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害怕社交?你需要這篇文章

編輯導讀: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網路的便利性讓很多人線上下社交時遇到障礙。他們不知道怎樣開啟話題,過分反省自己的行為,進而不敢出門社交,造成惡性迴圈。社交恐懼症,在如今的社會上非常常見。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害怕社交?你需要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我想寫給所有跟我一樣,有社交恐懼症的朋友。

對一個社恐者來說,如果他跟一個陌生人約好了要見面,他的心路歷程往往是這樣的:

見面前:會把這個預約看得很重,不斷在心裡想象,甚至導致睡不好。

「明天就要見面了,我會不會表現得不夠好?會不會影響我的形象?」

見面中:會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說話前一定要在腦海中過幾遍。

「我應該說些什麼?好像氣氛有點尷尬,我是不是哪裡又做錯了?」

見面後:會不斷反芻自己的表現,對自己進行評判,尤其是那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哎呀,當時不應該那樣說的,應該這樣做……真後悔。」

不說見面了,甚至有些嚴重的社恐者,連線電話、接微信語音都會有心理壓力,能打字就一定選擇打字,需要回復的資訊能拖就拖,最好拖到對方都忘了這回事 —— 彷彿這樣自己也會更輕鬆一些。

我見過最嚴重的社恐者是什麼狀態呢?別人給他發微信,他一定不會立刻回覆,一定要等到估摸著對方不線上了再回復,因為他受不了那種一來一往的即時對話,那會給他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這個真是朋友,真不是我)

有沒有同感的朋友?有的話,請留言。: )

01

簡而言之,社恐者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四個字:害怕失敗。

這種害怕失敗,會使得每一次的社交,都成為一個巨大的心理負擔。而這種心理負擔,又會帶來兩個結果:

一方面,是極大地提升每次社交的心理成本。因為你需要花費巨大的努力,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才能克服自己對失敗的恐懼;

另一方面,它又會降低社交帶給你的反饋和獎賞。因為這種「害怕失敗」的心態,會驅使你不斷注意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不斷地採用「預防焦點」。從而,你會更加傾向於把每一次的社交,都當作一次考驗,哪怕邁過去了,也體驗不到樂趣和愉悅感,只有「終於撐過去了」的感受。

此消彼長,就會形成一個負面迴圈:越害怕失敗,就越不想去社交;越不想去社交,你就會越缺乏經驗、樂趣和成就感,更加缺乏自信,從而更加害怕失敗……

這種負面迴圈,就像一個黑洞,吞噬著社恐者的精力和勇氣。

但問題就在於:人能不能不社交呢?能不能避免一切跟別人打交道的場景呢?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在現代社會生存,我們必不可少地要跟許多人產生聯絡。不論是工作中的聯絡,還是生活中的聯絡,你幾乎不可能獨善其身。

另一方面,如果長期感到孤獨,缺少必要的社交聯絡,對大腦也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

2015 年一項針對300萬人的元分析發現:社交隔離和孤獨,增加了約30%的死亡風險。(Holt-Lunstad et al., 2015)

這個團隊 2017 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長期缺乏社交,對健康造成的影響,跟嚴重肥胖或每天抽菸超過15支等同。(Holt-Lunstad, 2017)

原因很簡單:人本身就是社會性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那些不善於社交的「獨狼」往往難以適應複雜的環境,因此他們的基因不容易遺傳下來。而能夠繁衍和遺傳下來的,往往是更能夠融入群體的個體。

因此,許多底層的需求模型,都會把「社交」作為人的一項最基本的需求。

比如:近十幾年的研究認為:積極的社會關係,本質上就是人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基本需求,跟食物、睡眠是同等重要的,一旦缺乏就會危及健康。(Cacioppo et al., 2014)

