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在外界的目光中,美國都市一片繁華景象,人潮川流的快節奏下,充滿了主流社會的聲音。
圖片來源/Google
遊客在繁華的商城裡“一擲千金”,白領族在高聳的寫字樓裡高談闊論,但金錢無法覆蓋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當我們把鏡頭轉向地下,一座城市蕭條與破敗的一面也逐漸展露出來。
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地面上的行人紙醉金迷,縱情享受著財富與冒險的猛烈碰撞,全然不知他們腳下的平行世界——在長達460公里,複雜、陰森、晦暗的下水道及隧道網路裡,住著上千名無家可歸的“鼴鼠人”。
圖片來源/Google
曾有謠言說,這些“鼴鼠人”的眼睛已經適應了終日黑暗與不見光,他們為了生存,迫不得已吃老鼠和被人們丟棄的食物,甚至是不太幸運的流浪漢。
縈繞在這群“特殊”流浪漢身上的疑團實在太多,為了查詢真相,英國記者珍妮弗 · 託斯實地調查了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並驚訝地發現:那個流浪社群井井有條,人們繁衍生息,選舉首領,甚至配備有完整的熱水與電力供應。
這些失業流浪漢、癮君子、迷失者或者殘疾人,將黑暗世界打造成永久庇護所。白天他們沿街乞討,在垃圾箱裡苦苦搜尋,到了夜晚,他們便返回自己潮溼的地下營地。在那裡維繫生存,亦或是寂靜死去。
蝸居地下的生活,同樣危機四伏,比如偶然的搶劫和謀殺、暗中滋生的細菌與傳染病,還有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每當暴風雨席捲這座城市,住在地下的人們便隨時面臨著房屋被沖走或被淹死的危險,努力經營的“家”也可能毀於一旦。
對他們而言,需要對抗的不僅僅是舉步維艱的生活,還有搖搖欲墜的尊嚴。
暴雨後的隧道
圖源:Reviewjournal
再活一次,還會選擇來這裡
艾薩克是鼴鼠人傳說中的核心人物。
在喧鬧城市和繁忙大街下方,是延伸到遠處的高架橋空洞,艾薩克在漏洞和縫隙爬行,在遠離電網和書籍的黑暗隧道生存,像墳墓一般。
“這是一個避難所,是一個尋求和平和逃離混亂的地方。”艾薩克回憶起隧道的安穩生活,眼睛發亮,帶著微笑,這就是他經受打擊後的庇護所。
圖片來源/Google
艾薩克的人生經歷很特別,人生的前半場一直奮進:取得新聞學學士學位、成為模特,隨後又進入電視攝製組,再後來繼續換軌道,成為加勒比地區導遊.....但加勒比的誘惑實在太大,他沉迷於金錢,開始向美國販毒。
很快,他因不義之舉,受到法律制裁,手中的積蓄一掃而空。他也因此失去朋友,失去自我,從此一直睡在河濱公園的隧道里。
這條隧道自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被流浪漢所熟知。後來,流浪漢逐漸多了起來,一個、兩個、三個,成百上千,集結起來,最終演變成小型流浪漢部落,他們在這個被遺棄的空間搭建起繁榮棚戶區。
圖片來源/Google
對單身漢而言,這或許只是一個落腳的地方,但對無家可歸的情侶而言,這裡更是他們小家,簡陋但溫馨。
史蒂文和女朋友凱瑟琳就是隧道人。這對“苦命鴛鴦”在地下已經居住5年了,他們絞盡腦汁將房間佈置了成一個獨立溫馨的空間。一個書架、一個衣櫃,在腐蝕不堪的牆面上掛上掛畫,還用飲水機制作了洗浴間。倘若能無視地面上積蓄的汙水,那麼這也勉強算是一個合格的房間了。
史蒂文和他的女友凱瑟琳
圖源:Austin Hargrave
