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的一週,先是“老基建”點火,隨後以數字經濟為首的“新基建”後來居上。
關於數字經濟板塊,今年是否能成為大方向之一?
首先,板塊位置相對較低,這幾年沒有被炒作過,透過資金跡象基本已完成探底。
其次,有政策的大力扶持,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工業網際網路等等振策持續推進。
再者,行業發展潛力大,數字化轉型是必然趨勢,數字化讓生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
2021年10月,數字人民幣的推出,除了考慮冬奧會、政策之爆發,更多的是考慮基本面上一些東西。
進入2022年以來,對於數字經濟的利好政策也層出不窮,不僅有政策面的定調,各地也陸續公佈經濟發展規劃,將數字經濟列為主角,因為以簡單的貨幣投放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已經不靈,尋找新的發展引擎才是當務之急。
還記得2013、2014年的計算機板塊行情嗎?對於新興方向的主線而言,估值、籌碼結構都比較輕,位置也相對低,行業比較優勢也是明確的。因此,今年計算機主線大部分估值是合適的,更大的持續邏輯還待觀察,主旋律即震盪向上。因此,迴歸數字經濟本身,主要有四個核心方向,基礎設施和華為信創,這兩個是最核心的領域,另外還有資料安全和產業數字化,因此這個大板塊很可能成為今年的一個主要方向。
一、基礎設施
IT基礎設施主要是伺服器、通訊、計算等,整個行業資訊化的深化應該是不斷髮展的,國資雲、曙光雲和浪潮雲其實是增速非常快的。前兩年全球興起雲辦公,全球CAPEX都保持在好的階段,DELL等股價都實現翻倍。如果今年景氣度再向上,需求增加,那麼伴隨數字經濟相關政策的加持,未來可期。
底層基礎設施的搭建上升一個維度,第二個就是上面的應用。一是圍繞整個IDC展開的,投入立竿見影。同時下游景氣度的問題,也是影響估值的核心。現在從公有云的角度,還有海外大廠21Q4的財報雲收入還是維持在高位、AWS還在40%增速及利潤也是超出市場預期,同時全球環境下還是維持雲的高速滲透的狀態。明年,大廠對於資本支出的預期整體還是保持樂觀的,比如META 相比2021年有50%的增長。
國內雲大廠而言來看,比如阿里,雖然受到海外一些因素的影響短期增長,Q3也是實現了高速增長,過去大家擔憂的下游、國內反壟斷的影響,應該說是隨著網際網路監管逐步明確,預期會逐步落地。所以今年其實下游客戶可能會重新開始新的業務端的擴張,會直接帶動伺服器行業的景氣度。就全球核心供應商而言,Intel在21Q4整體DCG季度同比增長已經恢復到20%的水平了,確實有開始新一輪增長週期的新趨勢。
另外兩個賽道,一個是數字貨幣,支付體系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底層,包括很多冬奧會的場景已經有了很多應用,海外案例有些公司也已經明確披露了。還有一個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普及率基本需要翻三倍,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同時具備橫向擴張邏輯。
二、華為信創
我國缺乏獨立完整的IT生態,而華為牽引了ARM、鴻蒙、高斯,再加上應用合作伙伴生態,應是國內第一個自主可用、持續迭代的生態。
從產業鏈來看,今年華為鯤鵬的量會恢復,可能到年底28nm晶圓會補齊。供給放量、中長期底層邏輯支撐,會有躍遷。同時經過過去兩年的時間磨合,可能是華為軍團模式的爆發年,以自己的銷售能力帶動整條鏈的方案。我們認為海量資料會是比較突出的,海量資料主要是高斯商發版第二名(第一名為華為自己的團隊)。
這兩個方向應該是最核心的兩條,也是檔案最全面的方案。
三、資料安全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的TikTok風波還是滴滴事件,資料安全的矛盾已經顯露出來。資料安全法、個保法去年出來,今年大的試點、訂單會在上半年出來, 最核心的我們覺得是衛士通 。今年從Q1開始,會進入業績拐點,資料安全爆發、非資料安全也會起來,今年應該 該是8個億的利潤,增速200-300% ,如果兌現會是很好的拐點。伴隨權益、訴求等理順,公司會迎來下一個爆發的時點。
爆發性除了主要有政策推動,比如2021年下半年典型三部法律,合規層面,站在網際網路角色而言,資料安全對於他們的經營還是有利的,對於他們本身商業模式的衝擊是最小的。資料安全除了政策推動,網際網路本身經營層面也是比較好的。現在主要是網際網路廠商殺估值,未來持續的監管可能會對他們的商業模式、盈利能力會有比較強的影響,他們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的。
四、產業數字化
這是一個很大的方向,包括汽車智慧化、人工智慧、雲計算、雙碳IT等。這裡面要看估值、景氣度、邏輯。今年央企一方面有錢,另一方面應該是上半年在加大國產化投資的政策會進入下一個領域。Q1產業數字化公司大家擔心業績是不是不太行, 我們覺得偏央企領域景氣度還是非常強的,同時即使Q1有壓力,Q2壓力會減緩。
可以率先聚焦前兩個核心領域,四個領域中期都在持續向上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