進一步,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也表明: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這些因素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社會關係,它可以非常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幸福感。甚至,有些研究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良好的社會關係,他就不可能最大化他的幸福感。(Aronson, 2012; Baumeister & Leary, 1995; Dunbar & Shultz, 2007)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為自己的存在和奮鬥去尋找意義感和價值感的,換言之就是感受到「自己跟世界的聯絡」,而社交正是獲取這種聯絡最直接的過程。

當然,這裡講的社交,不僅僅是指跟別人去交流、閒聊,而是指構建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聯絡。

舉幾個例子:

  • 比如我透過寫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的觀點和思考,就是一種構建聯絡的過程;
  • 同樣,你去當志願者,去參加一些公益組織,切實地感受到自己「幫到了別人」,這也是一種構建聯絡的過程。
  • 再比如,你寫小說、程式設計序、做音樂,釋出到網上,跟讀者或使用者交流,這同樣是一種構建聯絡的過程。

這些都可以是「社交」。並不僅僅是說,你一定要去「聊天」,才是在社交喔。

當然,線下的、見面的社交會更好一點,因為見面的社交會啟用前額葉更多的部位,對大腦會起到更多的作用;而停留在線上的虛擬社交,多多少少效果會差一些。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有條件的話呢,儘量多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多去進行一些社交,去感受自己跟這個世界的聯絡。

這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健康,降低患病的風險,還可以極大地提升自己的生活幸福感。

02

那麼,對於社恐者來說,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走出社交的第一步呢?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項研究。

2021 年的一項研究,提出了社交中最常見的三種恐懼。分別是哪三種呢?(Sandstrom & Boothby, 2021)

  1. 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許多人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認為跟陌生人談話或交流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情,是具備高風險的,很容易產生尷尬、拘謹、不愉快,從而導致不歡而散。
  2. 對對方感受的恐懼。人們容易認為別人不喜歡自己,也就是前面講過的:會努力從整個交流過程中去找「自己的不足」,再把這個不足無限放大。
  3. 對交流技巧的恐懼。許多人對自我有一個認知:他們認為自己是缺乏足夠的社交技巧的,既不知道如何跟陌生人交談,也不知道如何開始談話和結束談話,因此容易缺乏自信。

研究認為,這三種恐懼,基本可以涵蓋一切社交恐懼的來源。

那麼,結果如何呢?

研究人員讓人們在交流之前給自己的預期打分,再在交流後給實際的感受打分,結果發現:

不論參與者屬於哪種恐懼,抑或是多種恐懼的集合,他們在「社交前」對社交效果的預測和判斷,都遠遠低於「社交後」另一方實際的打分。

簡單來說:

  • 你可能會覺得跟陌生人見面、交流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可能會導致尷尬,但事實上,另一方的打分表明,他們普遍認為交流很順暢、很開心。
  •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對方可能不喜歡自己,但實際打分表明,對方對你的印象普遍比你自己的感受要好很多。
  •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從而不夠有自信,覺得自己不成熟,但實際上,對方很可能會覺得你表現得很棒,甚至比他自己好。

換言之,幾乎所有人在社交之中,都存在一個現象,就是高估了社交的難度,低估了自己的社交能力。(當然,社恐者尤甚)

明白了這一點,你還有什麼可恐懼的呢?

進一步,你還可以這樣去想:當我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好、對方可能不喜歡自己的時候,其實存在一種什麼可能呢?對方也跟我一樣。

是的,我們很容易把社交的另一方放在「評委席」上,讓他給我們的社交能力和表現打分,惟恐自己哪裡做得不對 —— 但事實上,對方是評委嗎?不是的,對方也是選手,也在期待著你的打分。

當你覺得「我那個問題問得好像不太禮貌,是不是有點冒犯」的時候,對方可能也在想「那個問題我好像答得有點敷衍,是不是不太好?」

當你覺得「我拒絕了對方,他會不會耿耿於懷?」的時候,對方可能也在想「我的請求是不是太唐突了,他會不會對我印象變差?」

當你在等待對方給你打分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對方的位置跟你是一樣的,他也在「小心翼翼」地等著你給他打分。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可以佐證。2021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交流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種現象:

