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承千年的中草藥,遇上美味的食材,會在舌尖碰撞出什麼樣奇妙的火花呢?屏南藥膳帶你領略不一樣味蕾體驗。
何為藥膳?它指的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採用中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製作而成的的美味食品。在中國古代,早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藥物與食物雖然用途不同,但它們的有機結合,為人類的繁衍、保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時期,就有“食醫”之設,專司宮廷的飲食保健工作。《周禮·天官》有:“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的記載。《內經》載“五穀為養,無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說明主、副食有養、助、益、補的功用。“藥食同源”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生活,這些意義非凡的食物形成了中國人餐桌上最為獨特的體系。
雨過初晴,在“全國民間藥膳示範縣”“中國本草養生文化之鄉”的福建屏南,山野間,處處彌散著陣陣淡淡的青草藥香。屏南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氣候溼潤,適宜各種中草藥的生長繁衍,藥膳資源豐富,且品質優良。在屏南已認知的1500多種青草藥資源中,可做藥膳的就有400多種,如車前子、益母草、川芎、夏枯草、菖蒲、黃連、蒼耳、枸杞、紫蘇、艾、茱萸、茯苓等。
屏南藥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已有千年歷史,是當地一張獨特的金字招牌。綿延的大山裡因長期缺少醫療資源,讓屏南人懂得了把鄉野草藥融入家常便飯的奧秘,他們在傳承先人傳統藥膳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透過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積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屏南藥膳,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但有滋補強身、輔助治病的作用,而且具有營養美味、扶正祛邪的特點。
“鐵芒萁,能治月子裡面的溼汗。”“還有這個是攔路虎,最大的功效就是治腰痛,還可以祛寒。”來自漈頭村的村民黃如巧如數家珍地說道,這裡的人們對田間地頭上的植物,幾乎都有著藥用上的認識。此外,在屏南,你會看到人們買藥就跟買菜一樣平常。在屏南縣城售賣青草藥商鋪很多,店面看上去雖然極不起眼,甚至連招牌都沒有,但店鋪裡擺著的全是各種各樣的青草藥,應有盡有。草藥鋪老闆介紹說只要市場上說得出口的中草藥,在這裡基本上都可以買到。
穿行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藥膳小吃店。屏南民間藥膳的食譜可謂是琳琅滿目,按功效分,有食療、食補、療補兼有3類。食療方有“寒草粉幹”等;食補有涼補、平補、溫補之分,涼補用山韭菜燉鵝,平補用石絡藤燉豬肚,溫補用牡蒿燉兔肉等;療補兼有的如“白刺心燉雞”“青藤根燉羊肚”等。除了日常膳食外,屏南還有節俗、喜慶、禪寺藥膳。春節做米餈粿,食紅糟肉以昇陽。清明節祭祖喝清明茶明目。端午節浴百草湯以防疫,吃粽子以增營養、補中益氣。中秋喝桂花酒,開胃醒神,健脾補虛。屏南人結婚、建房等喜慶宴席菜譜,大部分也是食補為主的藥膳。寺廟齋菜,則大多是素食類藥膳,利於養生。藥膳已深深融入屏南百姓生活中。
“現在,很多來屏南旅遊的客人,都點名要吃屏南的藥膳。”一位在屏南藥膳美食城開店的老闆這樣說道。走進尋常百姓家,主人一碗蛋茶溫暖人心,提神健脾;在親水天堂白水洋,遊客盡情玩水,上岸之後喝一杯當地糖薑茶藥膳,起到驅寒預防感冒的作用;入鴛鴦峽谷,攀比翼雄峰,覺得腰痠背痛了,喝一碗衝好的艾葉蛋茶藥膳,頓時消除了疲勞,漸漸恢復體力;屏南藥膳逐漸成為屏南旅遊的一張特色新名片。
食譜:
【山蒼子根燉豬蹄】
山蒼子有溫腎健胃,行氣散結的功效,燉豬腳時,將樹根砍成十公分左右的段,粗點的要劈開,食指粗細為佳。洗淨後和豬腳放入盆或缽,放上適量水,放在大鍋裡大火蒸20分鐘,小火蒸40分鐘即可。不過據說味道比較苦、濃重,有興趣的話可以嘗試。
【敗醬草小腸湯】
敗醬草又稱山苦蕒、苦菜,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的功效。首先準備鮮苦菜100克,小腸300克。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倒入去梗洗淨的苦菜葉子,大火煮開焯透撈起,放入盆裡。再將小腸洗淨放開水裡焯一下,將小腸切斷加生薑和清水放入鍋內煮熟,然後放入苦菜,開蓋煮3分鐘左右,放入適量鹽、味精、料酒即可。
【酒糟芋頭面】
將蒸熟的芋頭去皮趁熱與地瓜粉(紅薯粉)相混,用手揉壓,使地瓜粉和芋頭充分均勻地混和在一起,至麵糰不粘手再分小塊,揉成手握得住的團。湯鍋開後,用“蕃薯切”(閩東方言)架在鍋上,切成圓條狀,放入滾燙的鍋中,邊切邊煮。配上活血止痛,溫中散寒的酒糟,味道絕佳又能取暖。
小貼士:
藥膳雖然養生又美味,但藥膳並不能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藥膳的禁忌不可迴避,作用也不該被無限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