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樣品
早在1929年,列寧格勒紅維堡日茨(KrasnyVybozhets)工廠就進行了各種鋁生產的實驗。這些實驗由傑出的研究員P.P費多蒂也夫(P.P.Fedotyev)指導,他為這種“帶翼的金屬”增添了許多有意義的歷史篇章。
1929年3月27日,第一次實驗得到了8公斤鋁。費多蒂也夫後來寫道:“這個日子可以做為蘇聯完全用國產材料和資源生產鋁的開始而載入史冊。”
列寧格勒的報紙認為,第一個鋁錠應當作為蘇聯工業技術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存入博物館。紅維堡日茨工廠將生產的鋁樣品和一些鋁製品,以列寧格勒勞動人民的名義贈給了全蘇第五次蘇維埃代表大會。
第一次試製鋁實驗的成功使蘇聯有可能建造沃爾霍夫鋁廠和第聶伯鋁廠。沃爾霍夫鋁廠在1932年開始施工,第聶伯鋁廠也在第二年開始施工。
修改了展品說明書
與此同時,在烏拉爾山區發現了相當大的鋁礦儲量。這個發現有一段有趣的經歷。1932年,在烏拉爾礦的一次展覽中,一個名叫N.A.卡茲哈文(N.AKarzhavin)的年輕地質學家對一件展品發生了興趣。這個烏拉爾礦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低品位的鐵礦,但年輕的地質學家被一座含鋁豐富的類似礬土礦的粘土岩石山吸引住了。他分析了這些礦石後發現,這種貧鐵礦石原來是一種極好的制鋁原料。於是,在這一礦區開始了尋找這種礦石的工作,並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根據新發現的礦床,在博戈斯洛夫斯基(Bogoslovsky)工廠建成之後的幾年裡(當時已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建造了烏拉爾鋁廠,這個鋁廠在1945年5月9日這一歷史性的勝利節日開始正式投產。
現在,蘇聯有許多工廠在從事鋁這種“帶翼的金屬”的生產,但是對鋁的需求量仍然不斷增長。鋁仍然主要用於飛機制造業。在用於製造飛機和導彈火箭的金屬中,鋁是最主要的金屬,它佔一架客機的淨重量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或一枚導彈的淨重量的二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等。
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外殼是用鋁合金製造的。美國“先驅者”和“大力神”導彈曾用於發射美國第一顆衛星以及將後來的宇宙飛船送入軌道,它們的外殼也是用鋁合金製造的。鋁還可以用來製造各種航天裝置的零件,如支架、緊韌體、框架、殼體和工具箱等。
“回聲I號”衛星
無線電訊號反射衛星--“回聲I號”,是1960年由美國發射的。這顆衛星是一個巨大的圓球,直徑約有30米,它也是用鋁汽化蒸鍍聚酯薄膜製成的。儘管這一裝置的容積大得驚人,但重量卻很輕--還不到62公斤。
有一種專門研究太陽發射帶電粒子的衛星,它的熒光屏用最純的鋁箔蒙蓋著的。當美國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埃德溫·奧爾德林(EdwinAldrin)登上月球后,他們把一塊表面類似於箔的板開啟並讓它在那兒放了兩小時,用來研究太陽所發射的氣體的影響。為了在返回地球的長途旅行中不出毛病,宇航員把摺疊的鋁箔和在月球上收集的岩石標本放在特製的鋁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