,美國負責安全事務的官員終於承認,中美必須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共存”。這是美國以勢壓人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之後,不得不接受的事實。雖然中美競爭關係會持續下去,但是,美國已經不尋求主導中美關係。
促使美國這個世界頭號霸權國家做出這樣的決定非常困難。但是,中國做到了。中國在處理中美關係問題上,一方面不卑不亢,針鋒相對。另一方面,充分認識美國資本主義的本性,加強民間交流,促進中美經貿關係發展。
在強大的現實利益面前,美國民主黨政府即使想要以意識形態掛帥,對中國實施聯合抵制政策,也難以找到合作伙伴。正因為如此,美國才會承認中美“共存”。
美國作出的決定,讓該地區其他國家領導人鬆一口氣。過去美國試圖迫使亞太地區國家選擇,究竟是站在美國這一邊,還是和中國在一起。新加坡總理等東盟國家的領導人多次明確表示,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不過,東盟一些國家的確希望在經濟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在安全軍事領域加強與美國的合作。東盟一些國家甚至希望美國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制衡中國。
中國政府多次明確表示,希望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充分意識到,合作必須是全方位的。如果在經濟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可是,在軍事安全領域和美國混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導致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國家經常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這是因為美國的對華政策非常明確,那就是要遏制中國,必要的時候制裁中國。既然美國把中國作為戰略對手,處處與中國作對,那麼,其他國家希望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中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家,願意在經濟合作基礎之上,加強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家的軍事安全合作。可是,美國一方面在該地區搞軍備競賽,希望該地區國家把主要精力用於發展軍事而不是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美國挑撥離間,企圖惡化中國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家的關係,利用一切機會,徹底孤立中國。
對於美國的戰略企圖,中國始終旗幟鮮明,那就是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反對美國在亞太地區製造事端。中國外交官苦口婆心,希望亞太地區國家領導人意識到,搞軍備競賽,最終損害的是亞太地區國家的利益。
雖然中國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存在矛盾和衝突,但是,只要堅持按照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透過談判磋商解決問題,那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可是,如果美國繼續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國家不斷地購買武器,那麼,最終必然會導致該地區的局勢緊張。
對於美國高階官員的說法,中國應當聽其言觀其行。這是因為美國的信譽早已破產。美國週期性的民主選舉,已經變成了週期性的美國內戰。
2022年1月6日,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支持者佔領美國國會制造暴亂一週年,美國民主黨總統發表的演講,強烈抨擊美國前總統。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不甘示弱,發表長篇文章,言辭激烈駁斥美國民主黨總統,並且希望在美國中期選舉中幫助共和黨贏得勝利。
如果美國中期選舉秩序混亂,那麼,美國國內的政治分裂將會更加嚴重,美國民主黨總統為了轉移視線,有可能會對外發動戰爭,到那個時候,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動盪不安。
中美關係發展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社會保持穩定,經濟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國國內矛盾衝突不斷。美國政府官員不得不承認,無論是採用戰爭手段還是其他手段,都無法改變中國的發展方向,也無法阻止中國發展的腳步。既然無法從根本上遏制中國,在中國內部製造動亂,那麼,與中國共存就是無奈的選擇。中國不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但是,中國也決不允許美國對中國指手畫腳,將美國的意志強加於中國。
中美關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中國有必要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一方面,以更加自信昂揚的姿態,處理中美關係。如果消極應對,認為中美關係不會更壞,但也不會變好,在處理中美關係問題上,沒有采取主動,那麼,進入第三個階段之後,中美關係發展仍然會磕磕絆絆。中國必須發揮主動性,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調整中美關係。中國領導人已經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希望中美能在聯合國透過的有關決議框架內,協調立場,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必須提高警惕,因為無論是從歷史經驗還是客觀現實都充分說明,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美國福利資本主義變成國家資本主義。為了解決國內矛盾,美國一定會製造事端。中美關係發展必然會波折不斷。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應對,才能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之中不能自拔。
2022年可能是中美關係發展的特殊年份。如果美國持續干涉中國內政,在新疆、西藏、香港、臺灣問題上製造麻煩,並且慫恿日本成為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在中國臺灣問題上大放厥詞,那麼,中國將不得不考慮提前解決臺灣問題。
實現國家統一,是這一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不管面臨多大的壓力,中國都將實現國家統一。如果美國認清形勢,沒有深度介入,干涉中國內政,那麼,中美關係將迅速回暖。反過來,如果美國插手干涉中國事務,那麼,兩國很可能會兵戎相見。中國不希望看到這一幕,中國希望美國外交官充分意識到,中美共存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權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