雙方都想結束談話,但又都擔心這樣不禮貌,從而被迫讓談話繼續下去……(Mastroianni et al., 2021)

具體而言,在這項研究的調查結果中,只有2%的談話在雙方都希望的時間結束;只有30%的談話在某一方希望的時間結束;而在大約一半的談話中,雙方都被迫說了比想說的更多的話。

所以,當你因為懷疑「我的表現是不是不太好」而感到恐慌時,不用害怕。因為:對方很可能也跟你一樣,甚至比你還慌……

那麼,你的擔憂和恐懼,還有什麼必要呢?

03

事實上,除了前述的研究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結果。

比如:研究表明,人們從與陌生人交談中獲益,往往超出他們的預期(Epley & Schroeder, 2014; Gunaydin, Oztekin et al.,2020; Sandstrom & Dunn,2014a)。

再比如:當人們反思自己的談話能力時,往往會將自己與更外向的他人進行比較,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善於交談,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對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的恐懼。但這種恐懼是雙向的,也就是談話雙方都很容易對自己缺乏信心。(Davidai et al.,2020; Deri et al., 2017)。

另外,在社交中,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Liking gap」。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它指的就是:「我認為別人喜歡我的程度」和「別人實際喜歡我的程度」之間的差距。

一項 2018 年的研究發現:人們總是會低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程度。在所有的社交溝通之後,人們估算的對方對自己的喜歡程度,平均會比實際的喜歡程度低10%。(Boothby et al., 2018)

鑑於這是一個平均值,一定會有一些外向和過度自信的人拉高,所以我個人認為大家可以大膽一點,把自己的 Liking gap 調高一點,比如 20%。

(嚴重社恐者可以調到30%,不用怕,相信我)

實際上,我常常說,對於內向、敏感、社恐的人,最缺乏的能力是什麼?不是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而是不去分析和思考、「頭腦一熱」的能力。

如同前面所說,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去社交,去正常地、自然地跟別人交流的是什麼呢?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障礙嗎?不是的,是我們腦海中所描繪出來的、虛假的恐懼和焦慮。

這種對於「社交失敗」的恐懼,對於「社交疼痛」的焦慮,讓我們躊躇不前,止步於對自我的防衛和損失厭惡裡面。

因此,要破除這種負面迴圈,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透過克服這種內心的恐懼,讓自己邁出一步,再邁出一步 —— 用一個正向的、良性的迴圈,去替代掉它。

社交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對於我們的健康、幸福感和意義感都是至關重要的。

社交也不是一個很困難的東西,絕大多數時候你對它的恐懼,其實都是自己在騙自己。

它就像吃飯、睡覺一樣重要,同樣,也應該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不要對它抱著過高的期待和目標,把它放低一點,讓它成為你生命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把它跟你的形象、評價、標準鬆綁。

你會發現,它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

04

那麼,有些什麼小技巧,可以幫助社恐者比較輕鬆地開啟社交呢?

1. 共同體驗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社交,或者如何找到話題,那麼,共同去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十分有效的辦法。

具體的形式非常多。線上的,比如參加同一個社群,同一個活動,看同一本書、同一部電影;線下的,比如參加一個同好俱樂部,同一個培訓班,同一個

課程,一起玩密室、桌遊、劇本殺……

這些,都是製造共同體驗的方式,也是可以迅速拉近陌生人之間距離的方式。

2. 從「一席之交」開始

很多社恐者可能存在這麼一個擔憂:如果我多了一個朋友,那麼我是不是得維繫這份友誼?感覺好麻煩啊,突然就不想交朋友了……

其實,社交併不是說你一定要有很多好朋友,我們其實也可以去尋找和構建許多的「一席之交」。

什麼是一席之交呢?這是我自己命名的概念。舉個例子:你參加一個活動,認識一個陌生人,剛好有共同話題,於是聊了一會,度過了一段舒服的時光,臨別了各自致意,也不用保留聯絡方式,隨緣看下次能不能碰到 —— 這就是一席之交。

