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死敵,為了核計劃, 這些年美國沒少制裁它。2015年,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大國好不容易達成協議,伊朗放棄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三年後,川寶宣佈退群,伊朗繼續搞濃縮鈾。睡王上臺,兩國又眉來眼去,想談一談,但看起來沒那麼容易。
伊朗核問題,生動反應了美伊之間的關係,互不信任, 彼此敵視。伊朗有石油,美國有美元印刷機,本來是可以經濟互補的,就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嗎?很可惜,從歷史而言,不能。
(一)英俄瓜分伊朗
伊朗是個文明古國,祖上也曾闊過。
兩千年前,伊朗人在居魯士大帝和大流士大帝的帶領下,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後來,信仰拜火教的伊朗人和羅馬人幹仗,跟拜占庭帝國掰手腕,民風彪悍,武德充沛。
中東沙漠裡的阿拉伯人信伊斯蘭教之後,如有神功護體,打得伊朗人連滾帶爬。伊朗人委屈地接受了伊斯蘭教。現在的習慣做法,是把伊朗歷史分為兩部分,信拜火教的前伊斯蘭時期,還有就是改宗之後的伊斯蘭時期,以公元7世紀為分界點。
信伊斯蘭教沒多久,中亞的突厥人來襲,然後就是恐怖的蒙古人,他們先後征服伊朗,成為統治者。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是遊牧民,屬文化落後分子,來到伊朗,相當於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迅速被同化,也信了伊斯蘭教。
大航海之後,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世界各地的老帝國和西歐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大清、印度莫臥兒,都慢慢落入帝國主義的陷阱,伊朗塊頭更小,自然逃不過。
大概1800年之後,伊朗在英、法、俄幾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左右逢源,或者說左躲右閃,避免翻車。好在拿破崙失敗之後,法國退出爭奪,三國演義變成二龍戲珠。
伊朗北部有個亞塞拜然行省,地理位置及其重要,靠著裡海,分別與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接壤,是抗擊這兩大勢力的橋頭堡,這個行省的總督一般是個王子,而且往往能繼承大統。套用我們的說法,就是太子守國門。
俄國和伊朗在這個地方沒少打仗,一三五互毆,二四六組織後勤補給, 周天間歇性休息,局勢緊張就加班繼續打。
對大英而言,如果伊朗被俄國佔領,印度就將不保。所以,決不能讓俄國獨吞伊朗。英國人時不時給伊朗送溫暖,立保證,讓它不至於崩潰。
後來,英俄密切配合,劃分了在伊朗的勢力範圍。北邊歸俄國,南邊屬英國,中部地區給伊朗。也就是說,伊朗人能做主的土地只有中間那塊,南北都是外國人說了算。
國家的軍隊哥薩克旅,在俄國人手中,交通和銀行在英國人手中, 就連和俄國、阿富汗、印度的邊界,也是外國劃定的,伊朗人在自己的國家,就像一個旁觀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打完,俄國爆發了革命,布林什維克奪取政權後,放棄了在伊朗的特權。英國人感覺自己在伊朗就像綠巨人,橫著走都沒問題。地位要靠條約保證,兩國簽訂了一個協議,大概意思就是伊朗付錢請英國人來做太上皇。
伊朗人不幹,不停鬧。蘇聯回過味來,這是要把伊朗變成反蘇前沿的節奏,於是出兵威脅,讓英國人滾。英國國內壓力也很大,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區都維持著龐大的駐軍,開支極大,戰略上必須收縮。印度事務部寧願保衛印度自己的邊界,而不是將資源浪費在緩衝國。
