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選擇處理器的時候,更重要的,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這一方面要看你決定要花掉的預算來進行配置,其實處理器效能在工作型別的資料運算和遊戲型別的快速運算之間,完全是兩個極端,要想兩者兼顧,那就得弄頂配型別的那一種,一般價格都比較高,如果預算不高的話,那隻能選擇最適合自己也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方面,比如說玩遊戲的自然是購買遊戲效能更突出的,要是傾向於工作型別,比如說大資料運算或者圖形運算,3D建模之類的,那自然又是額外的選擇。
遊戲方面主要還是看主頻高低,核心數很多時候反而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當然只是相對於資料處理型別來說。而主要做資料運算的那自然是在核心構架比較好的這一系列處理器上,優先傾向於高核心多執行緒的,因為處理速度要快一點,這個前提和上面文章所說的不衝突,每一款處理器之間都是有差異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自然要精細的選擇。至於渲染,圖形工作,3d建模之類的對於處理器的效能要求也是極高的。
總之簡潔的就是一句話,玩遊戲看主頻,大量資料計算還是看核心數多執行緒,渲染圖形工作之類的差不多兩者都要兼顧,尤其是對於顯示卡要求方面。i51135G7和R75700U那個好,天梯圖是R75700U比較好,但是為什麼i51135G7的頻率比R75700高呢?只有核心一樣的情況下蔡以頻率來論效能,就好像如今2.0GHz的筆記本U,即便頻率只有2.0G,也比10多年前的4.0GHz的奔4強,其實就是論“PC效能”更靠譜一點。
另外,天梯圖這個東西,展示的其實是綜合的分數,也就就是說,在它上面,更弱的多核>更強的少核,但是應用場景畢竟是複雜多變的,有的場景需要低延遲、有的場景只能靠單核,尤其是筆記本還有更受限制的散熱環境,論起實際效能就更復雜了,所以天梯圖也是隻能作為參考資訊。自己組裝臺式電腦,主要用途打遊戲,看電影,聽歌,遊戲主要想打英雄聯盟,但必須保證能流暢執行吃雞,整機帶螢幕,預算8000,應該分多少錢出來花在CPU上?
要看怎麼定義流暢了,之前 8100 + 1050ti 中配跑 30 幀左右,吃雞不是那麼吃 cpu 的,省錢升級下顯示卡比較重要。mips公司自己生存艱難,已經多次被賣了。隨著光刻工藝水平和CPU處理位寬的不斷提高,架構優勢不再,退出也只是遲早的事,估計以後人們也就只記得精單的ARM和復多的x86了。龍芯只是相容mips指令集,並不是從imagination那裡把mips xxx core的ip給直接買來了,所以算到跟海思一檔是不公平的。
另外尼康光刻機乙烷,已經淪落到只有液晶面板光刻機了,現在光刻機要看荷蘭。把deepin歸為“深度定製”,我覺得妥、也不妥。從早期起步來說,deepin確實是從定製起步,不過現在已經不是“定製”這麼淺層次的事情了,比如整個桌面以及大量常用app都重新設計、實現了,比如倉庫也在逐步獨立出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在ubuntu倉庫上附加一個倉庫。(舉例說,大家不會說ubuntu是對debian的深度定製吧)。
最後,在國產伺服器方面,深度對接龍芯也是在國內廠商中最積極也是技術最靠譜的,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國產系統(比如中標、普華等),真的只是換個logo換個面板而已(當然,實際上也做了許多苦力活,把所有用到的軟體包都在mips上編譯打包一遍),其實,debian的mips64的port,背後也有deepin巨大的支援,deepin幫忙撮合debian和龍芯,買龍芯的機器給debian做build farm,目前負責這一塊的dd(syq)是imagination的,同時也是deepin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