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統治中國的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將其統治時期的十場內外戰爭,定為自己的“十全武功”:
- 1747年~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之戰。
- 1755年,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之戰。
- 1755年~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阿穆爾撒納之戰。
- 1758年,平定南疆回部大小和卓之戰。
- 1762年~1769年,對緬甸貢榜王朝的戰爭。
- 1771年~1776年,二平大小金川之戰。
- 1786年~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之戰。
- 1788年~1789年,對安南(越南)西山朝的戰爭。
- 1790年,對廓爾喀(尼泊爾)的自衛戰爭。
- 1792年, 對廓爾喀(尼泊爾)的自衛反擊戰爭。
還專門編撰了一本《御製十全記》。
然而,這所謂“十全武功”,本就有很大的水分。
比如對緬甸貢榜王朝的清緬戰爭,乾隆帝翻閱明朝史料後,自己承認【緬甸明朝時尚在版圖之內,並非不可臣服之境】,意欲一舉將其征服。然而清軍卻屢戰屢敗。
第三次戰役,清軍主帥一等公爵、雲貴總督明瑞戰死,萬餘清軍狼狽逃歸。
第四次戰役,三萬一千清軍出征,只剩一萬三千人歸來,首席軍機大臣、主帥傅恆身染重病,次年病死。
郡王銜、一等忠勇公:傅恆
最終,乾隆帝不得不承認緬甸貢榜王朝對當地土司的管轄權,只贏回一個「緬甸遵照(元、明)古禮奉表進貢」的表面宗主權。
比如對安南 (越南)西山朝的清越戰爭,清軍攻克安南都城黎城(河內)後,遭到西山軍夜襲,全軍潰退,損失過半,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升等均戰死。同樣只贏回一個安南表面稱臣的宗主權。
比如對廓爾喀(尼泊爾),第一次戰爭,只是擊退敵軍的侵攻, 欽差大臣巴忠就私自與敵議和,居然還喪權辱國,納幣贖地。
第二次戰爭,清軍主帥福康安,雖一度收復失地,並連戰連捷,反擊至敵國都城附近,卻跟著驕兵懈怠,被廓爾喀軍趁勢反擊,傷亡慘重,只得接受其稱臣後即班師。
多羅貝子,追封嘉勇郡王:福康安
還有二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戰,其實對手只是縣城級別的幾個土司,兵械只是長矛土槍,總人口不過數萬。
乾隆帝光是第二次戰役,就豪擲7000萬兩白銀,先後處死了川陝總督張廣泗,軍機大臣/大學士納親,大學士溫福戰死,歷時數十年之功,才平定了此等彈丸之敵。
而對林爽文這樣的天地會反清起義,乾隆帝調精兵強將鎮壓後,也強行湊成“十全武功”的一份,尤其顯得無稽。 按這種標準,哪個在位時間較長的封建皇帝,不能湊出二三十全的武功?
因此,這十全武功,真正最有意義的,其實就是兩徵準噶爾、再平回疆的這三場戰役。
令天山南北的廣闊土地,自唐末以來分離千年之後,重回中原王朝的版圖,也是乾隆帝生平最大的歷史貢獻。
其次,在擊退廓爾喀軍的侵略後,透過金瓶掣籤制,加強對在西藏地區的控制,也是另一大歷史功勞。
然而,也必須看到,乾隆帝時期的清朝,固然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國力達到極盛,但這本質上只是封建統治的落日斜陽,迴光返照,已近黃昏,實際上已經遠遠落伍于飛速發展的時代。
當歐洲各國殖民全球,工商業大發展,開啟工業化程序時,
乾隆帝治下的清王朝,將封建君主集權發展到了空前絕後的極致,真正的“一君億民”,以一人之尊而以數億臣民盡為其奴僕,更導致了其施政方略:
極度內斂,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打壓科技進步,
這也必然導致了整個中國的文化思想禁錮、科技發展停滯,遠遠落後於正在近代化飛速發展的歐美列國。
乾隆帝除了在眾多價值連城的卷軸書畫上胡亂蓋章,在各地名勝古蹟到處題寫他那些拙劣不堪的歪詩外,更自撰了許多諸如《御製十全記》《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之類的“御製文章”,自以為“可非一世之書,可萬世之法”,要替子孫後人定下一切法度規矩,不使逾越。
結果呢?短短几十年後,當時的中國先進分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竟看到原本領先於世界各國數百年的天朝上國,竟早已經全方位落後歐洲幾百年。
令當時無數中國人大惑不解的是:從秦漢到隋唐到宋明,曾經的中國遙遙領先於歐洲中東,絕不曾落後於世界任何國家,但是怎麼一轉眼到了清朝“康乾盛世”這種傳統封建觀念的的空前“盛世”下,竟被遠遠拋開了?
因為到了近代,評價一個王朝政權的標準,完全改變了。
乾隆帝治下3億人口的清朝,只因竭力壓制占人口絕對多數的漢人,歷次戰爭中只能拼湊出幾萬野戰軍,打一個縣城級別的土豪就要豪擲7000萬兩白銀,耗費幾十年光陰時;
可知道 同一時期的英國、法國、俄國、普魯士諸國,知道他們舉國一共才多少人口,又能動員出多少荷槍實彈的近代化軍隊麼?
即使“十全武功”中最值得稱道的遠征準噶爾,其軍力投放距離之長,固然唯有兩千年前的漢朝李廣利遠征大宛;一千年前的蘇定方翻越蔥嶺攻滅西突厥可比。
然而,同一時期的英法兩國,早可以跨越亞洲、美洲、歐洲三個大洲,同時開打七年戰爭,進行全球爭霸了。
總共不到60萬本部人口,幾萬戰兵的準噶爾,在與清朝康雍乾三代的近百年戰爭消耗下,部族內戰,瘟疫流行,令乾隆帝得以遠征成功,也讓大清帝國固然是稱雄於整個內亞,征服了漠南漠北、西域中亞的所有草原遊牧勢力,看似取得了更勝漢唐鼎盛時期的武功。
可當時全世界早已經進入到海權時代,整個東亞與遠東霸權的爭奪重心,早就已經移到了東南亞地區。富饒的“香料群島”與遠東航線,以及馬六甲海峽這個交通要樞,早已經被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各國分割殆盡。甚至就連鎖國的日本德川幕府,也放任薩摩藩島津氏,侵佔了琉球這個中華千年屬國。
而乾隆帝的努力呢?他對緬甸與越南戰爭的最初動機,可不止為了一個宗主國的虛名,實在是損兵折將,連戰失利,硬骨頭啃不下來,只得草草收兵,掩敗為勝。
李鴻章所謂的“三千年大變局”,其實在18世紀就已經到了,只不過當時的乾隆帝與清朝閉眼無視而已。
公元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同年,乾隆帝拒絕了英國馬嘎爾尼使團的通商通使要求,更對英國展示的眾多工業品和武器,視為兒戲,不加絲毫警覺,反倒是為英國使節面見自己時,究竟應該用一隻還是兩隻膝蓋跪地這種事,扯皮了很久時間。
公元1799年,喬治·華盛頓去世。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執掌法國政權。同年,乾隆帝去世。
又過了40年,鴉片戰爭來了,也證明了在全球近代化與工業化的時代,封建國家開疆拓土的所謂“武功”,完全是泥沙堆砌、朽木雕琢的巨人,根本不堪火槍利炮之一擊!
到了此時,封建帝制對社會發展的促進性已完全消失,而其反動性極度加劇, 堅持拒絕順應歷史潮流, 發展方向和時代需求完全背道而馳。清王朝也就註定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