事已至此,剩下的問題,就是英國如何體面撤出。
(二)巴列維王朝
英國人選中了一個上校擔任哥薩克旅的指揮官,讓他維持伊朗的秩序。這個上校就是巴列維。
巴列維出身農村,父親早逝,十幾歲就跟著舅舅混哥薩克旅。在那個很少人能識文斷字的年代,他堅持自學讀書寫字,軍事天賦也很高,40歲時已經是分隊指揮官了。
巴列維接手哥薩克旅之後, 發動政變,推翻內閣,擔任軍隊總司令和國防大臣,幾年後乾脆廢除前朝國王,讓制憲會議走流程,立自己為王。
巴列維是個民族主義者,鼓勵考古,推廣信仰伊斯蘭教之前的伊朗文化,還清除伊朗語中外來的阿拉伯詞彙,淨化伊朗語。他極力反對婦女戴面紗,有人抗議王后不戴面紗參觀宗教場所,巴列維大發雷霆,還用馬鞭抽打抗議者。
有人說巴列維是英國人扶上臺的,這話其實不對,英國人只是把他推上了哥薩克旅指揮官的位置,後面的事都是按他自己的意願辦的。他的政策其實是以獨立自主為基調的。
比如,英國控制的英伊石油公司,結算方式非常不透明,巴列維直接廢除了公司的特許經營權。之後談判重籤新的特許權,明確結算程式,讓伊朗所得的利潤與產量掛鉤,保底收入為100萬英鎊,且以黃金結算。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伊朗的政策是保持中立,但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在它的北部打仗,英國為保護石油佔領了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伊朗同樣中立。英俄要求伊朗驅逐德國人,並且徵用伊朗大鐵路,巴列維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隨後,昨日重現,俄國佔了北部,英國佔領南部,並約好戰後半年內撤離伊朗。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為小鬼,要有自知之明,你跟著一個神仙,它能為你遮風擋雨,你說我兩邊都不站,那兩邊都要打你,因為怕你會投靠對手。
巴列維被迫退位,被流放,死於南非。英俄就繼承人問題沒談攏,最後讓他的兒子繼位,這就是小巴列維。
俄國曾經是緩衝區狂魔,布林什維克革命之後,先是理想主義了一把,要搞世界革命,還放棄一些之前帝俄佔領的土地,後來發現理想主義不能當飯吃,現實問題還是要用現實邏輯,於是撿起傳統智慧,致力於構建緩衝帶。
在歐洲,就是東德、波蘭這些國家,在東方,是外蒙古,在南方,蘇聯很想把伊朗變為緩衝國。
英國撤軍之後,蘇軍還賴著不想走,走了就沒法緩衝了。伊朗把蘇聯告上聯合國,說它耍流氓。英國人趁機搞事,扶植部落民,保護它在伊朗西南部的利益。美國總統調兵遣將,威脅蘇聯,你不走,我就來。蘇聯雙拳難敵四手,撤軍了。
(三)摩薩臺
撤軍之後,伊朗人盯上英伊石油公司,要將其國有化。此時距離老巴列維重籤石油協議,已經過去了20年,時代在改變,帝國主義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要求國有化的人中,摩薩臺喊的聲音最大。
摩薩臺曾經連續四屆擔任國會議員,因為反對國王,被老巴列維囚禁,徹底禁止參政。現在,摩薩臺老樹發新芽,繼續反對國王--小巴列維。
摩薩臺主持議會,提出將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的提案。首相拒提案,被人暗殺。繼任的首相無法掌控局面,辭職。
有議員起鬨,說誰提出誰執行,不如讓摩薩臺做首相,推進國有化事宜。這位議員認為,摩薩臺一直在議會做反對派,放嘴炮,根本不敢接受要承擔責任的具體工作。沒想到,摩薩臺說:好的,我來。
英國國內也在搞國有化,英格蘭銀行、煤礦、航空、運輸和鋼鐵等都實現了國有化。但伊朗怎麼能打英國控股公司的主意呢?盎撒人能做的事,波斯人就能做?
英國這麼雙標,主要是經濟原因。英伊石油公司是英國的搖錢樹,對炸成廢墟的英國經濟而言,十分重要。還有面子問題,阿貓阿狗都能對帝國資產動手動腳,真把大英當大清了?
