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傳統觀念:“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等想法。新中國成立以來,毛主席便致力於,摒棄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他對待生死的態度向來十分豁達,早在少年時期就以詩明志:“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後來毛主席領導了37年的革命,半輩子,都從槍林彈雨中闖過來,早已看淡了生死,是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20世紀60年代,毛主席帶領中央的領導和幹部們,簽署了火化協議書,也曾多次向自己的護士和衛士表示,自己死後主張火化,將其葬在韶山落葉歸根,或者把骨灰撒到江裡給魚兒吃,因為他生前吃魚比較多,這樣也算遵守物質不滅定律。然而真的到了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天,如何處理他的遺體,卻成為了政治局十分為難的一件事。
偉人與世長辭
1978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結束了他為中國奉獻的一生。新中國第一代偉大領袖的逝世,在全國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有的中華兒女,都陷入了悲痛之中,聯合國和53個國家,都降半旗表示哀悼。如何處理毛主席的遺體,成了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全國人民向中央請願,希望將毛主席的遺體永久儲存,於是,中央再三斟酌下,決定完成所有中華兒女的請求,在天安門廣場修建毛主席紀念堂,將毛主席的遺體安置在此處,以供全國人民瞻仰。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農曆八月的天氣,尚未散去暑熱,任何人逝世,肉體都抵不過時間的消磨,毛主席的遺體儲存問題十分重要。那麼,如何保證毛主席的遺體,在不腐爛的前提下還能供人民瞻仰呢?
毛主席遺體
按照毛主席生前的意願是火化,然而,前來弔唁的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都不同意,華國鋒和葉劍英等人也擔心,中國的億萬人民接受不了這個結果,緊急商議毛主席的遺體處理事宜。最終華國鋒還是堅持拍板決定:世代儲存毛主席遺體,以供後人瞻仰。這15個字一錘定音,將重點全部轉移到,毛主席遺體的防腐工作和完整儲存上面。
毛主席轉入人民大會堂接受弔唁之前,召集了一批專家,在中南海不眠不休地對毛主席的遺體,進行了初期的防腐工作,考慮到瞻仰的人群,每一個都是發熱體,加上樂隊樂器發出的熱氣,和大廳裡的光熱,專家提前決定撤離樂隊,改為播放哀樂錄音,除了頂上的大燈,其他的燈儘量少開。除此之外,專家啟動了大廳內所有的風冷裝置,將室溫降低到了15度以下,目的是完整地儲存毛主席的遺體。
毛主席紀念堂
由於,政治局商議的弔唁時間為七天,可修建毛主席紀念堂,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因此,中央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轉移到,代號為“769”的地方,那裡處在地下,有利於低溫環境下的遺體儲存。毛主席的身體得到了妥善安置,接下來就是組織力量,研製出供人民群眾瞻仰,且防止遺體腐爛的葬具了。
中央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查閱大量歷史資料,發現很多未腐古屍,所使用的葬具,都是楠木材料,並且曾提到:在南方原地打成的楠木棺材內,放入一碗煮熟的紅燒肉,運到北方後,路程耗時個把月,肉不僅未腐壞,而且還未冷掉。倘若將楠木做成器具,並不能讓人們對領導人遺體的直觀瞻仰。於是,中央經過多方考量後,瞭解到水晶棺性涼,有防腐功能,有利於延長遺體儲存時間,特別是透明特性,便於人民群眾直觀地瞻仰毛主席的英姿,決定製作一口上佳的水晶棺。與楠木相比,水晶棺的製作成本高、防腐效能遜色一點,但我國人才眾多,相信這一難題會迎刃而解。那麼這一艱鉅又光榮的任務交給了誰呢?放置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究竟有多厲害呢?
水晶棺
1979年9月11日凌晨,北京玻璃總廠接到了這一任務。這個任務十分緊急,要求必須在次年9月9日,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之前完工。眾人決定化悲痛為力量,將自己對毛主席的情感融入到水晶棺中,永伴偉人左右。為了順利完成工作,成立了特別工作小組,專門攻克這一難題。但問題在於,此前玻璃總廠從未有製作水晶棺的先例,該方面的技術儲備幾乎是0,設計人員苦思冥想也沒有辦法。此時突然有人提及,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後,蘇聯政府不是曾贈送過一個水晶棺嗎?設計人員馬上跑到了香山公園多方打聽,終於在一個很隱蔽的角落找到了一個水晶棺。
怎麼造一個水晶棺出來的?變成一個難題
可惜,眼前的一幕讓眾人大失所望,這個水晶棺長度不夠,大小看上去還比較狹小,顯然不能滿足身材高大的毛主席,並且發現,其密封性和隔熱性都難以保證,不能算上一個合格的水晶棺,因此,不能作為設計人員製造水晶棺的依據。而當時國際上能參考的先例也不多,只有蘇聯的列寧、斯大林和越南的胡志明的遺體,曾經使用過水晶棺,可惜,都沒有公開的技術資料可以參考,就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眾人開始犯了難,對研製水晶棺一事不知從何下手,可還沒有嘗試就打退堂鼓,不是中國人的風格,更何況,毛主席不就是帶領所有中華兒女,衝破重重困難,建立起的新中國嗎?
