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歷史,在每一個動盪的時代,在每一個危機的關頭,都會湧現出一批時代的英雄。
如西漢名將霍去病,十七歲便任驃騎校尉,以八百人的兵力殲滅了匈奴兩千多人,十九歲時又封驃騎將軍,兩次率兵出征,殲滅四萬多敵軍。
在抗戰時期,我們軍隊中也湧現出了許多小將英雄。
一次戰役時,連長身負重傷而指導員犧牲,在此危急時刻,一位小兵站出來說:大家聽我指揮,而這位臨危不亂的小兵,後來成為了軍區司令。
賴在隊伍裡不肯走的男孩
李來柱1932年出生在山東省莘縣的曹屯村,曹屯村所在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片寶地,物產豐富,在相對和平的年代,百姓可以過上很舒適的生活。
然而1937年日本打響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槍,這場全面侵華戰爭,很快便波及到了這個地處山東的小村莊。
百年來,晚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好不容易迎來曙光,國民黨政府卻也壓榨人民,而現在,日寇鐵蹄的到來,使得曹屯村的村民不得不離開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到外地去尋求一線生機。
李來柱的家庭就是外遷的一戶,李來柱七歲之前就曾隨著父母“三闖關東”。
但戰爭年代,又有哪裡能夠倖免被摧殘呢?
李來柱一家的生活依然窮困潦倒,據他後來回憶,在一年春節時,李家幾口人仍然沒有弄來可下鍋的口糧。
李父一時悲上心頭,怒上心頭,把灶王爺的畫像給撕了個稀巴爛,邊撕邊喊著,我們都吃不上飯了,還要花錢供著你,供著你一點用都沒有!
這一幕在李來柱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從那時開始明白,神明靠不住,誰都靠不住,想要吃飯,只能靠自己。
李來柱一家最終還是回到了曹屯村,李父說,既然走到哪都要餓死,那也得死在家裡。
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思想,對普通的百姓影響很深。
作為當時的抗戰堡壘村,曹屯村常有魯西北地委組織的活動,那些抗日的歌曲深深印刻在了李來柱腦海中。
他逐漸對中華民族所面對的敵人有了初步的瞭解,也建立起了要打倒侵略者的雄心壯志。
淮海戰役打響之後,我黨的解放軍迅速將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圍困在了碾莊附近,蝟集在徐州的國民黨主力軍此時處於孤立的狀態。
十二歲時,在兒童團裡鍛鍊了好幾年的李來柱申請加入游擊隊,但是領導卻因為他年紀太小而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李來柱並不氣餒,三天兩頭往游擊隊跑,每次都用堅定的眼神和充滿雄心壯志的話語去說服游擊隊的隊長。
後來,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隊長答應讓他加入,但在十三歲時,李來柱卻差點結束自己的革命生涯。
那年游擊隊要編入縣大隊,李來柱才十三歲,縣裡的組織認為他年紀實在太小了,以後的作戰任務會更加艱苦和繁重,擔心他受不了,讓游擊隊的隊長勸他復員。
李來柱聽聞這個訊息刷得一下就哭了,對游擊隊隊長說自己說什麼都不會走的,反正就是不走。
他出身貧苦,多差的生活都經歷過,李來柱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清楚地知曉,只有參軍,只有參加革命,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為國家儘自己的力量。
就這樣,不管隊裡誰來勸他,他就是賴著不走,非要跟去縣裡。
見他態度這樣堅決,游擊隊隊長心中也甚是欣慰,他明白自己沒有看錯人,李來柱這倔小子以後一定能成大器。
而李來柱後來也沒有辜負游擊隊隊長的期望,在淮海戰役中英勇無畏,沉著冷靜,立了大功。
“大家聽我指揮!”