英國的對策有四點:撤走人員、凍結存款、阻止貸款、抵制購買。具體來說,就是撤走英伊石油公司中的英方人員,導致公司停擺;凍結伊朗在英國銀行的存款;勸說美國不要貸款給伊朗;組織國際社會抵制購買伊朗石油。
對英國而言,頭兩點只要動動滑鼠就能完成,後兩點比較難,需要別國配合。讓摩薩臺沒想到的是,英國人居然也做到了。
對於阻止貸款這點,需要放到美蘇冷戰的背景中來看。摩薩臺越來越依賴於一個叫圖德黨的政黨,而圖德黨聽命於蘇聯。對美國而言,最重要的是伊朗不能被蘇聯控制,摩薩臺這麼做,等於是投靠對方陣營,想要貸款,沒門。
至於抵制購買的成功,也要看到國際石油生產過剩的情況。市場供過於求,英國人擋在伊朗家門口,說你們去別家買,大家覺得其實沒啥損失,還不如給英國一個面子,日後好相見嘛。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上臺之後,決定聯合英國和伊朗國王,把摩薩臺趕下去。分工是這樣的,英國軍事情報局6處(MI-6)和伊朗親英美人士策劃,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執行,順利完成任務。摩薩臺被軟禁, 直到去世。
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拿成捆現金僱傭伊朗人,趕首相下臺,讓伊朗民族主義者深受刺激。從此以後,美國干涉內政,國王是美國的傀儡,這種印象就深入人心了。
摩薩臺失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士集團不再支援他。在伊朗,教士集團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畢竟伊斯蘭信仰根深蒂固。教士集團是支援國有化石油公司的,但隨著摩薩臺越來越專制,謀求更大的權力,教士集團不能忍,轉而反對他。
教士集團能頂你上位,也能拉你下馬。小巴列維估計沒從這件事學到什麼經驗,忽視了教士集團的利益,20多年後,交了一筆更昂貴的學費。
(四)極度親美
摩薩臺之後,小巴列維完全控制了局面,美國大幅增加了對伊朗的援助,伊朗則執行親西方反蘇聯的政策。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伊朗的地位十分重要。
中東地區的石油,主要儲藏在波斯灣地區,最大產油國是沙特。雖然沙特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極端流派瓦哈比派,但只要控制了沙特,周邊小的產油國就不敢造次,穩沙特可穩半個中東,所以美國從來不管沙特是不是民主,是不是價值觀一致,把沙特作為核心盟友。金本位廢除之後,沙特的支援構成了石油美元的基礎。
波斯灣的另一邊就是伊朗,伊朗的石油儲量高居世界第四,在中東僅次於沙特。如果能拿下伊朗,整個波斯灣就完全在美國的掌控之下。再加上以色列吸引阿拉伯人的炮火,美國以裁判的身份吹吹黑哨,在中東就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1971年,英國宣佈從巴林撤軍,美國不能直接補位,因為它跟以色列關係太好了。阿拉伯國家不希望出現西邊以軍,東邊美軍的局面,基督-猶太教鉗制伊斯蘭教,想想就可怕。此時一個親美的伊朗政權的存在,就是波斯灣的鎮海神器。
恰好美國被越南戰爭弄得焦頭爛額,尼克松上任之後,得出一個結論,處理地區問題,最好是透過代理人,而不是親自下場,那樣容易沒有退路,套用俄國的說法,就是沒有緩衝。
伊朗巴列維王朝就成了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美國政府給伊朗投餵各式美械,伊朗吃起來也毫無節制,很快就成為世界第五大軍事強國,當然,是統計學意義上的第五。
當時正鬧石油危機,油價暴漲,伊朗賣石油賺的錢,轉手就拿來買美式裝備,對美國而言,這也是一個回血的好辦法。
伊朗得了武器,就自任波斯灣警察, 維持秩序的同時假公濟私。和阿聯酋搶島嶼、協助阿曼平叛、鼓勵伊拉克庫爾德人鬧事,忙得不亦樂乎。
伊朗國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工人分紅計劃、給予婦女公民權等等,改革理想很豐滿,落實效果很骨感。
石油收入落入極少數人手裡,大部分人生活在底層,一貧如洗。整個國家靠出口石油,進口消費品維持,石油價格越高,流入的美元越多,通貨膨脹越嚴重。普通人越來越難的同時,有錢人把資產轉移到國外,而不願投資在國內。
簡單來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人民生活艱辛,買辦隨時準備跑路。是不是想起了民國?