簡而言之,就是毫無壓力,「用完即走」的陌生人社交,不用擔心會對自己造成任何維繫的成本和心理壓力。

這種一席之交至少會有三種方面的作用:

  • 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因為對方不太可能跟你產生交集,因此你可以不用太拘謹;
  • 開闊眼界,在交流中帶來新資訊的刺激;
  • 獲得各種可能性和機會,開啟對某個領域、某個行業、某種興趣和生活方式的視野。

3. 提升透明度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總是被教導說,要含蓄,要委婉,不要太直接。

但研究表明:在社交中更充分地表露內心想法,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往往具備更高的主觀幸福感;與此同時,他在社交上的得分也會較高,更不容易出現矛盾和衝突。(Human L et al., 2019)

因此,在交流和溝通之中,你不妨更真誠、更坦率一些,去表露和展現更多的自我,不需要為了自己的形象,而刻意去營造某種「人設」。

舉個例子:對方聊到你不喜歡的話題,或者提出不太方便的請求,不妨直接一點告訴對方;同樣,如果你對一個話題有興趣但不夠了解,也不妨明確講出來,不需要為了所謂的「面子」而去不懂裝懂。

一方面,你想讓對方更加真誠地對待你,那麼你不妨先真誠地對待他。這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另一方面,真誠地表露自我,也能夠更迅速地發現你跟對方是否契合,從而篩掉不契合的人,找到觀念更加一致、更加能夠聊得融洽的朋友。

4. 成長心態

儘管前面講過,社交最好的狀態,是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讓自己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但在最開始,如果你實在缺乏自信的話,你也不妨把它想象成一種闖關打怪的過程 —— 在生活中不斷創造各種人際交流的機會,透過每一次機會,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

這種機會,可以是幫別人一個舉手之勞,回答一個問題,打一個電話,跟陌生人搭話……諸如此類。

去想象:你每經歷一次這樣的微小的交流,你的「社交經驗值」就又往上漲了一點,再漲了一點……

這會是給你帶來不竭動力的好辦法。

05

最後,如果你實在不喜歡社交,也不用過分勉強自己。

我在舊文也講到過:我們可以把「缺乏社交」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想社交」,另一種是「不能社交」。

它們分別對應著心理學中的兩個術語:獨處(Stay alone)和孤獨(Loneliness)。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前者是隻需要輕度的社交,不希望把太多的時間、精力花在社交上,主動選擇少去社交(注意是少,而不是完全沒有社交,人是不可能完全不社交的);

而後者是存在社交需求,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社交恐懼、社交焦慮),難以跟別人進行有效的社交,導致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

如果你是前者,那不需要太擔心:有研究表明,雖然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危害健康,但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獨處,可以感到寧靜、恢復活力,同時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Akhter‐Khan et al., 2021)

那麼,什麼樣的人屬於前者呢?通常來說是高度內向的人。他們不太需要從社交中獲取太多的獎勵,反而,對他們來說,社交會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他們需要的是適度的、靈活的社交。

另外,喜歡獨處的人,也有一定可能是比較聰明的人。因為聰明的人往往意味著更高的適應能力,因此他們受環境的干擾和影響會更少。以及,聰明的人擁有更高的能力去獨立解決問題,對社交支援的需求會更低。

因此,如果你實在不喜歡社交,發自內心地不想去社交,那也沒有關係。因為很可能,你並不是真的「社恐」,而是對你而言,你並不需要透過社交,來獲取生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那麼,你可以把社交的頻次調低,調到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節奏,去「適度」社交即可,不需要太過於去迎合外界。

畢竟,讓自己感到舒適、快樂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作者: Lachel,60萬關注的深度思考踐行者,專注於心理學和認知思維,虎嗅2020年度作者,36氪等多家平臺特約作者。公眾號:L先生說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zPxhoBDlFo3bT8RGGmQ_Gw

本文由 @L先生說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類: 情感
時間: 2021-09-19

相關文章

一篇文章,講清楚長津湖的來龍去脈
隨著電影<長津湖>的熱映,關於這場戰役的討論和爭議也多了起來,其實爭議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因為對歷史的材料.資訊.過程瞭解得不夠清楚,因而產生了質疑性質的爭議,另外一種則完全是立場問題的爭議 ...

