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據歐洲議會官方網站訊息,歐洲議會當天以570票贊成、61票反對、40票棄權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一項“新歐中戰略報告”,要求歐盟制定新對華接觸戰略。該報告一方面稱中國是“重要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卻打著“人權”旗號攻擊中國,宣稱中歐之間是“制度性對手”。
且還妄圖挑戰一箇中國原則,要求歐盟加強與中國臺灣地區的貿易關係、推動雙邊投資協定,還鼓吹歐盟應協助臺灣地區,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活動。
顯然這是繼9月1日, 歐洲議會外委會以60:4透過的涉臺報告的後續,在1日的這份報告中也是強調,呼籲歐盟提升與臺灣的“政治關係”等。但在這之前,歐盟說一不二的經濟支柱,德國同中方通了電話。
9月10日晚,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了電話。在電話中,默克爾表示,近年來德中、歐中關係發展有很多值得總結之處,我願同中方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努力,推動德中、歐中雙方致力於透過對話彌合差異,妥善處理分歧。歐中投資協定對歐中雙方都是互利共贏的,希望能夠儘快順利批准生效。德方希望同中方加強疫苗合作。
從時間上來看,9月26日的德國大選將至,這次應該是默克爾最後一次以德國總理身份與中方對話。
那麼,歐盟的動作是因為領頭羊默克爾說話不再管用了?還是德國故意為之?值得注意的是,在15日,中方還拒絕了德國的一個請求。
9月15日,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已拒絕讓德國“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停靠中國港口。
據悉,今年3月,德國國防部剛宣佈“巴伐利亞”號將巡航“印太地區”並穿越南海後,就有訊息傳出,德國一方面向美國等盟友宣示支援所謂“南海航行自由”,一方面又希望這艘護衛艦能夠訪問上海港或青島港。
但中方表示“關於這艘軍艦的行動,德方前後公佈的資訊過於混亂,中方將在德方充分澄清有關意圖後作出決定。”
或許,德國派艦訪問是在試探中方底線,歐洲一直想做的就是“以臺遏華”。畢竟在9月1日,歐洲貿易委員會也討論了IPI草案。
擬定草案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歐盟本土企業在國際招標中免受不公平待遇,且草案中明確提到了,會將不開放公共市場的第三國企業排除在合同外。
德國媒體分析,一旦透過有可能會成為向第三方施壓、開放市場的“武器”。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企業,有很大的機率會被歐盟排除在公共採購合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