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難以計數的中藥方劑中,六味地黃丸可以算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如果姑且不論是否對症使用,六味地黃丸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中成藥。
究其原因,深入人心的“腎為先天之本”的中醫理論應該是關鍵原因之一。
但凡出現身體虛弱,免疫力減退等情況,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腎虛了,該補腎了。這時,大名鼎鼎的具有補益肝腎功能的六味地黃丸多會成為首要選項。
隨著現代多種渠道的宣傳和引導,六味地黃丸的應用不僅限於補腎,而且被廣泛用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通風、免疫力低下等多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六味地黃丸獲得當前的江湖地位,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因為不只是在現代,在古代的很長時間內,六味地黃丸也是備受推崇的。
六味地黃丸是由“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化裁而來。《金匱要略》塵封了將近千年,到了北宋仁宗年間才重見天日,腎氣丸也是此時才逐漸被髮揚光大,不過此時的腎氣丸還稱為崔氏腎氣丸,至於崔氏是何方高人,我還沒有看到權威的論證,不過這一點也很少有人關心了,崔氏二字也逐漸淡忘,被省略了。
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乙對腎氣丸進行了化裁,去掉桂枝和肉桂,將生地改為熟地,用於治療小兒囟門不合等症,這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六味地黃丸了。
明末清初的醫學家趙獻可繼承併發揚了宋元滋陰派的理論,在其所著的《醫貫》提到“先天之火乃人生立命之本,養生治病莫不以此理。”將腎臟之於人體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極力推崇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可以綱維一身之疾病”的神奇效果。
《醫貫》因具有“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特點,使中醫辯證治療變得很簡單,所以一經發行便廣泛流行,並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深遠。
趙獻可稍後的醫學名家、醫學批判家徐靈胎對此極為憤慨,並特意撰寫一部《醫貫砭》,採用跟帖的形式對《醫貫》逐條進行批駁,非常有意思,也特別有啟發性。
至於趙獻可與徐靈胎之爭孰是孰非,到現在也沒有官方的明確答覆,《醫貫》還被當做中醫經典廣為發行,六味地黃丸(包括六味地黃丸加減而成的一系列方劑)已經成為最為常用的中成藥。
當然,六味地黃丸在千百年中一直被廣泛使用,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其確切的療效。作為一款經典名方,六味地黃丸組方精妙,補中有瀉,不惟補腎,兼顧肝脾,將中醫的思維方式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六味地黃丸僅有六味藥,藥簡而力專,必須是在對症應用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效果。
並且中成藥藥量固定,很難兼顧個體差異,這也會影響六味地黃丸的使用範圍。
所以雖然應用六味地黃丸的人群很多,但其中對症應用的情況並不是很樂觀。
今天就簡要說一下糖尿病與六味地黃丸的一些關係。
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開始,歷代中醫經典著作多會涉及消渴病的論治,所以關於消渴病的中醫理論和案例均是非常豐富的。
在中醫理論中,對於消渴症的治療,有“治消渴之法,以治腎為主,不必問其上中下之消也”的說法。雖然關於消渴症的病因有諸多解釋,但在治療上,尤其是出現“渴”與“小便多”的症狀時,終究還要將重點放到腎臟的調理上。
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中醫消渴病包括糖尿病,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盡科學的。現代醫學理論中的糖尿病與中醫傳統理論中的消渴病有諸多交集,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比如消渴病中的三消症狀,很多糖尿病患者是沒有的。
中醫理論多認為消渴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肺、胃、腎、心、三焦,但現代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要比之前複雜得多。用傳統中醫理論去解釋糖尿病的所有情況,難免會有牽強附和之嫌,並也會導致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
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是非常多樣的,無論是透過西醫西藥方式,還是透過中醫中藥方式,寄希望於一種方案便能解決所有問題肯定是行不通的。
這也是很多人長期應用六味地黃丸去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卻沒有明顯效果的原因所在。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在於治療肝腎陰虛,而現在比較常用的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如:參芪降糖顆粒、津力達顆粒等也多是集中於氣虛、陰虛。
透過多年的工作經驗發現,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陽虛、陰陽兩虛的比率要比腎陰虛的多很多。
而且,在很多時候,身體表現出的階段性問題並不是以腎臟為主。有時是失眠、情緒緊張等問題明顯,這時就需要調理心臟、肝臟了;有時則是以便秘等問題為主,這時就需要重點調理脾胃了。
當然,六味地黃丸還有很多注意事項和服用禁忌。
以上種種情況,當然也就不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