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中國科學家眼中的科研與創新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中國科學家眼中的科研與創新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也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之一。一項科學發現能夠開闢一項顛覆性的應用研究領域,而基礎科學的水平是應用研究的靈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階科學顧問杜祥琬表示。

9月18日,由中國科學報社、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創新中國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杜祥琬表示,基礎科學跟應用學科之間的辯證關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科學的革命性的突破能夠引領創新的方向,能夠開闢新的領域;二是應用研究提出的基礎科學的問題可以反哺和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科學的發展。

杜祥琬舉了一個高能鐳射研究的例子。高能鐳射是一個非常具備應用性的課題,也是“863”的一個重要方向。傳統研究高能鐳射,主要是透過提供功率、能量,但實際上決定最終結果的不僅僅是光束能量,還有光速質量。光速質量是平方關係,而光束能量是線性關係。所以,高能鐳射搞得好壞,與其說取決於功率、能量,不如說是取決於光速質量。也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最終高能鐳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基礎學科需要豐厚的人才,在應用研究中才能解決重大難點問題。對於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杜祥琬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現在國家提出了建設科技強國這一目標,科技強國的一個標誌應該是基於厚重的基礎研究的科學發現能力,也就是要講科學發現,有了這個基礎才有那麼多顛覆性的技術。所以,對科技強國的內涵的認識應該明確,基於厚重的基礎研究,應該重視科學發現能力。

第二,基礎研究要做好重在環境,要培養環境和氛圍,要鼓勵科技人員有自己的興趣,讓他去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給一點寬鬆,給一點寬容,包括坐了幾年冷板凳還出不了成果,也應該寬容他,要寬容失敗。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可能有十個失敗,只要有一個成功,國家就會有重大的基礎研究進展。

第三,基礎研究在於人,要從小培養,讓青少年成為有創新素質的一代新人,要鼓勵孩子們愛質疑、愛提問題,不光學還要問,這才是最根本的,我覺得這是中國現在缺少的。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所以,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中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劉嘉麒表示,從事科學的人,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必須潛心敬業,孜孜以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工作當成責任,把專業作為事業。對所研究的領域能夠達到了痴迷的程度,這時候才能做出成績。

劉嘉麒還指出,創新是基礎研究的靈魂和本質。

“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地科學,並沒有出現大的突變,一些理論和認識已經老化,必須要有新的理論和方法。”劉嘉麒說。

劉嘉麒特別強調,創新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紙上談兵還不夠,創新必須得創業,有創業才能促進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把理論變成實踐,把科學變成財富。

“創新和創業有密切的聯絡,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創新是指導創業,反過來創業又能夠觸動創新。我這幾年跟一些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感覺到,創新需要聰明智慧和靈感、想象力,創業不僅需要這些,還需要有周密的策劃、設計,腳踏實地,對事物有敏感性的能力。能創新的倒不一定能創業,反而能創業的一定能創新。”劉嘉麒說。

曹臻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席科學家,也是中國第四代宇宙線研究的帶頭人。在位於四川西南邊緣、平均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上,除了鑲有1145個與蒼穹輝映的湖泊外,還有一座位於海拔4410米、佔地1.36平方公里的探測站正逐漸張開它的“眼睛”,這就是在建設過程中就已取得重大科學成果的LHAASO(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作為“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案,其核心目標是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研究。

“1987年,中國在羊八井啟動了中日合作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海拔4300米,當時僅有幾間小平房。”曹臻表示,1994-2009年,他在美國參加了國際上最大的一個宇宙線的觀測實驗,那時確實擴充套件了空間,也融入了國際宇宙線研究,但總感覺這樣的研究根基不紮實,發展空間狹窄,後來美國放棄了這一領域的基礎研究,回到國內後就趕上了科技興國這樣的大潮,抓住了這樣的機會。

對於中國宇宙線研究發展,曹臻對一件事感觸頗深。2000年,曹臻的博士導師丁林塏教授一共帶了8名博士,最終留下來做宇宙線研究的只有曹臻一人,現在曹臻做了導師,他的學生大部分都留在了國際和國內的宇宙線界,成為骨幹力量,而且很多在國外學成後回到國內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經過了四代人的努力才能發展到今天的宇宙線事業,進入了一個正迴圈,希望未來的研究不僅吸引中國科研人員,也能夠吸引國際研究者投入到這個領域。”曹臻說。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09-20

相關文章

專家談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專家談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在四代人的努力下,位於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中文名"拉索")已經開工建設,並且產出了亮眼的科學研究成果. 9月18日,在主題為" ...

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基礎研究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

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基礎研究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
作者丨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 李子鋒攝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基礎研究不同於一般工作,它非常專業.非常嚴謹,是一項艱鉅而神聖的 ...

“十三五”期間中國十大心血管基礎研究 | 北醫三院心血管內科肖晗/張幼怡團隊研究成果入選榜單

“十三五”期間中國十大心血管基礎研究 | 北醫三院心血管內科肖晗/張幼怡團隊研究成果入選榜單
9月17日,在中國心臟大會(CHC)2021暨第六屆中國血管大會(CVC)開幕式上,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公佈了"十三五"期間中國十大心血管病基礎研究論文名單,北醫三院心血管內科肖晗/張 ...

