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由於氣候轉暖,冰雪消融,造成洪水氾濫,一片汪洋之中,農田和房子都被摧毀,人民流離失所。
鯀以堵治水
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召集各部落首領商討治洪良策。各部落首領推薦鯀(gun三聲)去治理水患,堯對於鯀的能力有些懷疑,覺得他並不適合,但礙於當時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便姑且讓鯀去試試。鯀以堵塞之法,用於治理水患,歷經九年,耗去不少人力物力,水患仍然氾濫。有記載鯀因治水不力,被堯流放於羽山,而後死於羽山。
堯舜禪讓
堯到了年老之時,便尋思著找一個德才兼備之人繼承自己的位子。經過手下人多次舉薦,最終選定了舜,堯對於舜早有耳聞,知其人秉性寬厚善良,便以三年之期考察舜,讓舜管理政事。舜秉著一貫的勤勞肯幹,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了不少成績,也得到了各方肯定。堯覺得他的確是個德才兼備之人,是繼承自己位子的不二之選,便舉行了禪讓儀式,將帝位禪讓給舜,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舜繼位後,派鯀的兒子禹前去治理水患。禹得父親治水不力的前車之鑑,殫精竭慮,發誓一定要治好水患。領命之後,便帶著人跋山涉水,對黃河做了一次整體的考察,當時的氣候惡劣,工具落後,考察之路不僅艱辛還十分驚險。考察完畢,禹對水情認真做了研究,選擇了與父親鯀相對的治水之法“疏”。十年間,禹帶領著人們鑿水道,將洪水引入大海,疏通了一條又一條河渠,徹底制服了水患。在當時的民間,傳聞禹為了治水,十年間三過家門而不入,而禹的這種舍家為國,公而忘私的精神,至今被人傳頌。
夏王朝出現
禹治水有功,深得民心,舜年老後便由他接替部落聯盟首領之位,後人尊稱他為大禹。而此時的氏族社會已發展到了晚期。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生產的物品不僅可以維持生計,還有了剩餘,各氏族部落首領以職權之便,將所剩產品據為己有,從而出現了私有制。部落首領積攢了大量財富,從而變成了貴族。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加,各部落為了搶奪,戰爭不斷爆發,而戰爭中的俘虜被抓之後也會變成貴族的私有財產——奴隸。漸漸地形成了兩個階級,奴隸和奴隸主,而此時的氏族社會,在崩潰邊緣。
大禹的家族,在當時已是無比顯赫的貴族。禹在年老時,曾召集各部落首領,應召而來的首領,有千千萬萬之多並且都是執玉帛而來,沒有應召而來的,便會被視會大不敬而斬之。可見,禹在後期,已不僅是部落聯盟首領,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國王。
禹年老後,同樣以禪讓制將位子禪讓於伯益,可伯益早亡,夏部落勢力強大的貴族擁立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置。自此氏族社會的禪讓制正式被廢除,“天下為公“之世,進入”天下為家“。
啟繼位後,便用夏命名他所建立的王朝,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若要嚴格論起來,大禹才算是夏朝的開國之君,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