而教士集團的利益也被損害,原本的土地收益因為改革而變少,作為法官的傳統地位也不保,他們對小巴列維可謂失望透頂。
美國人在伊朗的特權也造成了反美情緒蔓延,美國人越是以人上人的姿態自居,伊朗人越是憎恨。當要給美國軍人外交豁免權的時候,一個叫霍梅尼的宗教領袖站起來表示反對,然後被逮捕,糾送國外。正是如此,霍梅尼取得了巨大的聲望。
(五)徹底反美
伊朗已經是一垛乾草,只需要一根火柴了。一個偏僻地方的電影院起火,400人被燒死,伊朗被點燃,一發不可收拾。教士集團煽風點火,小巴列維宣佈休假, 躲到埃及。霍梅尼回到伊朗,300萬人夾道歡迎。
霍梅尼主導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共和國,取代巴列維時代的君主立憲制。伊斯蘭共和國的意思是,政府之上還有宗教,最高領袖是宗教身份的霍梅尼,其下才是總統,社會生活被教法規範,擯棄西方那套生活方式。共和國的憲法還需要全民公投才能最終確定,但反對意見也很強烈。
這時候,美國允許身患癌症的小巴列維前去治病。霍梅尼憤而發起遊行示威,一群學生包圍了美國在伊朗的大使館,扣留工作人員做人質。學生們威脅,不把國王送回伊朗受審,就不釋放人質。
美伊兩國政府和人民尖銳對立。伊朗人同仇敵愾,反對帝國主義撒旦。美國人被驚呆了,這個年代了還能綁架外交人員?還要不要臉了?
在這種氛圍裡,伊朗的伊斯蘭憲法高票透過,支援率達到99.5%。不得不說,霍梅尼是高手。
霍梅尼起家是反對美國軍人的外交豁免權,確立地位是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可以說,霍梅尼的根基在於反美,有美國這個靶子,他及他的伊斯蘭共和國才能穩定。
人質事件持續了444天,美國人被弄得精疲力盡,外焦裡嫩。卡特總統還安排特種部隊前往救援,結果兩架飛機相撞,死了八個美國軍人,救援行動慘淡收場。
等到霍梅尼完全掌控局勢,人質就沒啥利用價值了,恰逢美國總統換屆,伊朗借坡下驢,要回被美國凍結的23億美元,在里根舉行就職典禮的那天把人質放了。
這場危機讓伊朗得到了23億美元,但收穫了美國群眾對伊朗的徹底厭惡,後面想改善關係的時候,美國人想起這個事就覺得難受。
伊拉克和伊朗發生戰爭的時候,美國毫不猶豫地站到了伊拉克一邊,誰能教訓這個兔崽子,我就支援誰。
(六)尾聲
國與國的關係,意識形態不是最重要的,美國和沙特能成為好基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啥最重要?利益唄。
沙特能配合美國,維持石油美元,你的王子再胡作非為都無所謂。伊朗處處作對,現在還要搞核武器,那不好意思,就要整你。而伊朗國內也需要立個靶子,發洩不滿的情緒。
其實以色列已經有核武器了,只是沒有公開承認,美國人也沒擔心和擴散的問題。歸根結底,順我者隨便玩,逆我者玩死你。
那兩國會不會就這麼一直耗下去,敵視到地老天荒?也不會,等哪天環境有變,共同利益變多,說不定就會握手言和共創未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最後,對一個祖上闊過的人,還是要重視,畢竟他的心氣兒還在那。而且,他手裡有油,我們可以用人民幣去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