現在對CAR-T研究最活躍的地方是中國,陸道培醫院成績矚目

現在對CAR-T研究最活躍的地方是中國,陸道培醫院成績矚目
目前中國註冊CAR-T臨床試驗數目已經超過美國,一躍成為全球首位,超越了最早開啟CAR-T臨床試驗的美國.截至2020年6月,全球CAR-T治療臨床試驗登記專案542項(資料來源於www.clinic ...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超過日本,瑞士位居榜首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超過日本,瑞士位居榜首
疫情期間,全球政府和企業是否仍在加碼創新投資? 當地時間9月20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對此給出的答 ...

用科技迎接未來 DR PLANT植物醫生於第十九屆中國科學家論壇獲獎

用科技迎接未來 DR PLANT植物醫生於第十九屆中國科學家論壇獲獎
2021年9月18-19日,第十九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於北京成功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發現>雜誌社聯合主辦.北京植物醫生生物科技 ...

中國建材集團:改革啟用力創新促發展 助力經濟發展與美好生活

中國建材集團:改革啟用力創新促發展 助力經濟發展與美好生活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日前,中國建材集團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在西寧正式投產,實現了單線年產3000噸高效能碳纖維生產線設計和高階成套技術自主可控,提高了國產高效能碳纖維的自主保障能力.同時,該生產基地採 ...

“2020-2021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九大創新趨勢”釋出
■ 馬豔 10月10日,在"第二十一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代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了"202 ...

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第十屆大會暨創辦十屆盛典

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第十屆大會暨創辦十屆盛典
2021年9月19日上午,由中國未來研究會產學研分會.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第十屆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CC ...

科學史上的遺憾:這5位中國科學家曾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 奇點科學

科學史上的遺憾:這5位中國科學家曾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 奇點科學
(1947年頒發給愛德華·維克多·阿普爾頓爵士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章.圖源 | Wikipedia) 諾貝爾獎公佈時間又快到了,說起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就不得不提到屠呦呦. 2015年10月,因發現 ...

諾貝爾獎為什麼不青睞中國科學家?

諾貝爾獎為什麼不青睞中國科學家?
每次到了諾貝爾獎公佈的時間,總有很多人很糾結,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總是外國人,中國人幾乎沒有,難道這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 一直以來,個人的愚見,諾貝爾獎頒給的通常都是在某個領域有本質和開創性 ...

深耕“專”研,中國科學家在水稻領域又有新突破

深耕“專”研,中國科學家在水稻領域又有新突破
王二濤研究員現場釋出成果.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文.圖(除署名外) 在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中,磷是必需的營養元素,但大量施加磷肥卻又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如果能透過叢枝菌根共生來幫助吸收,對 ...

他是中國科學家的天花板 三軍儀仗隊為他抬棺 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人

他是中國科學家的天花板 三軍儀仗隊為他抬棺 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人
錢學森,一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兩彈一星卓越功勳,譽滿全球的中國科學家.可以說,要是沒有錢老的辛勤耕耘,我們的導彈.航天事業就不可能取得現在的傲人成績,也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 ...

又是中國科學家!哈工大研發出能治癌症的機器人,動物實驗已成功

又是中國科學家!哈工大研發出能治癌症的機器人,動物實驗已成功
你敢相信嗎?中國科學家又立功了! 近日,根據9月18日財聯社科學訊息,中國哈工大研發出了一種奈米機器人,對於輔助治療癌症非常有意義.那麼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 經過了解,它可以攜帶藥物進入人體內,透過 ...

業內首發!“中國芯”再獲突破,美院士感慨:中國科學家不睡覺嗎

業內首發!“中國芯”再獲突破,美院士感慨:中國科學家不睡覺嗎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晶片比較落後,大量高尖端晶片不得不依賴進口,我們雖然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至2020年底,我國晶片自給率不足30%,每年要從海外進口3500億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仿水黽微型機器人 實現微型機器人在水面遊動、跳躍、翻滾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仿水黽微型機器人 實現微型機器人在水面遊動、跳躍、翻滾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仿水黽微型機器人 實現微型機器人在水面遊動.跳躍.翻滾]日前,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在微型機器人領域取得新進展,該所科學家研發的仿水黽微型機器人可在紅外光與磁場的聯合驅動下實現可程式設 ...

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中國科學家精密儀器檢測揭示太歲之謎

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中國科學家精密儀器檢測揭示太歲之謎
在中國歷史上,太歲向來被視為"極陰之物",被認為"其性大凶.觸之不祥",所以古來便有"太歲頭上動土"一說. 很顯然,這是古人無法解釋太歲身上 ...

捕捉幽靈般微弱的訊號!中國科學家計算模擬重離子碰撞中產生的馬赫波

捕捉幽靈般微弱的訊號!中國科學家計算模擬重離子碰撞中產生的馬赫波
作者丨黃辛 科學家計算模擬的重離子碰撞中由噴注誘導的馬赫波的影象.波線代表光子,箭頭直線是噴注,紅色和黃色代表馬赫錐波能量密度,而綠色代表擴散尾流.虛線圓圈代表兩個碰撞的原子核.研究小組供圖 近日,中 ...

一個年逾花甲的中國粉絲眼中的邁克爾•傑克遜

一個年逾花甲的中國粉絲眼中的邁克爾•傑克遜
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寧夏體委一個年逾花甲的中國粉絲眼中的體工大隊工作,當時為了豐富運動員的業餘文化生活,單位在運動員宿舍樓開設了閱覽室,購置了數量不少的圖書和訂閱了許多報刊雜誌.有一天我在閱覽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