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元宏]
元宏,即拓跋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母親為李夫人。
北魏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拓跋宏生於皇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三年後立為太子,母親李夫人被賜死。
北魏皇興五年(471年)八月,拓跋宏受禪稱帝,改年號為“延興”。
李夫人死後,拓跋宏一直跟著皇祖母文明馮太后生活。
馮太后不僅是幼帝拓跋宏的撫養人,更是北魏“女主天下”的實際掌權者。
北魏太和十四(公元490)年九月,文明太后薨逝以後,拓跋宏才終於得到機會主理國政。
四年後,二十七歲的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名義遷都洛陽,並改漢姓為“元”。
他在延續文明太后治國理念的基礎上大膽進行改革,立“三長制”,使得北魏大批德才兼備之人登上政壇,為推動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屯田制”等改革使得百姓生活得到提升,華夷各民族大融合,相容幷蓄。
——
縱觀元宏的一生,其對國家進步的執著追求,可謂“至死方休”。
其中有個細節: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正月初七,孝文帝從鄴城回洛陽皇都,途徑已逝愛卿李衝的墓碑。
這個正當壯年卻飽受病痛折磨的君王,已經預感自己‘命不久矣’。
也感慨愛情、婚姻的個體悲劇及南伐結果的差強人意。
悲傷不能自已,哭得像個孩子。
在他旁邊悉心照顧之人,是他的弟弟彭城王元勰。
兄弟二人組隊南下代齊的日子,孝文帝的皇后馮氏不安本分,於京都大肆攬權、大搞私情,和一個叫高菩薩的御醫私通。
馮皇后為鞏固孃家實力,逼迫孝文帝的小妹彭城公主嫁給弟弟馮夙。
彭城公主不答應,和女婢逃離皇都,去到南方找皇兄元宏告狀。
元宏抵達洛陽,先不找馮皇后論罪,而是找一個叫蘇興壽的小黃門秘審。
蘇興壽將馮皇后與人私通之事全盤托出。
孝文帝隨後拘捕高菩薩和雙蒙,吊起來打,拷問出實情。
到這時候,馮皇后還在垂死掙扎。
她的母親常氏找來女巫作法,以求鬼神降災於元宏,詛咒他說:“病殃殃的軀體早日歸西”。
馮氏痴心妄想自己能像文明太后在世時那樣女主天下,垂簾聽政。
孝文帝充分掌握皇后偷情的證據以後,一天夜裡,他命人帶馮皇后來突審。
命她跪在含溫室的東廂房,距離自己的御榻兩丈多遠。
高菩薩等人一個個被壓來對質。
馮皇后的姦情和罪惡昭然若揭。
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也來了。
孝文帝元宏讓他們坐下,指著馮氏道:“過去她是你們的皇嫂,從今以後則是路人,你們再不必對她客氣。”
接著又道:“這婦人想要拿刀刺我的脅下,我因她是文明太后孃家的女兒,不願廢她,只是把她虛置宮中。如果這婦人還有絲毫廉恥之心,或許能自取一死,以死謝罪。故而你們不要誤以為我還對她還有什麼情份。”
彭城王和北海王離開後,馮皇后痛哭流涕,說求情的話。
孝文帝不給她機會,命人把她拖拽著出去。大家都以為馮皇后會羞愧自盡。
實則不然。
一直到孝文帝南征途中駕崩,馮皇后都死皮賴臉好好活著。
最後到最後,她被孝文帝元宏的幾個弟弟依照遺詔鴆殺。
——
孝文帝元宏在已故愛卿李衝的墓前哭泣不已。
回到洛陽以後,他命人找來留京主政的任城王元澄,問他:
“朕離開京城這段時間,鮮卑舊習多少得到改變沒有?!”
元澄回答說:“日新月異。”
孝文帝又問:“朕入城時,看見車上坐的婦女都還戴著代京時流行的帽子,穿披小襖,完全沿襲舊俗。任城王怎麼能說日新月異呢?!”
任城王元澄回答:“穿戴的人少,不穿戴的人多。”
孝文帝聽完十分慍怒,道:“任城王呀,你這說的是什麼話呀?!難道你是想滿城婦女戴帽、穿小襖嗎?”
元澄聽完臉色驟變,後退脫下官帽下跪,再不敢說什麼話。
孝文帝和元澄之間的對話,頗能說明他對“胡漢一家、鮮卑漢化”的執著以求。
後世學者將其有生之年的舉措總結為——“孝文帝改革”。
——
元宏在皇宮養病期間,日理萬機,殫精竭慮,結果病情有增無減。
南齊加緊北上的步伐。
南齊太尉陳顯達、平北將軍崔慧景,率領四萬聯軍北伐魏土。
北魏孝文帝先是派遣中山王元英領兵抵抗。
陳顯達與元英交戰,屢獲大捷。
二月,冰皮始解,乍暖還寒。
南齊軍圍攻北魏馬圈城超過二十天,城中糧食斷絕,守城將士吃死人肉和樹皮維持生計。
舉城出逃的那天,被南齊軍捕獲和斬殺的人,將近兩千。
南齊主帥陳顯達順利入駐馬圈城,命副將莊丘黑率精銳部隊包圍北魏的雍州城。
關中危在旦夕,北魏孝文帝再無心養病,急命內監召元澄進宮,道:
“敵寇陳顯達率兵侵擾我國,戰無不勝,我方還士氣衰落。朕若再不親自出徵,恐怕無法抵禦他們。”
任城王考慮陛下身體,極力反對。
三月初四,孝文帝抱恙親征。
因為僕射李衝已死,氣死李衝的李彪也遭免官,留守京師協助元澄主持大局之人,換成領軍於烈和右衛將軍宋弁。
元宏天子車駕只用四天抵達梁城(今安徽鳳臺縣境內)。
北魏振威將軍慕容平城接受詔令,率領五千人馬救援順陽城。
順陽太守張烈此前為抵抗南齊崔慧景瘋狂攻城,沒日沒夜戰鬥,幾乎彈盡糧絕。。
孝文帝的病情卻一天天壞下去。
元勰在跟前伺候皇兄,即算病入膏肓,可南征大大小小的戰役,他還是要親自部署。
月底,孝文帝暈倒過去,不省人事。
車駕北還,路過今河南鄧州東南谷塘原行宮時候,孝文帝元宏駕崩。
彭城王元勰秘不發喪,派人往洛陽報喪於任城王元澄。
另派中書舍人張儒持詔赴東宮召太子迎駕。
太子元恪行至魯陽,於父親的靈柩前,即皇帝位。
元恪回京到以後,天下舉喪。
北魏“六輔”輔政,局勢漸趨安定。
隨後幾年,宣武帝元恪不斷鞏固父皇施政的成果:
擴建洛陽皇都,收攏皇權,向北打擊柔然,趁南方禪代之際發起奪邊戰爭等等。
少年天子作為不斷,驚喜連連。
——
可是——
世人最怕“可是”後面的話頭。
隨著宣武帝元恪深戀佛門,信賴奸小,殘害宗親。
北魏朝政日益敗壞下去。
元恪寵愛貴妃高氏,於皇后和太子元昌死得不明不白。
他又重用舅舅高肇,放任其敗壞國政,結黨營私,殘害異己。
元恪一朝薨逝,六歲皇子元詡登基,是為孝明帝。
北魏軍政大權漸漸集中往一個女人手上集中,即元詡的母親宣武靈太后。
和她一起理政的,還有清河王元懌、宦官劉騰,妹夫元叉等人。
北魏帝國積重難返,內憂外患,行將崩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