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銅鏡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展,共展出先秦至清代近200件銅鏡及相關文物。其中,唐代月宮鏡、“賞得秦王”四瑞獸銘帶鏡,以《女史箴圖》為基調的仕女圖場景再現,吸引了不少觀眾眼球。
中秋始於這面鏡子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始於唐朝,其前身是“千秋節”。唐玄宗時期,百官敬獻“千秋鏡”為皇帝祝壽,唐玄宗鑄“千秋鏡”回贈群臣。後來“千秋節”逐漸演化為“中秋節”,銅鏡也成為傳統節日必備之物。
此次展覽“繁華入鏡”板塊,展出了一面精美的月宮鏡,該鏡直徑15.7釐米,背面雕刻著月宮、玉兔、嫦娥等象徵中秋的傳統圖案,正是唐代中秋節民間互贈的代表作。仰望月滿之夜,明鏡與明月相耀生輝,團圓和幸福之意傳承至今。
▲月宮鏡(唐代)
“這面銅鏡因為被氧化,有了一層銅鏽,不夠明亮了。”山西青銅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古人使用銅鏡,怎麼保持明亮?一是日常擦拭,二是隔一段時間,由專業的磨鏡匠人打磨。
“明鏡高懸”最初的模樣
“這類銅鏡影響深遠。”山西青銅博物館工作人員重點向觀眾介紹了“賞得秦王”四瑞獸銘帶鏡,該鏡背面有四隻瑞獸,身形柔健,在長滿花草的內區裡,作繞鈕奔跑狀,外圈銘有“賞得秦王鏡,叛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20字。
▲“賞得秦王”四瑞獸銘帶鏡(唐代)
相傳秦始皇設明鏡,“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後人以秦王鏡喻贊君子,強調品行高潔、光明正大。後被引用到衙門陳設中,稱“秦鏡高懸”或“明鏡高懸”,喻意官吏辦事斷案公正、廉潔、無私。
以鏡鑑人傳承至今。山西青銅博物館館長梁育軍介紹,“現在我們強調要‘照鏡子、正衣冠’,也是強調要正直前行、廉潔公正。”
仕女圖景再現
展館中心處,精心佈置了一幕古代女子梳妝的場景,將仿製銅鏡、鏡架以及梳妝器具等按照歷史特點還原陳設。
▲還原陳設仕女梳妝場景
此次展覽專案負責人史倩羽介紹道,這個場景參考的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鏡架來源於宋金磚雕上的圖案,傢俱陳列來自唐代,雜糅了各個時代的特點。
觀眾可走進展覽,化身展覽中人。記者也現場感受了一把“理鬢插金釵、紅粉塗腮”的情景。端坐銅鏡前,彷彿穿越至古代女子閨房,沉浸式體驗“對鏡貼花黃”,氛圍感拉得滿滿。相比現代鏡子,銅鏡明亮度差一些,鏡中人影偏黃一些,但確實能滿足日常使用。
▲體驗照銅鏡
整個展覽以歷史脈絡為主線,由“天工開物”“見日之光”“繁華入鏡”“照見生活”四個單元組成。展覽將持續到2022年3月13日,觀眾可關注“山西博物院”公眾號預約參觀。來源:山西雲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