“我們的床來自公寓大樓外一個垃圾站”,史蒂文向《每日郵報》解釋說。“我們撿到的主要是人們丟棄的東西。一個人的垃圾是其他人的黃金。為了避免尷尬,我們在深夜去撿垃圾,所以人們看不到我們。”
而他們來隧道的原因,也是因吸食毒品而失業。為了更好生活,開始戒毒,走上正常軌道,並靠賭場打工維持生計。
他們還嘗試著在客人走完後,在賭場老虎機裡檢視是否有意外留下籌碼。還真有一次,他們幸運地在機器上發現了997美元。
圖片來源/Google
對於這些無家可歸的人來說,地下隧道提供的幫助比市政收容所更大。原因在於兩點:他們看電視、抽菸、睡覺,相互尊重隱私,不大聲喧譁,沒有愚蠢行為,這裡是他們永遠不會被趕走的家;
其次這裡也是很多流浪漢在跌落人生低谷、失去一切後,舔舐傷口、縫合傷疤的安穩生存之道。
“能夠再活一次,我還會選擇這樣生活麼?”艾薩克在他2014年去世前的最後一次採訪中說道,“是的,毫無疑問。”
貧富差距及社會資源分配的溝壑
“我感受到了死亡的腐臭味道,更飽受現實無法逾越的溝壑。”
據流浪者聯盟統計,2015年每月都有大概5.8萬到6萬人睡在紐約市收容站,創下了經濟大蕭條以來的記錄,而這個“危險的”數字已經持續增長了6年。
與地面燈火輝煌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無數無家可歸的人寧願像老鼠一樣,生活在地下。
正如紐約市的社會現狀,80%的住房人口是由家庭組成,很多家庭需要做多份工作才能達成收支平衡。更直白的現狀是,2014年,5個行政區中有大約4.2萬無家可歸的兒童。
圖片來源/Google
實際上,結束現狀的關鍵問題所在,是人們無法負擔高房價的住房。
美國人房產持有成本較高,譬如在美國購買房子後要繳納很高的房產稅,很多人是買的起房子但養不起房子。
距離來看,如果一個美國人買了一套30萬美元的房子,那每年還要繳納百分之二左右的房產稅,算下來也有5000美元,這樣的稅給買房的人帶來了一定的負擔,很多人因為這樣就不願意買房了。
與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8月曼哈頓的租金中位數漲了超過7%。與此同時,從2013年到2014年,經濟適用房的配額少了60%。
因此,房產消費才是核心根本,而其他問題,諸如毒品問題、家暴問題只是併發症。
圖片來源/Google
此外,在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會議報告指出,全球財富不均已經“失去控制”,少數億萬富豪們攬入鉅額財富而極少承擔相迎社會責任,致使低收入人群陷入貧窮困境。
在美國西雅圖,坐落著許多世界知名企業,經濟發達,但與此同時也有一道扎眼的風景線——大大小小的帳篷城構築著悲情底色。
那些億萬富翁掌管著企業,也支配著鉅額財富,以此來左右於己有利的政策。在美國過去20年間的1800項政策中,其中45%都包含著富裕基層的授意。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產階級和低收入階層對政策產生影響的案例,幾乎沒有。這種現狀在美國田納西州很普遍,醫療保險體系不完善、低收入人民參保人數受限、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
圖片來源/Google
為此,州政府提出要推行新的醫療保險制度,但幾家歡喜幾家愁,就在新的法案即將推行之際,由科赫兄弟資助的某組織提出反對意見,直接導致議案流產。
顯而易見,在富人階級眼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質量與他們毫無關係,而他們也不願為此買單......