1946年6月,在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援之下,有恃無恐的國民黨撕毀了與我黨簽訂的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對我黨的解放區發起了全面的進攻,解放戰爭就此拉開帷幕。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三場重大戰略決戰之一,從1948年11月6日一開始一直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其中雙堆集地區殲滅戰是淮海戰役的第二個階段,前後共持續了23天。
淮海戰役打響之後,我黨的解放軍迅速將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圍困在了碾莊附近,蝟集在徐州的國民黨主力軍此時處於孤立的狀態。
而幾天之後,蔣介石便緊急調任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由河南駐馬店地區向東部開進,解徐州的被圍之困。
在向徐州進發的路上,我軍對黃維的軍團進行了一系列的圍追堵截。
黃維本想改變行軍路線,利用渦河的掩護,由蒙城以主力轉到懷遠附近再渡河,與鐵路正面的友軍取得聯絡,再向宿縣進攻,以避免正面遭遇解放軍。
但是未獲得國民黨國防部的同意,上峰命黃維按原計劃行進,正面突破共軍,以達到迅速馳援徐州的目的。
在經歷了幾日的圍堵之後,1948年11月25日晚,中原野戰軍不停緊縮著包圍圈,把黃維兵團的十二萬人馬壓縮在了以雙堆集為中心的,方圓還不足十五里的地區之內,來了一招甕中捉鱉。
作為國民黨的重要戰鬥兵團,黃維領導的第十二兵團實力不容小覷,自解放戰爭打響以來雖與我軍正面衝突,卻沒有被徹底殲滅,依然儲存著相對的實力。
在幾番權衡之下,第二野戰軍的首長心一狠,下定了決心,要把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引到對我軍有利的地形上進行包圍殲滅,爭取一擊斃命,不留餘地。
李來柱所在的旅便是此次殲滅黃維兵團的主力部隊之一,當時黃維和第十二兵團被趕到了雙堆集西邊的頓莊。
這是本次見面戰鬥的最前沿,村民們早就撤離了,只剩下一座空城,不用擔心會傷及無辜,適合放開手腳與國軍進行一場殊死搏鬥。
此時的黃維還不知自己陷入了怎樣的境地,他仍然相信他所帶領的第十二兵團有著超強的戰鬥力,特別是第十八軍,他們建制完整,且銳氣未衰。
雖一路上都遭遇著解放軍的堵擊,但按他判斷,解放軍沒有重型武器,只憑人海戰術是沒有辦法困住他的,只要一鼓作氣,沒有什麼防線突破不了。
一直到11月26日黃昏,黃維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在這一天,解放軍全線出擊,在固鎮以西大營集重創第十八的第四十九師,導致第十八軍少了一個師的戰鬥力。
李來柱當時擔任連隊的副排長兼機槍班長,所在的連隊是我軍的“猛虎連”,全連共有120人,9個班,配備的都是日本和美國產的武器,裝備相對來說比較精良。
在這裡,李來柱和戰友們已經埋伏許久了,被打亂步兵節奏的黃維已經方寸大亂。
為了不被圍剿,黃維幾乎每天都以三四個團的兵力進行突圍,但是我軍就像鐵桶一樣密不透風,黃維遲遲沒有找到他所謂的“容易突破”的防線。
就這樣雙方僵持了好幾天,轉眼便來到了1948年12月1日,這也是李來柱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天,這天的戰鬥情況激烈異常。
那天天剛矇矇亮,國民黨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經過快速的調整,像不要命一樣向我軍的陣地撲過來,一時之間,炮火連天。
一連的連長,奮力扛著全營唯一的一門已經沒有炮彈的後坐力炮,氣勢洶洶地嚇退了一輛接一輛敵人的坦克。
指導員衝鋒在前,一次又一次被敵人的炮火炸翻在修築好的戰壕裡,他艱難地從土裡爬出來,又帶著戰士們向前迎敵。
李來柱回憶,當時有一位班長,一口氣投出去了兩百多顆手榴彈,最後舉著一捆手榴彈給敵人同歸於盡。
他親眼所見這樣的場面,看著自己的戰友們一個又一個地倒在敵人的槍炮之下,肝膽俱裂。
到上午快十一點的時候,在前面堅守的一營僅剩下三十多個人,敵人卻絲毫沒有放鬆,緊接著便將一營突破了。
李來柱正在二營四連,接到上級的緊急命令,讓他們火速支援,一定要重新奪回陣地。
但是敵人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殺得眼睛都紅了,拼死守著搶來的陣地,任憑李來柱他們向前衝鋒,也未開啟缺口。
才打了二十多分鐘已經傷亡了二十多個人,敵人雖也有傷亡,但是就像是亡命徒一樣又組織了不少兵力向二營發起衝擊。
李來柱回憶,“當時堅守陣地的戰士們決心與陣地共存亡,手榴彈和子彈打光了,就和敵人拼刺刀,連長宋思傳身負重傷,無法戰鬥,被抬了下去。指導員翟大元一直堅守在一線。”
敵人來勢洶洶,李來柱所在的營隊傷亡已經過半,指導員臨時重新調整部隊,給大家加油鼓勁:“同志們!黃維已經跑不了啦!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
這時,敵軍的飛機也到了,在他們頭頂不停投彈,當李來柱回頭之時,正好看到一顆炮彈炸在指導員崔大元的旁邊,他大喊一聲:“指導員!!”
