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圓,很多人認為是中國的產物,其實不是的,銀圓才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
銀圓,在民間稱之為大洋,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最早流入中國沿海地區的銀圓,是西班牙銀圓。是西班牙殖民時期,在墨西哥和秘魯鑄造的。16世紀流入中國之後,是有閒階級的一種玩物和收藏品,並不流通。
到了乾隆58年,也就是1793年清政府最早在西藏鑄造銀幣,稱之為“乾隆寶藏”。這是銀圓中國化的開端,接著道光年間臺灣福建兩省開始仿製銀圓,也開始區域性流通。到了光緒年間,清朝開始大規模鑄造銀圓,把銀圓作為流通貨幣,中國也開始了貨幣銀本位。後來各省紛紛鑄造銀圓。
民國之初,開始正式的銀本位貨幣制度,最著名的銀圓就是我們說的袁大頭。民初,清朝的銀圓和民國的銀圓並用。孫中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鑄造的銀圓按照當時的度量衡為六錢九分七釐,成色為90%。
到了袁世凱鑄造的袁大頭,把圓作為了一個價格單位之後,一塊銀元的重量就變為六錢四分八釐,比孫中山鑄造得又輕了一些。袁世凱之後,確定貨幣銀本位之後,銀圓一塊的重量規定為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9%。含銅量為11%。一塊銀圓的純銀重量為23.493克。而後,,銀圓都是按照這個標準鑄造的。
1935年,孔祥熙為財長,取消銀本位的貨幣制度,但是民間依然認為銀圓比所謂的紙幣更加值錢。
在河南西部經營的別廷芳,骨子裡就沒有把紙幣作為錢來看待,他一直認為銀圓是最為保值的貨幣。儘管他印製了自己的貨幣公雞票,但是流通的時候,外地人到了河南西部,首先要在許昌老河口等地把銀圓換為公雞票。他的公雞票在兌換的過程裡,就積累了大量的銀圓,清朝的孫中山鑄造的、袁世凱鑄造的、各省鑄造的,甚至是外國鑄造的,只要是銀子鑄造的,別廷芳都認為是很值錢的。別廷芳的一生處事規律,就是扳住樹枝捉老鴰。
別廷芳的成大久公司,是一個股份公司,別廷芳和他的第七個老婆以及兒子,一共入了三份,一份是5000塊銀圓。別廷芳司令部的副司令們都各入一股,西峽口商鋪的老闆也都入了股份。成大久由司令部軍需主任、內鄉財局局長王子久經營,在內鄉馬山口、湖北老河口、襄樊、漢口和上海都有公司和商鋪,在重慶有一家銀行。別廷芳養活南陽抗敵自衛軍常規與非常規20萬人,主要的經濟來源靠成大久公司和重慶的銀行。當然開始的時候,依靠的是剿滅刀客和土匪之後的山寨銀圓,還有我們說的別廷芳在自己的管理地域徵收的煙土過路費和押運費。別廷芳禁止吸鴉片,但是提倡種鴉片煙,從而徵收很高的稅收。走上正常治理軌道的時候,就依靠自主的經濟力量和經營的成大久公司的經濟力量和重慶銀行的經濟力量來執行。
別廷芳去世前,遺囑裡說不再經營成大久和重慶的銀行,結算之後,竟然有四億塊銀圓的變現。這個數字可靠不可靠,現在已無可查之證據。也有人說有8億之多,這個數目有些吹牛逼。其實袁世凱只鑄造了7500萬塊銀圓,而各省鑄造的銀圓卻不計其數,還有清朝留下來的銀圓也是不計其數。別廷芳堅信銀本位的貨幣制度,是對孔祥熙發行的紙幣的不信任,所以自己發行公雞票,又把公雞票兌換為銀圓。
按照別廷芳死後成大久公司結算出來的銀圓是4億塊,就是一個大數目。剛開始每股5000塊銀圓,就會兌換到很多倍的銀圓。這些銀圓分紅到入股的人,每個人都得到了一大筆財富。包括西峽口十幾個大商鋪,也包括別廷芳自己。他的三股,獲得回報也是巨大的。
這些銀圓最後到了哪裡?主要是散落在西峽民間,掩埋在大地之中和山寨之中。西峽民間總有人偶然挖到一罐銀圓或是兩罐銀元,就是這些銀圓很小的一部分。被資料記載的有別廷芳的兒子別瑞玖在西峽口解放之前的1948年春,把150萬塊銀圓埋在陽城張堂老家院子裡的核桃樹下。埋銀元的時候是在夜裡,別瑞玖讓一個啞巴長工和自己埋的。別瑞玖以為啞巴不會說出去,結果是啞巴是個聰慧的啞巴,最後領著工作隊挖出了銀圓,全部上交給了剛剛成立的南陽行署。還有一個記載是西峽第一任縣長孫榮檄,原本是南陽地下黨的領導人之一。他熟悉王子久,做通了王子久的工作,在西峽回車宵山挖出了10萬兩白銀,在丹水七峪一口枯井中挖出來別廷芳留給自己第七個妻子的10萬塊銀元。這個雙十萬上繳之後,孫榮檄受到了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孫榮檄最後到了雲南,最高職務是副專員。
還有很多銀圓民間認為埋在老虎寨的後寨,還有很大一部分埋在宵山。當然還有一部分屬於商鋪的,就散落在民間。少年時代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家商鋪的掌櫃一輩子積攢了不少銀圓,後來埋在老鸛河的一個黑柳樹林裡。他是在深夜裡埋的,放一塊石頭做記號。誰知當夜暴雨傾盆,老鸛河洪水爆發,把黑柳樹林颳走了,銀圓也就無影無蹤了。我把這個故事寫在系列的散文《寨與樹》裡,獲得了2019年的《莽原》文學獎。
銀圓是從銀子做的,銀子是石頭冶煉的,石頭是從大地裡挖出來的,所以銀圓埋到大地裡,也算是回老家了。誰偶然挖到了一罐銀圓,是誰的福分。挖不到不要強求,找銀圓的事情最好別幹,沒有一罐銀圓外財的命,挖銀圓就是瞎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