眾人決定自食其力,先解決水晶棺的原材料問題,以“水晶之鄉”之稱的蘇州東海水晶為原材料,又將任務進行了進一步的分解,由北京608廠、605廠和603廠共同參與。也許很多人覺得這項工作看起來並無什麼難度,但實際執行起來非常的複雜,可謂是“外無經驗可循,內無過去可依”,同時還必須考慮,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元素,不能不考慮,人為因素和自然不可抗力的破壞。這項工作的艱難程度,堪比製造原子彈呀!可主席的遺體,不能沒有器皿存放,也不能長期儲存在“769”基地中,所有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抓緊時間工作,一刻也不敢停歇。黨中央對水晶棺的尺寸有著嚴格的要求,具體為長2.4米,寬1米,厚度為30毫米,這樣大面積的水晶板,對於北京玻璃廠來說,無疑是一大考驗。
有志者事竟成,一切問題難不倒我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透過技術人員的反覆實驗,終於一種嶄新的玻璃加工工藝被創造出來,最終制造出了一塊長寬都符合規格的水晶板,但厚度僅僅只有十毫米,完全不達標。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幾乎耗盡了庫存質量最好的水晶原材料,更讓人失望的是,肉眼可以看到數量眾多的氣泡和一些瑕疵,於是眾人又開始擔心起來,能否在任務期限內完成。就在關鍵時刻,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技工站了出來,終於用“打砣、模壓、拼接”這些新工藝解決了這一難題。由於水晶的熔點很高,需要超過2000攝氏度,且必須在融化的一瞬間完成焊縫操作。然而在1977年時,我們不具備這樣的技術,工人們上半身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正在烘烤,雙腳沉浸在水中,眼睛盯著焊縫,身邊有專人往其身上潑灑冷水,否則人隨時都有融化的危險。而潑水也要講究技巧,如果水濺到正在煅燒的水晶板上,則會出現裂紋和氣泡,基本就等於浪費了水晶板,可想而知,鍛造現場有多艱難,但在場的工人沒有一人退縮,最終在所有工人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水晶板完成了,其石英純度竟然達到了驚人的99.9999%,可以稱之為世界之最。時至今日,也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工廠,能夠再次完成這項工藝。第一塊水晶板的成功鍛造,其餘五塊水晶板也有了經驗,最終真正的水晶棺問世了。
解決水晶棺面臨的問題
不過,新的問題再次出現了。則是水晶棺內的照明工作。於是,中央緊急召集了各地的醫學、物理、攝影和照明燈等,各個方面的專家,共同探討問題,其中四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第一,為了保持遺體的重要性和持續性,不能塗抹任何化學材料;
第二,除了水晶棺底部板塊,其餘五塊內側需要真空鍍膜,減少反射;
第三,利用冷卻系統和自動化散熱系統,確保身體各個部位能保持同等溫度;
第四,透過光的角度對遺體的面容進行調整,一定要讓毛主席面容飽滿紅潤,栩栩如生。
至此,一切技術難題都被攻克。即毛主席逝世一週年之前,一個莊嚴肅穆、晶瑩剔透、無任何瑕疵的水晶棺問世了,它可抵擋八級地震,且水晶純度高達99.9999%。從毛主席逝世,到水晶棺製成,共耗時整整一年,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正是憑藉著對毛主席的崇拜,和不辜負主席的信念,才完成了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如今,毛主席依然安詳地躺在水晶棺內,給人一幅宛如熟睡的樣子,受到海內外崇拜者的尊敬。雖然永久儲存遺體,違背了毛主席的意願,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願,而我們有幸能親眼見證開闢新中國的偉人,這不失為以一代人的幸運,我們將永遠懷念毛主席,讓毛主席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進。最後,由衷地感謝那些研製水晶棺的所有工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創造了中國人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