“鼴鼠人”一直存在
隧道人或者鼴鼠人不僅在美國遍地生存,還在全世界各地以各種形式頑強地存在著。不論是中國香港的“棺材屋”,或是韓國的地下室“寄生蟲”,都有他們的身影,被逼無奈屈居壓力之下。
在中國香港,40萬每平米的高昂房價,壓迫的不僅僅是受疫情衝擊的年輕人,還有成千上萬漂泊的窮困家庭。
圖片來源/Google
祖孫三代人無法實現獨立擁有房產的夢想,成為有尊嚴的人們,他們只能三代都蝸居於棺材屋、天台屋、劏房…… 極端惡劣的居住環境,映射出貧苦大眾的心酸日常。
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香港頂尖的跆拳道運動員倩兒和 Rainny 因為沒有收入來源,不得不擠在5平米的廉租房...... 她們沒有床鋪,沒有單獨的房間,就連東西的擺放都成為問題。
圖片來源/Google
倩兒是中國香港跆拳道史上成績最好的女將,亞運排名第五,平日裡,兩個人一邊教班賺錢,一邊籌備比賽,收入還算穩定。
但在過去的一年中,因為疫情影響,大批的跆拳道館盡數關閉。這不僅切斷了兩個人的收入來源,更讓他們失去了日常訓練的場所。
不得已之下,他們只能拆掉房間裡的床鋪,添置上訓練器械,在5平米的狹小空間裡努力訓練,一不小心就會撞到牆壁或是倒向衣櫥......
圖片來源/Google
他們為何沒有選擇中國香港政府,具有福利性的安置住房呢?只因供不應求達到了極端的程度——全香港有將近30萬人在輪候公屋,在每年開放的名額只有2萬,不是政府不想解決問題,而是建造公屋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申請人數的增幅。
於是,有人輪候了三四年才入住,也有人等了十幾年才等到機會。在這裡,“居者有其家”,成了小機率事件。
一個普普通通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成為千千萬萬貧民心中的天方夜譚。
曾經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就深刻揭露了韓國貧富階級分層鮮明、房屋寸土寸金的現狀。影片中樸社長一家四口居住在寬敞、明亮的深宅大院,而金基澤一家四口擠在逼仄、陰暗、潮溼的半地下室。
韓國學者孫洛龜在《房地產階級社會》中談及,在2005年,韓國統計廳曾進行調查,發現全國有58.7萬戶(2018年,這一數字減少到38萬)家庭、142萬人像金基澤一家那樣,在地下室裡過著鼴鼠一般的生活;其中,95.4%居住在高度城市化的首都圈地區。
居住在半地下室,對這些貧困家庭而言,是致命的打擊。
圖片來源/Google
首先是異常窘迫的生活方式。《寄生蟲》中金基宇和金基婷把手機高高舉起來,搜尋免費的WiFi訊號,與外界絕緣、將就的生活方式始終吃力。
其次是難以忍受的衛生條件。金基澤發現家裡有蟲子,就讓全家忍受刺鼻的氣味,開窗“蹭”街道上噴灑的消毒劑來殺蟲;韓國73%的地下住房有黴菌問題,與此同時,裝有換氣扇的地下住房卻不到總數的1/3,這讓金基澤一家身上散發著刺鼻的味道,被形容成“葡萄乾放久了的味道”,暗無天日、密不透風的地下室永遠讓人煩悶。
再次,一家人性格也被環境改變,非常怯懦。逼仄、陰暗、狼狽的地下室,讓他們沒有自尊、沒有自由,更沒有自信,與敞亮、大氣的豪宅相比,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就已經標明瞭身份差距、貧富階層差距。
清晨,冰涼、蒼白的光線射入隧道里,鼴鼠人慢慢甦醒,迎接他們的是日復一日的舉步維艱。處在一個美麗國家的背面,餘生遠離“物質豐饒”,然而,他們還會有更好的選擇嗎?
外界的風吹草動、電閃雷鳴都會對那個小小的窩造成毀滅性打擊,但他們依然選擇這個敞開的、露天的只屬於自己的地盤。
只因地面的燈火輝煌給不了他們一片安身的樂土,這裡始終是他們最後的尊嚴。
作者:Anna。在四維空間永葆熱情與好奇的探索者。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釋出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上海譯文《《寄生蟲》“衝奧”成功的背後,是142萬韓國人的“鼴鼠生活”》
人物《紐約鼴鼠人:真實與傳奇 | 長報道》
土逗公社《鼴鼠人:被騰退的紐約窮人,地下隧道里的佛系人生》
精英說《“我還沒死就住進了‘棺材’!”香港運動員情侶棺材房曝光,背後蝸居生活有多心酸?》
Vista世界派《大量美國人,像老鼠一樣死在下水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