選鞋不求人——這篇文章告訴你跑鞋到底怎麼選

選鞋不求人——這篇文章告訴你跑鞋到底怎麼選
最近經常收到小夥伴發來的諮詢資訊,我要換一雙鞋,有推薦嗎?我一個同學要買雙跑步鞋,有推薦嗎?下圖的小夥伴,一個是慢跑了6年的,第二個是半馬140的,另一個是半馬145左右的,他們竟然來問我這個5公里配 ...

收藏起來!一篇文章,帶你快速瞭解歐盟CE認證的不同模式和要求(附公告機構授權證書)

收藏起來!一篇文章,帶你快速瞭解歐盟CE認證的不同模式和要求(附公告機構授權證書)
建材類產品出口歐盟申請CE認證時,涉及到協調標準的確認和認證模式system的選擇.歐盟最新建材法規Construction products(CPR)Regulation(EU)No 305/201 ...

這篇文章,寫給剛剛進入大學的你們

這篇文章,寫給剛剛進入大學的你們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許剛剛結束軍訓,已經正式開始了本專業的知識學習了.此時的你,也許正就讀於自己心怡的專業,正憧憬著畢業後的美好生活?也許正處於迷茫當中,因為,這不是你最初想要的專業?不管怎樣,請耐心 ...

《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再登央視,再上朗讀者,再讀這篇文章

《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再登央視,再上朗讀者,再讀這篇文章
<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再登央視,再上朗讀者,再讀這篇文章 太年輕的朋友們是不適合讀莫言的,閱歷淺的也是如此.這些人,很難接受莫言描繪的那種髒兮兮灰暗暗的鄉下情景,那種厚重的,喘不過氣來的 ...

不會寫《中秋節致好友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或許能幫到你

不會寫《中秋節致好友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或許能幫到你
大家好,我是跟著名著寫作文,這是我的第182篇原創文章.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快到了.這個時候,你肯定有很多話想跟某個人--比如說轉學的好友.在外工作的父母--說, ...

毛主席因一篇《論持久戰》足以稱為戰略大師,這篇文章厲害在哪?

毛主席因一篇《論持久戰》足以稱為戰略大師,這篇文章厲害在哪?
一.<論持久戰>有多神? 大家看了<論持久戰>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哪裡是戰略預測和戰略規劃呀,明明更像是戰後的總結.文章整體上預測到了抗日的各個階段和結局,毛主席真是古今中外的戰 ...

北海潿洲島遊玩全攻略:只看這篇文章就足夠了

北海潿洲島遊玩全攻略:只看這篇文章就足夠了
國慶停更幾天,是因為出去玩了. 重點玩了北海的潿洲島. 相信很多廣西人都知道那裡. 我現在把遊玩攻略.避坑指南.大致花費給大家介紹下,讓大家更省錢.更安心.更愉快地去潿洲島玩耍. 先談談我對潿洲島的感 ...

頓號、逗號、分號,傻傻地分不清楚!這篇文章教你區分

頓號、逗號、分號,傻傻地分不清楚!這篇文章教你區分
公文中頓號.逗號.分號是使用最多的標點符號,但使用最多,不等於使用得好,這幾個標點使用有時是很難區分的,甚至有的大筆桿子也經常犯迷糊.老王今天就迎難而上,來談談這幾個標點符號的使用區別. 一.從標點定 ...