還未等崔大元反應過來他已經被炸翻在地,腹部出現一個極大的傷口,可他卻一邊捂著肚子一邊還在指揮戰鬥。
李來柱連滾帶爬地來到他身邊,想叫擔架把他抬下去,崔大元卻制止了他,對他說:“兄弟,你機槍打得好,來,我給你壓彈。”
李來柱此時已經淚流滿面,哭著讓他挺住,二營的戰鬥不能沒有他,但崔大元卻堅決地將一隻手放在了槍上,幫李來柱壓子彈。
巨大的後坐力震得已經身負重傷的崔大元身上各處都開始流血,李來柱一股悲憤上心頭,大叫一聲,端著機關槍向敵人們瘋狂掃射,彷彿不知疲倦。
戰士們的頑強抵抗,扛住了敵人的前四輪衝鋒,到第五次衝鋒的時候,李來柱發現給他壓槍的指導員已經倒在了旁邊,犧牲了。
此時,二營四連已經只有二十多個人,都身負重傷,沒有一個排長以上的幹部在裡面,在連長重傷下戰場,指揮員犧牲的危機關頭,身為副排長的李來柱擔起了指揮的責任。
另一位副排長問李來柱現在要怎麼辦,李來柱心一橫,轉頭對著戰士們說:“大家聽我指揮!大家聽我指揮!給我打!狠狠地打!”
我軍的戰士們經歷了至親戰友的犧牲,心中除了殺死敵人守住陣地,已經沒了別的念頭,李來柱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也身負重傷,但他卻似乎感覺不到疼痛,拎著機關槍在戰壕中不斷地尋找最佳的射擊位置。
他的機關槍聲一直都沒有斷過,他在告訴仍然堅守著的戰士們——我還在,拋下一切雜念,將敵人殺個片甲不留。
突然,敵人往李來柱方向投下了一顆手榴彈,李來柱被炸得昏迷了過去。
戰士們看他倒下,都以為他犧牲了,打得越發猛烈,誰知李來柱不久後又顫顫巍巍地爬起來,抹了一把臉,繼續操持著機關槍與敵人戰鬥,一直持續到兄弟部隊來接應他們。
此次的戰鬥,二營四連殲滅了七百多個敵人,死死守住了組織上交給他們的陣地,是當之無愧的“猛虎連”。
英勇無畏的小將終成國家棟梁
新中國成立之後,李來柱進入了石家莊第二高階步兵學校進修,畢業之後被分配到陸軍軍團司令部擔任參謀長,後來又調任為了團長。
1993年時,升任為了軍區司令員和黨委副書記。
回憶起從前那段行軍打仗的日子,晚年的李來柱總是感慨良多,李來柱小時家貧,未曾讀書識字,他後來的文化都是在抗戰時期學到的。
晚年他曾數次撰文回憶從前的戰場往事,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他對戰友的懷念,對將士的敬意。
雖然已經貴為將軍,心卻時刻與基層的將士們連在一起。