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浩渺如煙的歷史之中,曾有數個王朝在時間的長河中興衰迭起,它們在興盛之時,都燦爛如朝陽,但在衰頹之際,又都脆弱如蟬翼。當一個王朝步入寒冬,總會有千千萬萬被壓迫與剝削的底層百姓拿起手中的武器將之推翻,也正因如此,歷史中才記載了許多位憤然起義的領袖。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就是元朝末年第一個組織起義的領袖人物,他的名字叫方國珍。
作為少數民族當政的王朝,元朝政府在設立之初,就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手握權柄享受遼闊疆域的蒙古人自然地位最高,而被蒙古族踏於馬下的漢族百姓則地位最低。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蒙古當權者們並不將漢人當做真正的人來對待,無法平衡民族間的關係,也為元朝的統治埋下了禍根。在當時,漢人百姓承擔著非常高昂的賦稅,在這種重壓之下,甚至有很多百姓因為吃不上飯而餓死,但與此同時,元朝政府內部的腐敗卻不斷加劇,蒙古貴族們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全然不關心漢人的死活。
一個王朝到此地步,接下來往往免不了迎接來自各地受盡苦難的百姓的起義,而方國珍就是其中之一。方國珍之所以會起兵反元,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因為形勢所迫,因為方國珍當時從事的是販賣私鹽的生意,雖然危險,但利潤卻相當可觀,實在犯不著以身試險,與偌大的元王朝作對。
但人在江湖,哪能沒幾個冤家,碰巧當時與方國珍相熟的一蔡姓人率兵反元,方國珍的冤家藉此機會,向元政府誣告方國珍與其勾連,共謀反元之事。起兵謀反,這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要誅九族的大罪,高高在上的蒙古貴族們更是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會放過一個。無奈之下,方國珍只好帶著家人逃入海中船上,不過在逃離之前,有仇必報的方國珍親手殺了那個告密的冤家,解了自己的心頭大恨。
既然已經背上了反元的罪名,方國珍乾脆集結了數千人,在海上組成了一夥兒海賊,專門劫掠過往的漕運,開始公然與元政府對抗。元政府在方國珍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後深覺不安,便派江浙行省的參政朵兒前去討伐,結果朵兒不僅大敗,還被方國珍活捉,成為了他口中叛軍手下的俘虜。元政府看朵兒不行,又派孛羅帖木兒率軍鎮壓,不想又被方國珍俘虜。接連俘虜了元朝的兩員大將,已被各方起義攪得焦頭爛額的元政府無力繼續派兵與方國珍作戰,只好改變策略,希望能夠招降方國珍。
在元朝末年的諸多起義勢力中,有多方領袖都曾接受過元朝的招降,方國珍也不例外。但接受元朝的招降,不代表心裡真正認同元政府的種種所為。身為漢人,方國珍不會忘記在元朝的統治之下,他們都過著怎樣水深火熱的生活。所以方國珍一邊與元朝周旋,一邊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直到他遇見了朱元璋。
在那個時候,朱元璋已經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一方領袖,他一直知道方國珍的存在,並希望方國珍能夠歸降於他,兩人攜手反元大計。事實上,很多據守一方頗具實力的起義領袖都不願受人招降,畢竟一旦接受了,就難免要仰人鼻息,留在自己的地盤裡,反而誰也管不著。但方國珍卻不這樣想,他雖佔據一方之力,手下有些兵將,卻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他無法帶領部下更進一步,若想長久儲存自身,就必須選擇一個強大的靠山,而此刻擺在他面前的,一方是元政府,另一方就是朱元璋。
方國珍本想在兩方之中盡力周旋,但朱元璋在發現了他的小心思後,卻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在審慎而迫切的思考下,方國珍最後選擇了歸降朱元璋,徹底將元朝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上。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對於方國珍來說,這個選擇的結局關乎於他和手下所有追隨者的身家性命,而方國珍非常值得人欽佩的一點就在於,他既選定了朱元璋,就再沒有過動搖,就這樣跟隨著朱元璋一直走到了最後。
在明朝建立後,方國珍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善待,一直活到洪武七年,最終病逝於南京。方國珍能得到這樣一個好結局,離不開他對自身的精準定位,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不好高騖遠,也不自視甚高,哪怕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後,也並沒有迷失對自己的判斷,而這樣的能力,正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的東西,畢竟只有認清自己,才能走好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