雪茄外面的玻璃紙別急著扔,先看看這篇文章再決定

雪茄外面的玻璃紙別急著扔,先看看這篇文章再決定
抽過雪茄的朋友都知道,很多買回來的雪茄都套著一層"玻璃紙",放的久的還呈現棕黃色.那麼這層"玻璃紙"有什麼用呢?養護雪茄需要取下來嗎? 1.玻璃紙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過敏性鼻炎會在秋季高發?能根治嗎?這篇文章終於說透了

為什麼過敏性鼻炎會在秋季高發?能根治嗎?這篇文章終於說透了
很多人喜歡秋天,因為到了秋天,天氣變得涼快了,可以暫時告別酷暑. 但也有很多人討厭秋天,因為一到秋天,就總愛打噴嚏,流鼻涕. 過敏性鼻炎,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根據相關機構 ...

家用吸塵器怎麼選購?彆著急看完這篇文章再說
吸塵器在家庭衛生清潔中充分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協助客戶大大減少了家務活的工作量與耗費的時間,提升 了清潔的高效率,並且應用十分簡單易行,輕輕鬆鬆入門,早已變成許多家庭家居傢俱的必不可少電器之一了,可 ...

注意了,公積金的6大用途,這篇文章可以幫你省十幾萬

注意了,公積金的6大用途,這篇文章可以幫你省十幾萬
大家對於公積金的用途,只知道表面的,就是關於住房貸款這一塊,當員工連續足額繳存公積金 達到6個月或者12個月以上,就可以在買房.租房上,先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用於購房或者租房. 根據 ...

傻傻的分不清比亞迪DM、DM-I、DM-P?那就把這篇文章看完吧!

傻傻的分不清比亞迪DM、DM-I、DM-P?那就把這篇文章看完吧!
最近比亞迪的DM-I車型異常火爆,提車要等2個月甚至更久.以比亞迪高階電動漢為列,目前的車型中就有漢DM,漢DM-I已經在路試,DM-P後續肯定也會跟進.對於比亞迪DM.DM-I.DM-P這三種混動系 ...

看完這篇文章,他立馬拆了窗簾

看完這篇文章,他立馬拆了窗簾
門窗是家庭不可缺少的,發展到至今門窗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遮風擋雨,防盜防蚊等基本的功能,現在的門窗更加講究美觀時尚.智慧定製,門窗已成為建築的"眼睛",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內 ...

住房買新區還是買老城?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住房買新區還是買老城?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住房買新區還是買老城? 首先,這個問題是不可能一概而論的,一.二線大城市為一個量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又是另外一個量級,不同的量級和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小城市而言,莫斯建議你,能買新區還是儘量買新 ...

預算20萬左右,選蒙迪歐還是亞洲龍呢?看完這篇文章再決定吧

預算20萬左右,選蒙迪歐還是亞洲龍呢?看完這篇文章再決定吧
在20萬級中型車中,不少人選車都會在蒙迪歐和亞洲龍之間糾結,到底這兩款車該怎麼選?眾車網為您綜合了兩車的參配.銷量.優惠資訊.口碑評分等多個方面資訊,力求透過全方位對比為您提供最有價值的選車建議. 蒙 ...

黃瓜種植:如何澆水,有哪些注意事項?這篇文章算是說明白了

黃瓜種植:如何澆水,有哪些注意事項?這篇文章算是說明白了
在作物的栽培中,我們常常將土.肥.水管理稱為高產的手段,而在這三者之中,我們更是將水稱作高產的靈魂,種植黃瓜也不例外.黃瓜生長對水分有哪些要求?針對種植時間的不同,如何給黃瓜澆水?有哪些注意事項? 黃 ...

帶娃坐火車,先看看這篇文章

帶娃坐火車,先看看這篇文章
暑假就要來了 悠長的假期 正是帶著小朋友們一起 遊歷祖國大好山河的時機 然而 不少家長朋友的心聲卻是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熊孩子放暑假 一想到要帶娃外出,我的內心就很複雜 好奇.好動是小朋友的天性 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